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國

  清帝國和蒙古帝國一樣,是外族奴役中國人的產物。但清帝國的締造者滿人比蒙古人的政治手段要高明得多,對漢人不是採取簡單的高壓和排斥政策,而是引誘漢人的上層入朝為官,讓他們參與政府分一杯羹,同時用科舉制度牢牢的控制漢人知識分子,和漢人共同治理帝國,是在不影響滿洲貴族政治特權的前提下,對漢人的權益不作破壞性的踐踏,對漢人徵收的賦稅也不高,漢人雖然作了亡國奴,但亡國奴的滋味並不深切。因此,漢人在滿人統治下並不感到特別難受,這個來自東北苦寒地帶的野蠻民族,在其統治前期曾一度把帝國帶入繁榮的盛世。但中國人的好日子總是長不了的,專制政體的不治之症--貪污腐敗在統治階級內部無孔不入,以至整個統治階層都傳染上了這種病症,終於把這個強盛進取的帝國推向衰落。在乾隆統治後期,重用一位侍衛出身的滿洲花花公子和珅,一個廣大的貪污網在朝野上下迅速建成。全國官員發現,如果不向上級行使巨額的賄賂,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監獄,他們不得不適應這種政治形勢。所用的賄賂全部來自貪污--工程上的中飽和司法上的冤獄,或乾脆赤裸裸地向百姓搜括攤派。人民的負擔一天比一天沉重,等到忍耐超過極限時,世界上最本份的中國農民就被迫奮起抗暴,乾隆後期全國各地的農民暴動呈風起去涌之勢。乾隆死後,和珅被新上台的皇帝逮捕處死,清算他的財產時,總數有白銀九億兩,相當於清政府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這還不包括他家人們貪污的龐大數字和揮霍掉的款項。由此可以想見清政府的貪污腐敗到何種地步,也可由此窺見帝國的農民所受的壓迫是何等的深重,官逼民反,農民起義的悲劇也因此不可避免。

  一八四0年,清帝國和大英帝國因鴉片貿易發生衝突,最終演變成戰爭。英帝國以兩千五百人的軍隊,侵入面積比它大五十倍,擁有四億人口的龐大帝國,沿途擊潰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清帝國兵團的所有抵抗,一路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前鋒一直打到南京。已空前腐敗的清政府不再作自殺性的無用抵抗,被迫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上簽訂城下之盟,割地賠款,開放廣州、福洲、廈門、寧波、上海等五個港口為商埠,英國商品可經此五個港口自由進入中國內地。對外作戰的慘敗,把清政府和滿洲人的紙老虎面目無情戳穿,大大地鼓舞了在苛捐雜稅的重壓下生不如死的農民,四面八方的民變,更如火如荼。

  五口通商使外國廉價商品象潮水一樣通進中國,中國農村的經濟結構受到嚴重破壞,傳統的謀生技能市場日益縮小,靠這些技能為生的中國農民大批失去工作,不能養家餬口,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民。例如古代中國的交通全靠人力,機帆船引進後,靠拉縴和撐船為生的人生活就沒有著落。在南中國的萬山叢中,生產的茶葉全靠茶農用雙肩挑往山外的城市,廉價的交通工具採用後,成千上萬的挑茶農就會失業破產。尤其是質優價廉的"機布"大量湧入中國,中國傳統的手工"土布"無法與之競爭,大批靠紡織為生的農民就無以為生。這些失去生計的中國農民,在沒有任何社會保障的國度里,被迫大批加入流民的行列,成為暴動民眾無盡的兵源。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清帝國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在偽基督教徒洪秀全的領導下,在南中國的萬山叢中暴發了。

  洪秀全祖籍廣東花縣,屬說古中國話的客家人,是一個落魄知識分子。跟當時每一個知識分子一樣,他自幼就接受儒家教育,熟讀儒書,立志遵循科舉程序上進當官。但機械空洞的八股文考試並不能選拔優秀的人才,洪秀全不能代聖賢說些沒任何內容的空話套話,往往在文中加進自己的觀點,不自主地暴露了自己的獨立思想,觸犯了八股文的大忌,結果四次科考都名落孫山,連士大夫最低級的"秀才"頭銜都沒有取得,在家鄉被那些饒幸得中的庸才譏笑嘲諷。洪秀全不能承受接二連三的打擊,對科考取官之路徹底死了心。在最後一次落榜歸來時,洪秀全把所有的儒書付之一炬,恨恨地說:"還是讓我來開科取士吧!"

  洪秀全在最後一次去廣東應試時,在街上遇到一位耶穌會傳教士,後者送給他一本傳播基督教的通俗讀物《勸世良言》。洪秀全回家後認真地閱讀了這本小冊子,被耶穌所描繪的天國中的太平景象所陶醉,欣然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成為一個狂熱的教士。他創立"拜上帝會",宣稱耶穌並不是上帝的獨生子,他還有一個弟弟,就是洪秀全,上帝是他的天父,耶穌則是他的天兄,上帝是世間萬物和一切神靈的唯一主宰,人們應該只敬拜上帝,不應敬拜祖先、孔子、釋迦牟尼和其他邪神,否則就會受到上帝的懲罰。他把家中所供奉的佛教神像和孔子、孟軻的牌位全部搗碎燒毀,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招致衛道之士的群起攻擊。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後,積極在家鄉開展傳教活動以發展信徒。他的工作在早期進展不大,上帝在習慣於崇拜祖先迷信因果報應的中國人中沒有多大市場。從一八三六年到一八四四年,八年時間只發展了兩名信徒:一位是洪秀全的同學,小學教師馮雲山--拜上帝會前期的實際策劃者和執行者;一位是洪的族弟洪仁軒。洪秀全在家鄉看不到前途,就和馮雲山一道前往廣西省,深入到桂平縣紫荊山,向山上那些來自廣東的客家燒炭工人傳教。燒炭工沒有文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目不識丁,視野極度狹小,看不到山外的世界,眼光只限於目力所及的狹小區域。這些人的頭腦是一片空白,沒有被孔子和釋迦弁尼所占據,容易接受新鮮的宗教信仰。當洪秀全來到這裡時,就象歐洲傳教士來到印弟安人中間一樣,找到了傳播宗教的最好市場,因此他的傳教工作進展神速,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嬴得了成千上萬的信徒。尤其是金田村白身地主韋昌輝的加入,使拜上帝會在物力和財力上有了保障。韋昌輝是一個和洪秀全一樣科場不如意的知識分子,也是一個擁有兩百畝田產,年租谷在萬斤以上的中等地主。但韋氏家族世代沒有取得功名,在官本位的中國再富也被人瞧不起,因此韋家在金田村受了不少窩囊氣。韋父曾將揚眉吐氣的希望寄托在韋昌輝身上,讓他通過科舉考試走上當官之路,只是韋的官運和洪秀全一樣不好,每次考試都榜上無名,因此更被當地的鄉紳瞧不起。韋昌輝不能忍受這種羞辱,就帶領全家加入拜上帝會,意圖利用拜上帝會的力量來給自己撐腰打氣。韋昌輝對拜上帝會慷慨解囊,用自己的家產來為拜上帝會打造武器,把拜上帝會的信徒秘密地武裝起來。四十年代後期,廣西連年發生旱災,民變蜂起,僅一八五0年全省就有九支民眾抗暴武力,每支都擁有千餘人或七八千人。省長鄭祖琛又是一位有名的贓官,迫使那些不肯參加民變的人也不得不參加。洪秀全看到舉大事的時機已經成熟,就把他的信徒集中組織起來成立太平軍,於一八五一年元月在金田村舉起了反抗清帝國的大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