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但我們實在太天真了,要專候整理,並像齎送聖旨一樣,專送桂林,為此更累得周公也被牽連著多住了一天。
不過有了這一天的耽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去登了一次南嶽。我不記得是誰先提議的了,就在那第二天的上午,周公、賀衷寒和我,我們三個人約著去登山,都相約不坐轎子。這倒給我留下了一個意外的紀念。
南嶽衡山是被人傳說得十分莊嚴的,古代作為五嶽之一,祭秩比於三公。特別是有了韓愈《謁衡岳廟》的那一首詩,在讀書人的腦中,仿佛它真像是一個“天假神柄專其雄”的神物,時常在“噴雲泄霧”。但事實上倒並不怎樣神奇,特別由我這個生長在峨眉山下的人看來,它實在平常得很。除在山腳下有一些風景區之外,山上都顯得非常索寞,既沒有什麼“松柏一徑”的大樹,也沒有什麼“粉牆丹柱”的靈宮。我們只走到半山的鐵佛寺便歇下了。這是一座破舊不堪的小廟,但還好,周圍倒是有些林木的。賀衷寒說,再往上走過了南天門,風景就更好了。但我們沒有再往上走,並不是我們沒有腳力,而是太寂寞的山景沒有引誘我們的魄力!
鐵佛寺的老和尚替我們預備了一頓中飯,把廟裡自做的豆腐鹵拿出來做萊。那倒是再好也沒有的珍品啦。小方塊的豆腐,糟得很透,色雖灰敗而味道很鮮。我們吃了一盤又一盤,把罐子的儲蓄都吃光了。和尚很高興,就好像做了一場大功德,當然我們也並不是白吃的。
在那鐵佛寺下邊不遠處有李泌的讀書室,這是所謂名勝古蹟了。我一個人特別走去看了一下,那更是使人失望得很。不要說什麼“鄴侯家藏書,插架三萬軸”,就是三本《三字經》都從那兒找不出來。一列三間的小祠宇,庸俗得實在是無法形容。
但這一次的登山,我卻有了一首紀游詩,是在那下山途中勉強湊成的。
中原龍戰血玄黃,必勝必成待自強。
暫把豪情寄山水,權將餘力寫肝腸。
雲橫萬里長纓展,日照千峰鐵騎驤。
猶有鄴侯遺蹟在,寇平重上讀書堂。
為了附庸風雅,不得不矯揉造作一番,騙騙自己而已。
那天的天氣倒是滿好,並沒有像一千多年前的韓愈那樣,逢著“陰氣晦昧”的秋雨節,而勞他“潛心默禱”。眾峰是很朗壑的,雖然並不怎麼“突兀”,也不顯得有所謂“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那麼生龍活虎般的活躍。但山外的眺望為韓愈所忽略了的卻很有可觀,七十二峰都一一呈列在目前,好像萬馬奔騰。韓愈只照顧著衡岳本身,而失掉機會照顧到岳外,我很替他可惜。
三桂林種種
十二月二日清早由衡陽坐火車動身,三日清早到了桂林。這次有火車的方便,自然沒有前兩次那樣狼狽了。
到了桂林之後,主要的工作是把三廳的人員分了三分之一留下來參加行營政治部,由張志讓主持,行營政治部主任是梁寒操。另外的人員便陸續由卡車運往重慶。只有孩子劇團的小朋友們別致,他們自告奮勇,決定步行,沿途工作,走向重慶。他們這一計劃後來是很完滿地成功了。
那時候陶行知也在桂林,他召開過一次小朋友的大會,似乎就是生活教育社的年會吧。他曾經邀我去演講,我說過“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有了改變了,並不是下一代不如上一代,而是上一代不如下一代。這一轉機,就是孩子劇團的小朋友們給予我的。
長沙大火後有一家白報紙的囤積店沒有燒掉,卻又搬運不出:因為在善後期中火車只限於軍運,斷絕了商運。那家囤積商便向三廳求售。令數很大,我現在記不清楚了。商人作為燒掉了,要價比成本還要低。我把這事向陳誠提出過,要政治部買下。陳誠到長沙時給了我一個手條,交總務廳辦,而總務廳的那些顢頇老爺卻始終沒有辦。到了桂林那紙商又來找我,我便獨行獨斷地索性由三廳來收買了。這到後來一直供給了政治部好幾年的使用,而且還使第二代廳長何浩若,第三代廳長黃少谷,各各都揩了一筆大油水。
