第125頁
衙署門外,一個衣衫破舊的農夫跪地不起呼叫冤枉,差役們怎麼也趕不走他。劉秀步出衙署,大聲說道:“我乃奉旨出巡大司馬。你有何冤枉?”
農夫望見劉秀,老淚縱橫,膝行幾步,跪到劉秀的跟前,哭訴道:“您就是愛民如子的大司馬,一定要為小民作主啊!小民的田地被三老強占去了,三老不還小民的田地,小民何以為生?”
劉秀看著彭城令,吩咐道:“把三老叫來,當面對質。”
三老就是地方鄉管,相當於現在的鄉長,在地方上都是說一不二的人物。三老帶到,瞪視著農夫,理直氣壯地叫道:“大司馬,這個刁民一派胡言,誣告下官,下官有地契為證,沒有強占他家田地。”
“不對,大司馬,他故意欺騙小民,偽造地契,小民的地契才是真的。”農夫一邊爭辯,一邊從衣內取出地契,雙手呈送到劉秀面前。
兩份一模一樣的地契擺放在劉秀案前。劉秀暗中思忖,一個農夫,目不識丁,怎能造出假地契。一定是三老在搞鬼。他把農夫的地契展開看了看,又把三老的地契展開看了看,恍然大悟。突然一拍桌案喝斥道:“大膽惡吏,膽敢用假地契哄騙本官。”
三老心頭一驚,強作鎮靜,反問道:“下官的地契經過縣令親審,大司馬憑什麼說它是假的?”
劉秀把三老的地契扔在地上,冷笑道:“憑據就在你的那份地契上。年代久遠的素帛契書,展開後應該是裡面發白,外面發黃就像農夫這份地契。邊說邊當眾展開農夫的地契,果然,裡面發白,而你的地契里表一樣的黃色,分明是假造的,還不從實招來。”
三老心服口服,跪地伏罪,招認道:“下官的地界與農夫地界相鄰,一時貪心,想把農夫的肥田據為己有,就謊稱可為其免稅免役,看守農夫的地契。回到家裡,就偽造了一份,用濃黍水浸泡後陰乾,封好存起,過半年後取出,一眼看去,就與年代久遠的真地契一樣。不想騙過縣令,卻沒能騙過大司馬的慧眼,小人只求大人從寬治罪。”劉秀當眾毀掉假地契,罷三老之官,杖責一百,命差役押解還鄉,賠償農夫的損失。罰彭城令奉祿三百石,三年內不得升遷。
“大司馬聖明!”打贏官司的農夫跪地高呼。
衙署門口圍觀的吏民百姓無不敬服大司馬明察秋毫,裁決果斷,不約而同地跟著農夫歡呼:“大司馬聖明!”
劉秀望著無比興奮的人們,心中慰藉。經略河北,開端良好。自己的事業,真正開始了。
樊崇等人潛歸老營,不久舉兵進入潁川,把部眾分為兩部。自己與逄安率一部;徐宣、謝祿、楊音為一部。樊崇、逄安攻拔長社,南攻宛縣;徐宣、謝祿、楊音攻下陽翟,兵進梁地,殺河南太守,不聽更始朝令。反王而起的最大兩支義軍,赤眉和綠林開始了火併。
消息傳到洛陽,一心只想著再遷都長安的更始帝根本沒把赤眉軍當回事,把戰報扔在一邊,卻召集群臣商議遷都之事。國老劉良以為一年之內,兩次遷都不吉利。朱鮪等人也覺得寒冬之季長途遷徒太辛苦,更始帝只得議定立朝滿一周年後,再遷都長安。再過兩個月就是大年,今年的大年不同往年,僅漢皇復興、王莽覆滅這兩件事就值得慶賀,更始帝君臣圍繞著怎樣過好年的話題,展開熱烈的議論。開府庫,治宮府,選美女,拜社稷天地祖宗,準備大慶一番。
此時,已經成為丞相的劉賜奉更始帝之命抵達長安。長安北依渭水,南臨霸水。高祖劉邦創立漢朝五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長安有社稷祠,有高祖廟,有惠帝、文帝、景帝等十幾位漢帝的陵園。王莽竊劉後,毀壞劉氏宗廟,連其姑父漢元帝的宗廟也不放過。漢兵攻長安時,城內亂民焚燒後宮,延及未央宮。先帝宗廟要修,皇宮內城也要修,工程量太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始帝一心想修好長安帝宮,只要劉賜開口,他一定會想方設法籌措資金。