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和中國相比,西歐諸國則沒有中國政府那樣的自信。西歐的國家面積都不大,絕大多數國家還沒有中國的一個省大。因為國小的緣故,物種的數量也不多,自然資源殘缺不全,發展經濟所必須的資源絕大多數不能自給,必須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商品。和商品進口相適應,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就變得舉足輕重。因此西歐的國家大多以商業立國,商業在社會意識領域裡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商人也成為社會上較為體面的階層。和農業相比,商業積極進取的成分要多得多。商品生產需要開拓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以商業立國的西歐諸國也就格外渴望去國外為自己的商品尋找這兩樣東西。這種渴望逐漸積累成一股向外擴張的強大衝力。占據香料產地,壟斷絲綢、瓷器和香料等可致厚利的東方物品的世界貿易,並在壟斷貿易中奪取世界財富,就是早期西歐的遠洋探險家最為直接的目的。

  中世紀末期,西方的商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銀行業在義大利半島如雨後春筍,金融貴族不斷湧現,使社會上的閒散資金得以積累起來用於商業投資。而中國則直到十九世紀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銀行"(只有職能極為有限的"錢莊")。貨幣也作為普遍的支付手段,商人出行時不用象同時代的中國商人那樣隨身帶著限制機動又容易招致土匪注意的笨重銀錠。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則是形形色色合股公司的興起。投資者把擁有的有限資金集中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資金,十分有利於商業競爭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遠洋探險。歐洲的對外擴張在十六世紀之後,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強,其速度也大大加快。這些新組織是經濟動員和經濟滲透的最有效的工具。東方的商人,不管其資本多麼雄厚,都是單槍匹馬或以私人合作的關係經營商業;而歐洲則組織起在世界各地從事貿易活動的合股公司。東印度諸公司(荷蘭的、英國的和法國的)成立後,其他許多公司也相繼成立,其中包括地中海東部諸國的各種公司、莫斯科公司和至今仍存在的哈得孫灣公司。

  正是商業的進展,使西歐有條件從事投資巨大且充滿風險的遠洋探險,並進而踏上征服世界的旅程。

  七、沒有歷史包袱的全新文明

  歐洲文明的前身是古西臘羅馬文明。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覆亡後,歐洲限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羅馬文明在腥風血雨和刀光劍影中沉寂,並最終歸於消亡。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組建的歐洲文明,和古希臘羅馬文明基本上沒有相承關係,是一種不同於過去任何文明也最不受過去文明影響和制約的全新文明。因此歐洲文明沒有背負任何歷史包袱,得以在世紀大轉折時期輕裝上路,充滿生機活力,風塵赴赴地走在世界諸文明的前列。

  中華文明在過去的五千年間一直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社會雖然動盪無序,王朝更迭頻繁,但中華文明則沒有因為王朝的更迭而中斷或變更。一個王朝在血腥中倒下後,中華文明並沒有隨之消亡,依舊在中國社會頑強地延續著。等到新的王朝建立後,新王朝幾乎完全照搬前王朝的文明樣式,只是在形式上作些小小的修補。正是因為這種無與倫比的延續性,使中華文明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成為現存世界上最最古老的文明。也正是因為這種延續性,使中華文明最缺乏變通,最不能適應新生事物。近代中國人在慶幸終於保住了文明遺產的同時,不得不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步履蹣跚地參與新世界的競爭,在輕裝機動的西洋人面前,處處被動挨打。

  古老的中華文明就象一幢用泥土築成的老房子,後世的中國子孫只限於在老房子上修修補補,現代中國人也只限於在土牆上糊上一層"水泥"......西歐人則從根基上拆除了希臘羅馬時代的老房子,在廢墟上建起鋼筋水泥為骨架的摩天大樓......中國人也想建造一幢現代化的新大廈,可面對那幢老房子,一者是出於感情上的懷舊;二者是怕麻煩;三者是求穩定怕出亂子,最終還是選擇在老房子的基礎上修補日益增大的缺口。如果中國人面對的是沒有任何建築的廢墟,一樣會象西歐人那樣建起現代化的摩天大樓。

  最後的一條也許是最重要的一條,是諸多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

  十五世紀的西歐就象一個融匯了新的科學發明的小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且靠借貸運轉,甚至仍在虧損;但企業的前景是光明的,只要不出現大的失誤,必將成為資產雄厚且利潤豐厚的大企業。東方的中國則象一個過了全盛期的大企業,雖然眼下仍在大把大把地賺錢,可前景是灰暗的,制度上的弊病隨處可見,漏洞正在一天天擴大,"軟損傷"達到了致命的程度,最終將被後起的新企業所取代。

  在上述境況下,西方代替東方主宰世界自在情理之中。

  19、童年舊事

  (一)、知青淚

  我的家位於大別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村子雖然小,卻是大隊部的所在地,大隊唯一的一所小學也建在我們村里,我就在這所小學裡完成了自己的啟蒙教育。大隊書記也自然是我們村的人。

  入學的那一年,我們村里來了幾位穿著漂亮衣裳的年輕人,村民說他們是知識青年,從大城市來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那時山村很窮,沒有空房子安置他們。黨支書就動員村民在村頭搭了兩間草棚,用土磚支上幾塊木板算作睡覺的床,為七男一女安下了"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