救亡日報社的朋友們到了桂林本來打算立即復刊的,但因經費無著,地方上的當局也無意幫忙,以致虛懸著。我扭著陳誠,向政治部要津貼。他很勉強地答應了每月津貼二百元。這津貼的數目雖然少,然而是中央機關所津貼的報紙,對地方黨部的麻煩也就是一副擋箭髀了。同時又由夏衍到香港去籌了一筆經費,於是這份文化人的報紙便在翌年元旦又在桂林復刊了。——這報紙是在兩年之後,張治中做政治部部長時代,由何浩若親自跑到桂林去勒令停刊的。
立群在十一月十一日和夏衍、孫師毅、池田幸子等同車,離開了長沙之後,她比我先到桂林。她曾經在省政府附近租了一間小房子,但不幸在十一月底遭了轟炸,除了隨身穿著的一點衣服之外,所有的東西部被炸光了。人沒有犧牲自然是件幸事。
立群還有一位母親,是岑春暄的侄女,本來是在行政院任職的,南京失陷時帶著一位十三歲的幼女逃回桂林。她們也是什麼東西都丟光了,暫時住在水東門的娘家——岑氏宗祠里。據說,依舊時的封建習慣,凡是出了嫁的女子便不准在娘家過年;看看要到年末了,又只得從宗祠里搬了出來。這一老一弱的今後的生路,我們也是須得負責的。這件瑣屑的私事,多蒙朋友們的幫助,卻解決得最理想。小妹立修,我們要她參加孩子劇團,她很踴躍地參加了。岳母岑蘊文搭著蘇聯顧問團的小汽車,先我們到重慶。她們兩母女不久更由重慶到了延安,於今是比我們更自由,更幸福了。
在桂林我們住在樂群社,在乃超和杜老同住。不久翰笙由香港回來了,他所採辦的醫藥用品,留下了程步高負責搬運。他們的輝煌成就,我在前面是已經敘述過了。
乃超在計劃設立日語訓練班,打算訓練一批人員出來,加緊對敵宣傳工作。為了這項工作,他和鹿地亘兩人留在桂林,一直住到第二年的五月。但工作卻受到梁寒操的種種牽掣,沒有達到理想的地步。原先本條算由三廳直接辦理的,梁寒操生天活奪的搶去,乃超和鹿地便只以顧問的名義留下。雖然也招了生,開了班,但所注重的不是日語訓練而是思想訓練。這就是武漢撤守後,國民黨反動派所奉行的一貫的國策——照著近衛聲明所指示的途徑:消極抗戰,積極防共。三廳由凌遲而至於處決,所有一切對於抗戰有益的工作,從此以往都逐漸被限制,被毀滅了。
我和立群兩人是於二十七日飛往重慶的,但在這之前還遭遇過一些悲歡離合。
四舟游陽朔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桂林人是很愛夸引這兩句話的。到過桂林而且游過陽朔,我自己也能承認,這兩句話並不算誇大。桂林和陽朔的山水(認真說,只能是山)的確很奇特。那些水成的石灰岩,經受了無數萬年的風蝕雨削,一座座的山峰各不相連,拔地而起。而千萬個峰頂各呈奇狀,或如亂迭雲母,或如斜倚畫屏,或如螺、或如菌、或如書帙在架,或如矛頭插天,象鼻、獅頭、馬鞍、人帽,無形不備。這種山型,我在別的地方不曾看見過。安徽人艷稱黃山,但從照片上看來,黃山之奇似乎是在層崖迭峰間多生小松,而這樣的黃山松在桂林、陽朔也並不稀罕。我得承認,桂林、陽朔的山水,在它們的奇拔秀逸上的確是甲於天下的。如果要說到雄渾磅礴,那就完全說不上了。
不過有了這一天的耽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去登了一次南嶽。我不記得是誰先提議的了,就在那第二天的上午,周公、賀衷寒和我,我們三個人約著去登山,都相約不坐轎子。這倒給我留下了一個意外的紀念。
南嶽衡山是被人傳說得十分莊嚴的,古代作為五嶽之一,祭秩比於三公。特別是有了韓愈《謁衡岳廟》的那一首詩,在讀書人的腦中,仿佛它真像是一個“天假神柄專其雄”的神物,時常在“噴雲泄霧”。但事實上倒並不怎樣神奇,特別由我這個生長在峨眉山下的人看來,它實在平常得很。除在山腳下有一些風景區之外,山上都顯得非常索寞,既沒有什麼“松柏一徑”的大樹,也沒有什麼“粉牆丹柱”的靈宮。我們只走到半山的鐵佛寺便歇下了。這是一座破舊不堪的小廟,但還好,周圍倒是有些林木的。賀衷寒說,再往上走過了南天門,風景就更好了。但我們沒有再往上走,並不是我們沒有腳力,而是太寂寞的山景沒有引誘我們的魄力!