人力方面,劉賜仿效司隸校尉整修洛陽帝都的辦法,張貼告示,告示上說,漢室復興,新天子將遷都長安。修繕宮府宗廟需徵用大批民工,朝臣願出錢糧付勞役之用。告示一貼出,就驚動了民眾,更驚動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劉秀太學時的同窗鄧禹。當年王莽禁止宗室子弟入仕為官,劉秀落迫回到舂陵。鄧禹、嚴光、強華也拒絕出仕新朝。嚴光、強華修完課業,返歸故鄉。鄧禹則寄身太學,繼續潛心經學,研究致用,聲望雀起。更始帝立於清水,漢室復興,鄧禹曾想出仕更始政權。但不久,見劉縯被殺,更始失政。便斷定劉玄昏弱,難成大業。就改變了主意,繼續留在長安,靜觀天下大勢,等待機遇。
劉賜的告示貼出。鄧禹知道劉賜是劉秀族兄,便去驛館拜見,探聽劉秀的消息,劉賜早就仰慕鄧禹之才,親自迎出門外,欣喜地道:“高士光臨,願效命更始嗎?漢室復立,百廢待興,正是高士施展才能的時候,我為大司徒,願為高士奉薦。”
鄧禹慌忙推辭道:“丞相美意,鄧禹心領,只是鄧禹一心向學,當世無爭,不求聞達。此來只為探問同窗劉文叔的消息。”
劉賜一聽,全明白了,慨嘆道:“高士果然不同凡人。文叔一向志向高遠,才略過人,必成大業。如今執節河北,專主一方。猶如困龍入海,猛虎歸山。高士速去河北,可建立一生功業。”鄧禹聞言大喜,同窗自然了解同窗,劉秀之才決非久受人制。如今,機遇來了。他趕緊向劉賜致謝,急忙趕回太學,連夜收拾行李,單人匹馬,向北追去。
農夫望見劉秀,老淚縱橫,膝行幾步,跪到劉秀的跟前,哭訴道:“您就是愛民如子的大司馬,一定要為小民作主啊!小民的田地被三老強占去了,三老不還小民的田地,小民何以為生?”
劉秀看著彭城令,吩咐道:“把三老叫來,當面對質。”
三老就是地方鄉管,相當於現在的鄉長,在地方上都是說一不二的人物。三老帶到,瞪視著農夫,理直氣壯地叫道:“大司馬,這個刁民一派胡言,誣告下官,下官有地契為證,沒有強占他家田地。”
“不對,大司馬,他故意欺騙小民,偽造地契,小民的地契才是真的。”農夫一邊爭辯,一邊從衣內取出地契,雙手呈送到劉秀面前。
兩份一模一樣的地契擺放在劉秀案前。劉秀暗中思忖,一個農夫,目不識丁,怎能造出假地契。一定是三老在搞鬼。他把農夫的地契展開看了看,又把三老的地契展開看了看,恍然大悟。突然一拍桌案喝斥道:“大膽惡吏,膽敢用假地契哄騙本官。”
三老心頭一驚,強作鎮靜,反問道:“下官的地契經過縣令親審,大司馬憑什麼說它是假的?”
劉秀把三老的地契扔在地上,冷笑道:“憑據就在你的那份地契上。年代久遠的素帛契書,展開後應該是裡面發白,外面發黃就像農夫這份地契。邊說邊當眾展開農夫的地契,果然,裡面發白,而你的地契里表一樣的黃色,分明是假造的,還不從實招來。”
三老心服口服,跪地伏罪,招認道:“下官的地界與農夫地界相鄰,一時貪心,想把農夫的肥田據為己有,就謊稱可為其免稅免役,看守農夫的地契。回到家裡,就偽造了一份,用濃黍水浸泡後陰乾,封好存起,過半年後取出,一眼看去,就與年代久遠的真地契一樣。不想騙過縣令,卻沒能騙過大司馬的慧眼,小人只求大人從寬治罪。”劉秀當眾毀掉假地契,罷三老之官,杖責一百,命差役押解還鄉,賠償農夫的損失。罰彭城令奉祿三百石,三年內不得升遷。
“大司馬聖明!”打贏官司的農夫跪地高呼。
衙署門口圍觀的吏民百姓無不敬服大司馬明察秋毫,裁決果斷,不約而同地跟著農夫歡呼:“大司馬聖明!”
