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毛澤東時代雖然也有貪官,如劉青山、張子善之流,但貪污的數目和今天的貪官相比無疑是小巫見大巫,並且很快受到毫不留情的贗懲(二人被判死刑,毛澤東沒有因為他們是功臣而「特赦」他們)。當貪污腐敗現象愈演愈烈反貪反腐越反越腐時,國民就會呼喚毛澤東。他們不知道文明世界有一種更為科學理性的政治體制能夠從根子上消滅貪污,只好求助於毛澤東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運動……

  中國社會的特點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毛澤東時代是一個相對平均的社會,國民收入拉開的距離不大,一富俱富,一貧共貧。那時儘管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餓死了上千萬人,國民仍沒有作亂和聚眾向政府要飯吃的傾向。因為那時幾乎沒有富人,全國人都在不同程度地挨餓。今天的中國人雖然吃飽了肚子,但內心的不平反而比挨餓時增長了許多,原因是社會的貧富懸殊在一天天拉大,遠遠超過了聯合國界定的安全警戒線。當農民的孩子因為沒有錢大批失學時,百萬、千萬和億萬富翁正以幾何級數增長,並在顯耀的場合一擲千金炫耀他們的富貴逼人。尤其是當平民發現那些富人的巨額收入不是靠勤勞和智慧掙來的,多半是非法收入時,平民的不滿和不平上升到了頂點。

  黑社會在今天的中國已經猖厥到這樣的地步,幾乎每個公民都能感受到它的危害。東北的一個幫派頭目在過生日時,絕大多數的政府官員都前去送禮,負責社會治安的警察局長居然負責為他收受並登記禮金……毛澤東時代是沒有黑社會的,地痞流氓要麼成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要麼被送往監獄和刑場。那時的社會秩序空前安定,一個鎮只有一個負責治安的「特派員」,在公眾場合打架鬥毆的行為極為少見。今天一個鎮的警察膨脹到幾十個,可暴力傷害隨處可見。原因自然是司法腐敗,有些地方的警察不管治安只管要錢;有的甚至警匪合流,警察流氓聯起手來坑害守法公民。

  上述的現象形成了三個鮮明的對比,使中國人越來越懷念毛澤東,越來越呼喚毛澤東。

  二、主流媒體的片面宣傳不切實際地神化了毛澤東。

  毛澤東的偉大是無庸置疑的,但偉人並非沒有缺點,他一樣會犯錯誤,如果他的權力不受限制,他甚至會犯下令國家民族不勝負荷的重大錯誤。毛澤東時代的政治體制是極權體制,毛澤東的意志幾乎無人能夠違抗,否則就會被「批倒批臭」,所以那時毛澤東的權力是不受限制的。正是在這種無限權力的鼓舞下,毛澤東犯下了今天的國家元首不可能犯下的錯誤。如人口政策的失誤,使後世的中國得背負百年以上的歷史包袱;五七反右,使本來就不充分的國家智力受到重大傷害;總路線大躍進,把全體國民推向遏斯底里的非理性狀態,主流媒體報導的糧食畝產量居然達到了十多萬斤;文化大革命,竟然號召中國人分成你死我活的兩派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理性和文化受到不可估量的損失……

  毛澤東的這些錯誤,後世的中國人不應該迴避。只有客觀勇敢地面對這些錯誤,我們才能夠從中汲取教訓,警惕以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偉大的鄧小平政府就是這樣做的。八十年代前半期,遍及全國的毛澤東雕像和「語錄碑」(這使人想起今天的北韓)被拉倒了,毛澤東在中國人心目中從高不可及的神變成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造神運動」在那個時期似乎永遠地成為歷史。可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我國的主流媒體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造神運動」,再現毛澤東戰爭年代「豐功偉績」的電影和電視劇一部接一部地被製作出來,從《三大戰役》、《大決戰》到《長征》,毛澤東在國人心中又成了戰無不勝的英雄和軍神;可再現毛澤東後期失誤的影片一部也沒有。當媒體只宣揚一個人的優勢和閉口不談他的劣勢時,這個人就很快地被神化了。

  三、世紀末的自然災害進一步證明了毛澤東的高瞻遠矚。

  改革開放時期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採伐,大自然的承受力終於達到了極限,並在二十世紀末實施它的連環報復。一連串的水旱蝗災在中華大地交替施展大自然的淫威,八八年百年未遇的旱災和九八年百年未遇的洪水給中國人的印象是刻骨銘心的,尤其是近幾年特大洪澇過後的大面積乾旱,對農作物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如果不是毛澤東時代修建的水利工程給農業送去急需的生命之水,使農作物保住了大部分的收成,大面積的饑荒並非只是冬天才會發生的故事。

  當中國人在炎炎烈日之下目睹著一條條灌溉渠把生命之水送到乾涸的農田時,他們就會很自然地想到毛澤東。無論他們先前對毛澤東的印象如何,這時都會無一例外地感念毛澤東!水庫渠道流淌的生命之水洗淨了毛澤東身上的任何污點,使老人家的形象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國民的健忘症和國際知識的缺乏是產生「毛澤東情結」的最根本原因

  「毛澤東情結」是國民認識上的誤區,誤區的產生基於國民的健忘症和國際知識的缺乏。

  我出生於六十年代中期,在七十年代初期開始有自我意識。從我記事的那一天起,印象最深的就是難以忍受的飢餓寒冷和生活必需品的奇缺。那時正值毛澤東時代晚期,國民經濟頻臨崩潰的邊緣,生活必需品極端饋乏,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農民連肥皂、火柴、染料也買不到,就更不用說食糖和布料了。農民只好重新把火鐮找出來敲石取火;用草木灰和一種青草混合成泥漿狀給織成的土布著色;用砸碎的皂角代替肥皂洗衣服……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中國人對這段歷史沒有印象,如果想獲得那個時代的真實圖景,不妨去鄰近的北韓看看,今天的北韓和七十年代的中國差不多。那時的中國差不多已倒退到原始狀態,在這樣的社會生活的人是難得有舒服和幸福感受的,年齡比我大的國民應該有更為生動深刻的記憶,如果有記憶就不會產生「毛澤東情結」,可「毛澤東情結」在比我年長的中國人中也有很大的市場,這是國民的健忘症在起作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