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云何解脫可知。佛告大慧: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滅。自心現,知外義,妄想身轉,解脫不滅。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觀察內外,離於妄想。無異眾生,智及爾焰。一切諸法,悉皆寂靜。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察諸導師 猶如恆河沙 不壞亦不去 亦復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 觀察諸如來 猶如恆沙等 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 是則佛正覺
三世諸佛的有無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您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猶如恆河裡的沙子,多至無量無數,這個道理,是否可信,或者另有涵義呢?”佛回答說:“關於這個問題,你不要只聽我說,不術語意的真諦。所謂三世諸佛的數量,並不止如恆河裡的沙數那樣多。為什麼呢?凡是一件事情,越過了世間的見聞,便不是臂喻之所能比了。因為凡夫們,執著希望於生命的長存,外道們又以邪見,增加他們的妄想,所以便流浪生死,輪轉無窮。現在為了使他們厭離生死而得解脫,努力精進而證真諦,便向他們說,諸佛是很容易見的,並不像優曇缽華(注四十五)一樣難得看見。有時為了止息他們太過隨便的心理,又說佛是很難見到的,猶如優曇缽華一樣。其實,世間偶爾亦現顯優曇缽華,可是世人幾曾親見此花,或者失之交臂而不能見。所以有的便認為此花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個都沒有見到的可能。但如來出世,世間都能見到,只因人們不能內證自覺,所以便不能建大如來的自通境界,因此又說如來出世,猶如優曇缽華一樣,千載難逢。
佛與恆河沙的譬喻
大慧啊!所謂建立自通的境界,那是超過世間所能想像的,也不是一般凡夫們所能夠相信的。須知內證自覺的聖智境界,實在是無以為譬的。真如實際的如來境界,不是心、意、識所能見的,所以也無以為譬了。可是我所說的三世諸佛,譬如恆河沙數一樣,是並無語病的啊!例如恆河裡的沙吧!一切魚龜龍蛇,象馬人獸,都可加以踐踏,而沙總不會抱怨說:他們惱亂了我,因此而生妄想。須知自性清淨,本來沒有一切污垢,如來應世,已內證自性自覺聖智之量,留如恆河,具有大力自在的神通,又如恆河中的沙,雖然被一切外道人獸等踐踏,也不會因此而生起惱亂的妄想。如來已證自性如如,本來便自清淨寂然,無有念想。但是如來的本願,卻要以三昧法樂,使一切眾生安樂,所以對於無知眾生的踐踏,毫無惱亂,他的厚德載物,猶如恆河裡的沙粒一樣。這也就是說明如來是已經斷了貪慾和瞋恚的原因。又譬如恆河裡的沙粒,它們便是地大的自性,當劫火燃燒之時,燒盡了一切大地,可是地大並不舍離了自性,因為地大是和火大互存的,只是一般愚痴凡夫,以為地大被燒,可是地大並不被燒,只是因火而起燃燒的作用罷了。大慧啊!如來的法身,也猶如恆河沙粒一樣,是永不壞滅的啊!又譬如恆河,寬廣無際,如來光明,也是無有限量的,為了成熟一切眾生的善根,就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又譬如恆河的沙粒,更無別的沙粒。如來應世證得正覺,已了生死,也更無別的塵垢,因為他已經斷了生滅的因緣了。又譬如恆河沙粒,或增或減,人卻不可得而知之。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不增不減,卻不能以世俗有為的色身之法可以推知他的究竟。因為世俗的有為色身之法是有成有壞的,如來的法身,並非有為色身之法,法身無相,所以無始終,不滅壞。又譬如恆河的沙粒,無論如何壓榨,也始終壓榨不出油來。一切眾生,用種種極其苦惱的事來逼迫如來,但如來還是不會染污少許苦惱的,他仍然一味慈悲,濟度眾生。如果有一個眾生未能證得涅槃,他是不會舍離法界的。因為他已經成就大悲之心,以三昧中的願力為法樂。又譬如恆河沙粒,隨水而流,並非無水。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都從自性涅槃的法性中天真流露,所以譬喻說他如恆河之沙。但是如來隨順眾生,並非是去同流合污,而是說他隨宜開示,隨順眾生的法性之流。而見法無來去,如果隨順而去,便是有所壞滅了。生死來去的本際,也本不可測,因為始終的邊際,是畢竟不可得的。所以此中沒有去來可說,如果有去,便是斷見,無奈愚痴凡夫,不知其中真諦。”