劉秀望著無比興奮的人們,心中慰藉。經略河北,開端良好。自己的事業,真正開始了。
樊崇等人潛歸老營,不久舉兵進入潁川,把部眾分為兩部。自己與逄安率一部;徐宣、謝祿、楊音為一部。樊崇、逄安攻拔長社,南攻宛縣;徐宣、謝祿、楊音攻下陽翟,兵進梁地,殺河南太守,不聽更始朝令。反王而起的最大兩支義軍,赤眉和綠林開始了火併。
消息傳到洛陽,一心只想著再遷都長安的更始帝根本沒把赤眉軍當回事,把戰報扔在一邊,卻召集群臣商議遷都之事。國老劉良以為一年之內,兩次遷都不吉利。朱鮪等人也覺得寒冬之季長途遷徒太辛苦,更始帝只得議定立朝滿一周年後,再遷都長安。再過兩個月就是大年,今年的大年不同往年,僅漢皇復興、王莽覆滅這兩件事就值得慶賀,更始帝君臣圍繞著怎樣過好年的話題,展開熱烈的議論。開府庫,治宮府,選美女,拜社稷天地祖宗,準備大慶一番。
此時,已經成為丞相的劉賜奉更始帝之命抵達長安。長安北依渭水,南臨霸水。高祖劉邦創立漢朝五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長安有社稷祠,有高祖廟,有惠帝、文帝、景帝等十幾位漢帝的陵園。王莽竊劉後,毀壞劉氏宗廟,連其姑父漢元帝的宗廟也不放過。漢兵攻長安時,城內亂民焚燒後宮,延及未央宮。先帝宗廟要修,皇宮內城也要修,工程量太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始帝一心想修好長安帝宮,只要劉賜開口,他一定會想方設法籌措資金。人力方面,劉賜仿效司隸校尉整修洛陽帝都的辦法,張貼告示,告示上說,漢室復興,新天子將遷都長安。修繕宮府宗廟需徵用大批民工,朝臣願出錢糧付勞役之用。告示一貼出,就驚動了民眾,更驚動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劉秀太學時的同窗鄧禹。當年王莽禁止宗室子弟入仕為官,劉秀落迫回到舂陵。鄧禹、嚴光、強華也拒絕出仕新朝。嚴光、強華修完課業,返歸故鄉。鄧禹則寄身太學,繼續潛心經學,研究致用,聲望雀起。更始帝立於清水,漢室復興,鄧禹曾想出仕更始政權。但不久,見劉縯被殺,更始失政。便斷定劉玄昏弱,難成大業。就改變了主意,繼續留在長安,靜觀天下大勢,等待機遇。
劉賜的告示貼出。鄧禹知道劉賜是劉秀族兄,便去驛館拜見,探聽劉秀的消息,劉賜早就仰慕鄧禹之才,親自迎出門外,欣喜地道:“高士光臨,願效命更始嗎?漢室復立,百廢待興,正是高士施展才能的時候,我為大司徒,願為高士奉薦。”
鄧禹慌忙推辭道:“丞相美意,鄧禹心領,只是鄧禹一心向學,當世無爭,不求聞達。此來只為探問同窗劉文叔的消息。”
劉賜一聽,全明白了,慨嘆道:“高士果然不同凡人。文叔一向志向高遠,才略過人,必成大業。如今執節河北,專主一方。猶如困龍入海,猛虎歸山。高士速去河北,可建立一生功業。”鄧禹聞言大喜,同窗自然了解同窗,劉秀之才決非久受人制。如今,機遇來了。他趕緊向劉賜致謝,急忙趕回太學,連夜收拾行李,單人匹馬,向北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