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在這之後我們的採訪主題是是與上述問題相關的社區垃圾分類。到日本之後,整個的生活的節奏就處在不停的旅行當中。但是在旅行當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一個普通的場景,比如我在日本新幹線的站台上,就會看到它分得很細的這垃圾分類的垃圾箱。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聞報紙雜誌的等等。還有收集其它垃圾的。那普通的日本人又會如何在生活當中去環保呢?這一次採訪,又讓我們大開了眼界。
我們去了一個地名非常有趣地地方,它在東京郊區千葉縣,名叫“我孫子市”。它是東京無數個衛星城中的一個,這個名字雖說總是讓中國人覺得好笑和難堪,但它並沒有中文裡的那種意思,歷史上是來源於當地土著人的叫法,發音是“ai bi kao”,後來日本人將這個發音與漢字直接接軌,才變成了現在這種寫法。日本的地名無一例外都是漢字,雖說我們都認識這些字,但意思和讀音卻大相逕庭。
我孫子市是一個只有十幾萬人口的小城市,但在日本,它的垃圾回收處理工作卻很有名。2005年,我孫子市的廢品再利用率達到了40%。在10萬人以上的日本城市中,排名第一。我們的體驗就從這個城市的一個普通居民家裡開始。
因為收垃圾的時間是上午8點,所以我們趕早來到了千葉縣我孫子市的一個居民的家中,這個家庭的戶主叫佐佐木。因為知道我們要來拍攝,佐佐木先生還特別給我們準備了一份資料,這份資料顯示了我孫子市的垃圾處理,而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小區有多少人等等一些詳細的資料。
從佐佐木先生提供的資料上我們了解到,我孫子市從1981年就開始實行垃圾的分類回收了。當初只是分為報紙、雜誌、瓶、罐等7類,而如今則細到了17類,比如說瓶類還分為無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等。佐佐木家的垃圾就根據這些分類被裝到了不同的袋子裡。佐佐木妻子指著一個箱子給我介紹說:這個箱子是放普通的生活垃圾用的,包括容器、塑料包裝、盒子等。如果是瓶子,還要把瓶子和蓋子分開。她又指著一個小袋說:這是放不燃垃圾用的,比如電燈泡、體溫計、原子筆等等。佐佐木的妻子告訴我們,除了要將可燃和不可燃的東西分開以外,像一些可以回收的垃圾還得處理一下才能送走。比如說舊報紙要碼放整齊並捆好,一些瓶瓶罐罐要清洗乾淨。而哪天回收哪類垃圾也得記清楚了。這些信息,當地有關部門會通過發放宣傳冊等方式提前通知大家。
那麼平常生活垃圾是不是隨時滿了,就隨時倒?佐佐木妻子說:不是每天都可以倒,是一周可以收集兩次,我們這個地區是星期一和星期四。平時的生活垃圾就是比如說食品、剩飯、剩菜,這樣的東西他們都埋在院子裡面,讓它發酵成為一種肥料。也可以把這些垃圾全部放在一個小塑膠袋裡面,把它繫緊,然後再放到一個桶里。
生活垃圾一周回收兩次,這已經算是比較頻繁的了,而有些種類的垃圾,回收的周期就要更長些。像塑料的包裝容器,一周收集一次。像瓶子、罐子這種東西是一個月收集兩次。
上午八點鐘,到了該送垃圾的時間了,佐佐木的妻子把這些分裝好的垃圾都放到了自行車上,準備送到小區指定的垃圾點去。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將垃圾放在各自小區指定的回收點裡,再由相關部門統一來回收。我們注意到,因為消耗的數量有限,佐佐木的妻子是將一些瓶瓶罐罐放在一個袋子裡拿來的,但是到了這以後,她又細心地將不同的瓶子放在了不同的回收袋裡。
從垃圾處理看日本環保(3)
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佐佐木的女主人完成了一個垃圾分類,在這樣一個小型的垃圾集中站裡頭,據資料顯示,一共有17種垃圾,根據不同的類型,因此每一個家庭可只帶了6種或者8種到這裡來詳細地分類。
我們在這個垃圾回收點附近觀察了一會兒,發現每個人似乎都在遵守著同樣一個規則。雖然只是個垃圾站,但這裡卻並不顯得有多凌亂,更不會臭氣熏天。
在這個垃圾回收點我們還看到,垃圾袋的上面都蒙上了一個網罩,以儘量保持這裡的清潔,而收、放網罩等工作就是由當地的家庭來輪流負責的。比如說像佐佐木家,每年差不多能輪上三次。佐佐木說:一般我們是從前一天晚上就把這些東西準備好,大概8點半左右就準備好,因為有一些人很早就把垃圾拿過來,所以8點半鐘左右把這些袋子、網子都擺好,最後當天垃圾收集車全部結束以後,再把這些東西收回去。