鐵佛寺的老和尚替我們預備了一頓中飯,把廟裡自做的豆腐鹵拿出來做萊。那倒是再好也沒有的珍品啦。小方塊的豆腐,糟得很透,色雖灰敗而味道很鮮。我們吃了一盤又一盤,把罐子的儲蓄都吃光了。和尚很高興,就好像做了一場大功德,當然我們也並不是白吃的。
在那鐵佛寺下邊不遠處有李泌的讀書室,這是所謂名勝古蹟了。我一個人特別走去看了一下,那更是使人失望得很。不要說什麼“鄴侯家藏書,插架三萬軸”,就是三本《三字經》都從那兒找不出來。一列三間的小祠宇,庸俗得實在是無法形容。
但這一次的登山,我卻有了一首紀游詩,是在那下山途中勉強湊成的。
中原龍戰血玄黃,必勝必成待自強。
暫把豪情寄山水,權將餘力寫肝腸。
雲橫萬里長纓展,日照千峰鐵騎驤。
猶有鄴侯遺蹟在,寇平重上讀書堂。
為了附庸風雅,不得不矯揉造作一番,騙騙自己而已。
那天的天氣倒是滿好,並沒有像一千多年前的韓愈那樣,逢著“陰氣晦昧”的秋雨節,而勞他“潛心默禱”。眾峰是很朗壑的,雖然並不怎麼“突兀”,也不顯得有所謂“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那麼生龍活虎般的活躍。但山外的眺望為韓愈所忽略了的卻很有可觀,七十二峰都一一呈列在目前,好像萬馬奔騰。韓愈只照顧著衡岳本身,而失掉機會照顧到岳外,我很替他可惜。
三桂林種種
十二月二日清早由衡陽坐火車動身,三日清早到了桂林。這次有火車的方便,自然沒有前兩次那樣狼狽了。
到了桂林之後,主要的工作是把三廳的人員分了三分之一留下來參加行營政治部,由張志讓主持,行營政治部主任是梁寒操。另外的人員便陸續由卡車運往重慶。只有孩子劇團的小朋友們別致,他們自告奮勇,決定步行,沿途工作,走向重慶。他們這一計劃後來是很完滿地成功了。
那時候陶行知也在桂林,他召開過一次小朋友的大會,似乎就是生活教育社的年會吧。他曾經邀我去演講,我說過“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有了改變了,並不是下一代不如上一代,而是上一代不如下一代。這一轉機,就是孩子劇團的小朋友們給予我的。
長沙大火後有一家白報紙的囤積店沒有燒掉,卻又搬運不出:因為在善後期中火車只限於軍運,斷絕了商運。那家囤積商便向三廳求售。令數很大,我現在記不清楚了。商人作為燒掉了,要價比成本還要低。我把這事向陳誠提出過,要政治部買下。陳誠到長沙時給了我一個手條,交總務廳辦,而總務廳的那些顢頇老爺卻始終沒有辦。到了桂林那紙商又來找我,我便獨行獨斷地索性由三廳來收買了。這到後來一直供給了政治部好幾年的使用,而且還使第二代廳長何浩若,第三代廳長黃少谷,各各都揩了一筆大油水。
