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十年後,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國和德國進行了一場維護和提升自己國際地位的戰爭,不間斷地打了四年。早期德國的軍事力量明顯地超過英國,但英國沒有屈服,而是奮起抗爭,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之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一九三七年,小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八月十三日,淞滬會戰開始。十一月五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在杭州灣登陸,兵分六路長驅直入,目標直指中國首都南京。日軍十二月九日兵臨南京城下,十二月十二日攻陷城西南之中華門。曾發誓要與南京城共存亡的城防司令唐生智於十二日下午五時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南京,守軍由下關渡江北上與正面突圍南下。不堪回首的"下關爭渡"拉開了序幕。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經過充分準備的法西斯德國再度與英國在戰場上兵戌相見,出動五十六個師兵分三路入侵英國的軍事盟國波蘭,英國被迫應戰,出動遠征軍越過英吉利海峽進入它的最大盟國法蘭西抗擊德軍。德國的"閃電戰"在早期是沒有對手的,在很短的時間內,波蘭、丹麥、挪威相繼成了德國的一個部分,英國在戰場上處處被動。德軍在東北兩路得手後,於一九四0年五月十日出動一百二十六個師和十個坦克師的機械化部隊越過德法邊界,對駐守在法國的英法聯軍發起總攻。德軍坦克穿過英法聯軍防衛上的缺口--阿登森林,橫掃"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越過法國北部平原,一路上勢於破竹。由於法軍防線的崩潰,英軍的側翼暴露在德軍機械化部隊的直接威脅之下,英軍只好收縮戰線,一路向海邊撤去,一直撤到海岸邊最後的狹長陣地--敦克爾刻。德國的機械化部隊把四十萬英法聯軍(其中英軍三十四萬人)三面包圍起來,只剩下英吉利海峽一面的缺口,但這個缺口面對的是大西洋的滔天巨浪......

  敦克爾刻是一個地勢低平且無險可守的濱海平原,在數量和裝備占絕對優勢的德軍機械化師的圍攻下絕對堅持不了幾天,三十四萬英國遠征軍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

  當時英國的軍隊都去了法國前線,本土幾乎沒有任何正規軍擔任守衛。如果英國遠征軍在敦克爾刻遭圍殲,英國本土就成了不設防的土地,德軍會長驅直入......

  擺在英國面前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把英國遠征軍從敦刻爾克撤回來。

  舉世聞名的敦克爾刻大撤退就這樣揭開了它壯觀的一幕。

  (三)

  下面我們把注意力轉到六十年前,把歷史的聚光鏡對準"下關爭渡"和"敦刻爾克大撤退"兩大歷史畫卷。

  劉鳳舞在他的大作《民國春秋》中對"下關爭渡"有極為沉痛的描述:

  "唐生智即於12日夜晚召集各部隊長官開會,下令一部渡江,大部向城郊各處突圍。各軍長師長立刻四奔而去,所到之處,大聲叫撤。部隊立刻大亂,軍心一下收不住。唐生智率長官部少數人員在第36師掩護下渡江而去。他下達的突圍命令,只有66、83兩軍遵照執行,當夜分由紫金山北麓和犧霞山附近突圍成功。其他各部都不顧命令,湧向江邊。挹江門內擠滿部隊,爭先搶過城門,互不相讓,秩序頓形混亂。而丟棄的車輛、馱馬,使通路更為狹窄。負責把守挹江門的第36師一個團因阻止敵兵通過,與之發生衝突,一時槍聲四起。

  隨著敗兵蜂湧而至,下關也陷入混亂之中。下關至浦口之間,一次可渡七八百人的兩艘大的輪渡,已撤往漢口,僅剩數艘小火輪及200多條帆船。船少人多,秩序十分混亂,於是人人爭渡、任意鳴槍。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渡部隊以槍擊毀沒者有之,裝載過重沉沒者亦有之。下關一帶到處是退下來的軍隊,搶著要過江逃難,自相殘踏與殘殺,長江里漂滿了抗戰隊伍的屍首,傷兵無人過問,景況甚為悲慘......"

  軍事撤退陷入如此巨大的混亂之中,城防司令唐生智難辭其咎,這個發誓要與南京共存亡的投機軍閥,在關鍵時刻跑得比誰都快,把當初在國人面前的"慷慨陳辭"遠遠地拋在腦後。他是乘坐舒適的小轎車前往下關碼頭的,過江時還忘不了把他的"坐騎"也帶上,把本來應該載乘士兵的位置讓給了小轎車。象唐生智這種"男言女行"的投機政客在國民政府內實在是太多了,難怪他們最後被中國人趕向了小島台灣,如果他們今天還是這幅德性,台灣也不配長久居住下去。除了唐生智這樣的官僚政客外,普通中國人在危難之際不顧大局只顧自己的狹隘自私品格也得到了最直觀的展現。但我們不能過多地責難這些普通中國人,連三軍主帥都是那副德性,又怎能強求士兵平民有更高的境界呢?

  十二日入夜之後,南京城內火光沖天、濃煙密布,這時候已經流言四起,南京就已經出現撤退前人心渙散 的亂象。此時唐生智的意志已經動搖,並沒有監督設備的破壞與管制部隊的撤退,就慌忙逃往下關渡江。 守衛南京的部隊在主帥提前失去聯繫的狀況下,只有各自為政,有些部隊還不知道已經下令撤退,有些部隊則出現潰散的情況,這是撤退時最大的禁忌,沒有統一、完整的計劃與步驟,會造成部隊退卻的全面失控。因此除了六六軍(軍長葉肇)仍在保持掌控下,突圍而走之外,大部分的守軍與逃難的人民,開始大量盲目地湧向下關。但是先前大部分的渡江船隻已被集中管理,唐生智"忘了"解除這道命令,而且在對岸的中國守軍,還奉命對於渡江的船隻"格殺勿論",唐生智撤退時又沒有下令解禁。因此江邊涌到了太多撤退的部隊,渡江的船隻當然嚴重不足,造成現場是一團混亂,在日軍的追擊炸射之下,中國部隊自相踐踏而死傷狼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