每天8點半之前,居民們會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點,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垃圾車會分別將不同種類的垃圾取走,並送到相關的地點去處理。在這天上午的9點到10點之間,我們就見到了十輛運送不同垃圾的垃圾車。不過,在拍攝的過程中,有一件事卻引起了我們的好奇,有一位趕來送垃圾的女士,在這裡轉了一圈後,卻又將帶來的垃圾拿走了。這位日本居民告訴我們:因為這個罐子已經收集結束了,車都已經拉走了,沒有了,所以我拿回去。因為我們都是有規定,比如這個社區要在這個地方,當然旁邊有還來得及的地方,可以放的話,我可以向他們打一下招呼送去,但是基本上我們是要遵守自己的垃圾收集區,所以還是要拿回去。這一次沒趕上,這些垃圾可能要在家裡存放一到兩個星期。
在我孫子市,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二十多年了,而這種做法並不是這個城市所特有的,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類甚至已經達到了幾十種。這種看似繁瑣的做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後以後,已經被絕大多數日本人所接受,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態度。
佐佐木說:自從開始這樣分別收集垃圾以後,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改變,比如說注意盡少生產垃圾,同時還會儘量節省,不願意浪費,環保意識也增加了。人們還會注意到,因為垃圾處理得好,城市裡邊比較乾淨。以前街道上比較髒,現在人們的清潔意識也提高了,所以經常有人義務地在這清掃。
有許多在日本的外國人感覺在日本生活最不適應的一個地方之一就是細緻的垃圾分類。外國人剛去到日本時,小區都會給他們發一本小冊子。裡面會詳細地介紹如何將不同的垃圾分門別類。儘管如此,許多人在第一次扔垃圾的時候還是會弄錯,可見垃圾分類的明細和條目之繁多。在日本個人環保的意識可謂是深入人心。
來日本之前,只聽說過日本的垃圾分類做得好,腦子裡能夠想到的就是社區裡有很多的分類垃圾箱,大家自覺把垃圾按要求倒入不同的垃圾箱而已。真沒想到,日本的垃圾分類首先是從家庭內部開始的,垃圾送出門前有這麼多道程序!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本人把垃圾分類到了極致,同時也把垃圾再生利用做到了世界第一。正是靠這種來自民間的高度自覺的環保意識,才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環保國家。
為我們開車的司機叫楊師傅,他來日本已經二十幾年了,在我們採訪拍攝中他一直不做評論,而在拍攝垃圾分類時,他頓發感慨:“你們中央電視台早應該來採訪這件事情了!太應該拍了!這件事情中國哪怕能做到50%,環境就絕對不是現在的樣子!”
我們去了一個地名非常有趣地地方,它在東京郊區千葉縣,名叫“我孫子市”。它是東京無數個衛星城中的一個,這個名字雖說總是讓中國人覺得好笑和難堪,但它並沒有中文裡的那種意思,歷史上是來源於當地土著人的叫法,發音是“ai bi kao”,後來日本人將這個發音與漢字直接接軌,才變成了現在這種寫法。日本的地名無一例外都是漢字,雖說我們都認識這些字,但意思和讀音卻大相逕庭。
我孫子市是一個只有十幾萬人口的小城市,但在日本,它的垃圾回收處理工作卻很有名。2005年,我孫子市的廢品再利用率達到了40%。在10萬人以上的日本城市中,排名第一。我們的體驗就從這個城市的一個普通居民家裡開始。
因為收垃圾的時間是上午8點,所以我們趕早來到了千葉縣我孫子市的一個居民的家中,這個家庭的戶主叫佐佐木。因為知道我們要來拍攝,佐佐木先生還特別給我們準備了一份資料,這份資料顯示了我孫子市的垃圾處理,而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小區有多少人等等一些詳細的資料。
從佐佐木先生提供的資料上我們了解到,我孫子市從1981年就開始實行垃圾的分類回收了。當初只是分為報紙、雜誌、瓶、罐等7類,而如今則細到了17類,比如說瓶類還分為無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等。佐佐木家的垃圾就根據這些分類被裝到了不同的袋子裡。佐佐木妻子指著一個箱子給我介紹說:這個箱子是放普通的生活垃圾用的,包括容器、塑料包裝、盒子等。如果是瓶子,還要把瓶子和蓋子分開。她又指著一個小袋說:這是放不燃垃圾用的,比如電燈泡、體溫計、原子筆等等。佐佐木的妻子告訴我們,除了要將可燃和不可燃的東西分開以外,像一些可以回收的垃圾還得處理一下才能送走。比如說舊報紙要碼放整齊並捆好,一些瓶瓶罐罐要清洗乾淨。而哪天回收哪類垃圾也得記清楚了。這些信息,當地有關部門會通過發放宣傳冊等方式提前通知大家。
那麼平常生活垃圾是不是隨時滿了,就隨時倒?佐佐木妻子說:不是每天都可以倒,是一周可以收集兩次,我們這個地區是星期一和星期四。平時的生活垃圾就是比如說食品、剩飯、剩菜,這樣的東西他們都埋在院子裡面,讓它發酵成為一種肥料。也可以把這些垃圾全部放在一個小塑膠袋裡面,把它繫緊,然後再放到一個桶里。