救亡日報社的朋友們到了桂林本來打算立即復刊的,但因經費無著,地方上的當局也無意幫忙,以致虛懸著。我扭著陳誠,向政治部要津貼。他很勉強地答應了每月津貼二百元。這津貼的數目雖然少,然而是中央機關所津貼的報紙,對地方黨部的麻煩也就是一副擋箭髀了。同時又由夏衍到香港去籌了一筆經費,於是這份文化人的報紙便在翌年元旦又在桂林復刊了。——這報紙是在兩年之後,張治中做政治部部長時代,由何浩若親自跑到桂林去勒令停刊的。
立群在十一月十一日和夏衍、孫師毅、池田幸子等同車,離開了長沙之後,她比我先到桂林。她曾經在省政府附近租了一間小房子,但不幸在十一月底遭了轟炸,除了隨身穿著的一點衣服之外,所有的東西部被炸光了。人沒有犧牲自然是件幸事。
立群還有一位母親,是岑春暄的侄女,本來是在行政院任職的,南京失陷時帶著一位十三歲的幼女逃回桂林。她們也是什麼東西都丟光了,暫時住在水東門的娘家——岑氏宗祠里。據說,依舊時的封建習慣,凡是出了嫁的女子便不准在娘家過年;看看要到年末了,又只得從宗祠里搬了出來。這一老一弱的今後的生路,我們也是須得負責的。這件瑣屑的私事,多蒙朋友們的幫助,卻解決得最理想。小妹立修,我們要她參加孩子劇團,她很踴躍地參加了。岳母岑蘊文搭著蘇聯顧問團的小汽車,先我們到重慶。她們兩母女不久更由重慶到了延安,於今是比我們更自由,更幸福了。
在桂林我們住在樂群社,在乃超和杜老同住。不久翰笙由香港回來了,他所採辦的醫藥用品,留下了程步高負責搬運。他們的輝煌成就,我在前面是已經敘述過了。
乃超在計劃設立日語訓練班,打算訓練一批人員出來,加緊對敵宣傳工作。為了這項工作,他和鹿地亘兩人留在桂林,一直住到第二年的五月。但工作卻受到梁寒操的種種牽掣,沒有達到理想的地步。原先本條算由三廳直接辦理的,梁寒操生天活奪的搶去,乃超和鹿地便只以顧問的名義留下。雖然也招了生,開了班,但所注重的不是日語訓練而是思想訓練。這就是武漢撤守後,國民黨反動派所奉行的一貫的國策——照著近衛聲明所指示的途徑:消極抗戰,積極防共。三廳由凌遲而至於處決,所有一切對於抗戰有益的工作,從此以往都逐漸被限制,被毀滅了。
我和立群兩人是於二十七日飛往重慶的,但在這之前還遭遇過一些悲歡離合。
四舟游陽朔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桂林人是很愛夸引這兩句話的。到過桂林而且游過陽朔,我自己也能承認,這兩句話並不算誇大。桂林和陽朔的山水(認真說,只能是山)的確很奇特。那些水成的石灰岩,經受了無數萬年的風蝕雨削,一座座的山峰各不相連,拔地而起。而千萬個峰頂各呈奇狀,或如亂迭雲母,或如斜倚畫屏,或如螺、或如菌、或如書帙在架,或如矛頭插天,象鼻、獅頭、馬鞍、人帽,無形不備。這種山型,我在別的地方不曾看見過。安徽人艷稱黃山,但從照片上看來,黃山之奇似乎是在層崖迭峰間多生小松,而這樣的黃山松在桂林、陽朔也並不稀罕。我得承認,桂林、陽朔的山水,在它們的奇拔秀逸上的確是甲於天下的。如果要說到雄渾磅礴,那就完全說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