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苻堅(決定):以我們的力量攻打晉朝,比較雙方的強弱之勢,就像疾風掃秋葉一樣,然而朝廷內外都說不能攻打,我不明白你們的心思!

  ……

  接著,除了這些大臣們,苻堅的親人和朋友,也一個個苦口婆心,費盡周折地來勸。這些人有:太子苻宏,著名的高僧釋道安,他的寵妃張夫人,他最喜歡的兒子苻詵。這裡頭,張夫人雖然是女流,但一番話算得有見識了:

  “妾聽說天地滋生萬物,聖王統治天下,全都是順其自然,所以功業無所不成。黃帝之所以能馴服牛馬,是順應了它們的稟性;大禹之所以能疏通九川,擋住九澤,是順應了它們的地勢;后稷之所以能播種繁殖百穀,是順應了天時;商湯、周武王之所以能率領天下人攻下夏桀、商紂,是順應了他們的心愿,全都是順應則成功,不順應則失敗。現在朝野之人都說晉朝不可討伐,唯獨陛下一意孤行,妾不知道陛下是順應了什麼。”……

  其實,苻堅還就是不想順這個“天命”,他就是不甘心。所以,他就說,你一個女流,知道什麼!苻詵勸他,他又說,你一個孩子,知道什麼……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反對他,除了朱肜以外,還有一位,這就是慕容垂。慕容垂是這樣對苻堅說的:

  強的吞併弱的,大的吞併小的,這是自然的道理和大勢,沒什麼難解的。像陛下您這樣神明威武,順應天意,威名遠播海外,擁有強兵勁旅百萬,像韓信、白起那樣的良將布滿朝廷,那江南彈丸之地,獨敢違抗王命,怎麼能再留下他們,交給子孫後代呢!

  《詩經》說得好:‘築室於道謀,事用不潰於成’(意思就是,聽太多人的話,反而什麼事兒也幹不了)。陛下您自己在內心做出決斷就完全可以了,何必非要徵詢群臣的意見呢!晉武帝平定吳國,所倚仗的只有張華、杜預兩三位大臣而已,如果聽從了眾朝臣的意見,難道能有統一天下的功業!

  苻堅聽了很高興,就說,能和我共同平定天下的人,只有你啊。然後就為了這個,還賞了慕容垂500匹帛。

  其實這倆人,也真是各有各的心思。慕容垂勸苻堅出兵,的確是抱著個人目的的。苻堅無論勝敗,他都能得好處啊。勝了,一塊兒瓜分勝利果實;敗了,那不更好,整好揭竿而起了。而且,只要局勢一亂,鮮卑人就能夠有機會。幹嘛不勸他。苻堅呢,真以為慕容垂能跟他“共同平定天下”?他現在就是需要有支持的聲音,管他誰說的呢。

  苻堅就是在這樣一個內外局勢下,決定大舉進攻東晉的。那麼,我們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天時”、“地利”與“人和”。

  論天時:我們這裡的“天時”,當然不能是土星木星居於哪兒之類了。實際上,真正的“天時”,就是當時的歷史大局啊,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關於民族、關於正朔等等問題。苻堅這時進攻東晉,本來就是違背“天時”的。

  論地利:東晉有長江天險,你有什麼好辦法去對付?曹操到最後,跟周瑜隔江相對時,不還得發展水軍,想辦法解決水戰的問題嗎。這可不是說句“投鞭斷流”就行的呀。在“地利”方面,前秦除了上游益州有順流而下,可以威脅桓沖的優勢以外,其餘一點兒便宜也不占。而且,前秦益州的水軍,也是今年才剛開始籌建的。這有點兒像當年西晉滅吳那一戰,當時王濬的益州水軍,從成都一路順流而下,最後直抵建業,為滅吳立了頭功。但是,西晉益州的水軍,從組建到出征,可是經過了7年之久啊。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前秦這個益州水師,也根本沒起什麼作用。

  論人和:前秦這邊什麼樣兒就不用說了;東晉呢,無論從朝廷,還是到方鎮,從來就沒像現在這樣兒團結過,“君臣和睦,上下一心”,你偏要這個時候去打它。另外,這自古戰爭,從來都是講,以“有道”伐“無道”,才能得到天下的支持。現在人家東晉的百姓基本上安居樂業,政治清明,你去伐人家?這也是史學家在評價淝水之戰性質時,認為它主要還是侵略戰爭的原因之一。

  那麼這樣一看,這“天時”、“地利”、“人和”,反倒都在人家東晉那一邊兒,這場戰爭怎麼會有好的前景呢?

  苻堅太急於解決國家的問題,太執著於自己的渴望了。不過,看他後來在戰爭中的戰略布署,倒是證明,對內部的這些事兒,他還是心裡有數的,安排得也頗有一番心機。如果說,他非要進攻東晉是一個錯誤的話,那麼就有點兒明知故犯的味道,並不是盲目的狂妄;但是,在軍事上,他卻的確是犯了盲目的錯誤,這就是,他不該小看東晉。淮南之戰折損了14萬精銳,他都扔到腦後去了;苻融說士兵有“畏懼”的情緒,他也跟沒聽見一樣。

  苻堅並沒有指望,他徵發的這個號稱90多萬的大軍都能上陣為他賣命,因為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早點兒意識到,東晉不像他想得那麼好對付的話,倒很可能就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了。

  第五章 決戰前夕

  上游的強力策應

  苻堅這個“攻取建康”是從公元382年十月,就開始大肆地討論了,也不知道那時候的諜報工作到底怎麼樣,但無論如何,東晉這邊不可能一點兒消息都得不到。那麼實際上,他們都已經意識到,苻堅的大舉南侵,已經箭在弦上,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而且,這一回,苻堅的目的,不是荊州,而是建康。於是,這就有了,公元383年五月,淝水之戰5個月前,上游桓沖傾10萬荊州兵伐秦的強力策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