生死的邊際何在
大慧又問:“如果眾生的生死本際,是本來不可知的,何以卻說有解脫呢?”佛回答說:“如果能夠將無始以來的虛偽妄想的習氣之因滅了,了知自心現量,當下便知一切根塵外物的緣起真諦了。若能轉識成智,就是轉妄成真,變煩惱為共提,方知解脫的境界,是並無什麼可滅的。由此應知所謂無邊無際,並非是絕對的無所有,這裡所謂的無邊無際,是和凡夫們妄想分別的無邊不同啊!如能善於觀察內外,離於妄想分別的作用,便知內外妄想分別,才是眾生情智的成因。雖然外表仍然無異於一切眾生,但內證智慧和妄想的光影,了知一切諸法,都本自寂靜無為,了不可得。如果不識自心,便現妄想,所以妄想就生滅不停。如果識得自心,妄想便滅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觀察諸導師。猶如恆的沙。不壞亦不去。亦復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觀察諸如來。猶如恆沙等。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是則佛正覺。
(這是說:觀察一切諸佛如來,猶如恆河沙數,過去和現在,不壞也不去,未來也無窮盡時,這才是真正的平等法。如來便是自性法身,他是遠離一切過患的,雖然恆隨眾生法性之流隨緣示現,應機說法,但自性卻常住不變,這便是佛的正覺法門。)
(注四十五)優曇缽華:譯曰瑞應。按此花為無花果類,世稱三千年開花一度,值佛出世始開。故今稱不世出之物曰曇花一現。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剎那。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大慧,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名為賢聖,善無漏。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余識生。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覺,剎那見,妄想薰心。複次大慧,如金金剛,佛舍利,得奇特性,終不損壞。大慧,若得無間,有剎那者,聖應非聖。而聖未曾不聖。如金金剛,雖經劫數,稱量不減。云何凡愚,不善於我隱覆之說,於內外一切法,作剎那想。
觀察諸導師 猶如恆河沙 不壞亦不去 亦復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 觀察諸如來 猶如恆沙等 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 是則佛正覺
三世諸佛的有無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您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猶如恆河裡的沙子,多至無量無數,這個道理,是否可信,或者另有涵義呢?”佛回答說:“關於這個問題,你不要只聽我說,不術語意的真諦。所謂三世諸佛的數量,並不止如恆河裡的沙數那樣多。為什麼呢?凡是一件事情,越過了世間的見聞,便不是臂喻之所能比了。因為凡夫們,執著希望於生命的長存,外道們又以邪見,增加他們的妄想,所以便流浪生死,輪轉無窮。現在為了使他們厭離生死而得解脫,努力精進而證真諦,便向他們說,諸佛是很容易見的,並不像優曇缽華(注四十五)一樣難得看見。有時為了止息他們太過隨便的心理,又說佛是很難見到的,猶如優曇缽華一樣。其實,世間偶爾亦現顯優曇缽華,可是世人幾曾親見此花,或者失之交臂而不能見。所以有的便認為此花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個都沒有見到的可能。但如來出世,世間都能見到,只因人們不能內證自覺,所以便不能建大如來的自通境界,因此又說如來出世,猶如優曇缽華一樣,千載難逢。
佛與恆河沙的譬喻