生活垃圾一周回收兩次,這已經算是比較頻繁的了,而有些種類的垃圾,回收的周期就要更長些。像塑料的包裝容器,一周收集一次。像瓶子、罐子這種東西是一個月收集兩次。
上午八點鐘,到了該送垃圾的時間了,佐佐木的妻子把這些分裝好的垃圾都放到了自行車上,準備送到小區指定的垃圾點去。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將垃圾放在各自小區指定的回收點裡,再由相關部門統一來回收。我們注意到,因為消耗的數量有限,佐佐木的妻子是將一些瓶瓶罐罐放在一個袋子裡拿來的,但是到了這以後,她又細心地將不同的瓶子放在了不同的回收袋裡。
從垃圾處理看日本環保(3)
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佐佐木的女主人完成了一個垃圾分類,在這樣一個小型的垃圾集中站裡頭,據資料顯示,一共有17種垃圾,根據不同的類型,因此每一個家庭可只帶了6種或者8種到這裡來詳細地分類。
我們在這個垃圾回收點附近觀察了一會兒,發現每個人似乎都在遵守著同樣一個規則。雖然只是個垃圾站,但這裡卻並不顯得有多凌亂,更不會臭氣熏天。
在這個垃圾回收點我們還看到,垃圾袋的上面都蒙上了一個網罩,以儘量保持這裡的清潔,而收、放網罩等工作就是由當地的家庭來輪流負責的。比如說像佐佐木家,每年差不多能輪上三次。佐佐木說:一般我們是從前一天晚上就把這些東西準備好,大概8點半左右就準備好,因為有一些人很早就把垃圾拿過來,所以8點半鐘左右把這些袋子、網子都擺好,最後當天垃圾收集車全部結束以後,再把這些東西收回去。
每天8點半之前,居民們會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點,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垃圾車會分別將不同種類的垃圾取走,並送到相關的地點去處理。在這天上午的9點到10點之間,我們就見到了十輛運送不同垃圾的垃圾車。不過,在拍攝的過程中,有一件事卻引起了我們的好奇,有一位趕來送垃圾的女士,在這裡轉了一圈後,卻又將帶來的垃圾拿走了。這位日本居民告訴我們:因為這個罐子已經收集結束了,車都已經拉走了,沒有了,所以我拿回去。因為我們都是有規定,比如這個社區要在這個地方,當然旁邊有還來得及的地方,可以放的話,我可以向他們打一下招呼送去,但是基本上我們是要遵守自己的垃圾收集區,所以還是要拿回去。這一次沒趕上,這些垃圾可能要在家裡存放一到兩個星期。
在我孫子市,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二十多年了,而這種做法並不是這個城市所特有的,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類甚至已經達到了幾十種。這種看似繁瑣的做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後以後,已經被絕大多數日本人所接受,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態度。
佐佐木說:自從開始這樣分別收集垃圾以後,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改變,比如說注意盡少生產垃圾,同時還會儘量節省,不願意浪費,環保意識也增加了。人們還會注意到,因為垃圾處理得好,城市裡邊比較乾淨。以前街道上比較髒,現在人們的清潔意識也提高了,所以經常有人義務地在這清掃。
有許多在日本的外國人感覺在日本生活最不適應的一個地方之一就是細緻的垃圾分類。外國人剛去到日本時,小區都會給他們發一本小冊子。裡面會詳細地介紹如何將不同的垃圾分門別類。儘管如此,許多人在第一次扔垃圾的時候還是會弄錯,可見垃圾分類的明細和條目之繁多。在日本個人環保的意識可謂是深入人心。
來日本之前,只聽說過日本的垃圾分類做得好,腦子裡能夠想到的就是社區裡有很多的分類垃圾箱,大家自覺把垃圾按要求倒入不同的垃圾箱而已。真沒想到,日本的垃圾分類首先是從家庭內部開始的,垃圾送出門前有這麼多道程序!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本人把垃圾分類到了極致,同時也把垃圾再生利用做到了世界第一。正是靠這種來自民間的高度自覺的環保意識,才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環保國家。
為我們開車的司機叫楊師傅,他來日本已經二十幾年了,在我們採訪拍攝中他一直不做評論,而在拍攝垃圾分類時,他頓發感慨:“你們中央電視台早應該來採訪這件事情了!太應該拍了!這件事情中國哪怕能做到50%,環境就絕對不是現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