大慧啊!所謂建立自通的境界,那是超過世間所能想像的,也不是一般凡夫們所能夠相信的。須知內證自覺的聖智境界,實在是無以為譬的。真如實際的如來境界,不是心、意、識所能見的,所以也無以為譬了。可是我所說的三世諸佛,譬如恆河沙數一樣,是並無語病的啊!例如恆河裡的沙吧!一切魚龜龍蛇,象馬人獸,都可加以踐踏,而沙總不會抱怨說:他們惱亂了我,因此而生妄想。須知自性清淨,本來沒有一切污垢,如來應世,已內證自性自覺聖智之量,留如恆河,具有大力自在的神通,又如恆河中的沙,雖然被一切外道人獸等踐踏,也不會因此而生起惱亂的妄想。如來已證自性如如,本來便自清淨寂然,無有念想。但是如來的本願,卻要以三昧法樂,使一切眾生安樂,所以對於無知眾生的踐踏,毫無惱亂,他的厚德載物,猶如恆河裡的沙粒一樣。這也就是說明如來是已經斷了貪慾和瞋恚的原因。又譬如恆河裡的沙粒,它們便是地大的自性,當劫火燃燒之時,燒盡了一切大地,可是地大並不舍離了自性,因為地大是和火大互存的,只是一般愚痴凡夫,以為地大被燒,可是地大並不被燒,只是因火而起燃燒的作用罷了。大慧啊!如來的法身,也猶如恆河沙粒一樣,是永不壞滅的啊!又譬如恆河,寬廣無際,如來光明,也是無有限量的,為了成熟一切眾生的善根,就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又譬如恆河的沙粒,更無別的沙粒。如來應世證得正覺,已了生死,也更無別的塵垢,因為他已經斷了生滅的因緣了。又譬如恆河沙粒,或增或減,人卻不可得而知之。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不增不減,卻不能以世俗有為的色身之法可以推知他的究竟。因為世俗的有為色身之法是有成有壞的,如來的法身,並非有為色身之法,法身無相,所以無始終,不滅壞。又譬如恆河的沙粒,無論如何壓榨,也始終壓榨不出油來。一切眾生,用種種極其苦惱的事來逼迫如來,但如來還是不會染污少許苦惱的,他仍然一味慈悲,濟度眾生。如果有一個眾生未能證得涅槃,他是不會舍離法界的。因為他已經成就大悲之心,以三昧中的願力為法樂。又譬如恆河沙粒,隨水而流,並非無水。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都從自性涅槃的法性中天真流露,所以譬喻說他如恆河之沙。但是如來隨順眾生,並非是去同流合污,而是說他隨宜開示,隨順眾生的法性之流。而見法無來去,如果隨順而去,便是有所壞滅了。生死來去的本際,也本不可測,因為始終的邊際,是畢竟不可得的。所以此中沒有去來可說,如果有去,便是斷見,無奈愚痴凡夫,不知其中真諦。”
生死的邊際何在
大慧又問:“如果眾生的生死本際,是本來不可知的,何以卻說有解脫呢?”佛回答說:“如果能夠將無始以來的虛偽妄想的習氣之因滅了,了知自心現量,當下便知一切根塵外物的緣起真諦了。若能轉識成智,就是轉妄成真,變煩惱為共提,方知解脫的境界,是並無什麼可滅的。由此應知所謂無邊無際,並非是絕對的無所有,這裡所謂的無邊無際,是和凡夫們妄想分別的無邊不同啊!如能善於觀察內外,離於妄想分別的作用,便知內外妄想分別,才是眾生情智的成因。雖然外表仍然無異於一切眾生,但內證智慧和妄想的光影,了知一切諸法,都本自寂靜無為,了不可得。如果不識自心,便現妄想,所以妄想就生滅不停。如果識得自心,妄想便滅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觀察諸導師。猶如恆的沙。不壞亦不去。亦復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觀察諸如來。猶如恆沙等。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是則佛正覺。
(這是說:觀察一切諸佛如來,猶如恆河沙數,過去和現在,不壞也不去,未來也無窮盡時,這才是真正的平等法。如來便是自性法身,他是遠離一切過患的,雖然恆隨眾生法性之流隨緣示現,應機說法,但自性卻常住不變,這便是佛的正覺法門。)
(注四十五)優曇缽華:譯曰瑞應。按此花為無花果類,世稱三千年開花一度,值佛出世始開。故今稱不世出之物曰曇花一現。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剎那。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大慧,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名為賢聖,善無漏。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余識生。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覺,剎那見,妄想薰心。複次大慧,如金金剛,佛舍利,得奇特性,終不損壞。大慧,若得無間,有剎那者,聖應非聖。而聖未曾不聖。如金金剛,雖經劫數,稱量不減。云何凡愚,不善於我隱覆之說,於內外一切法,作剎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