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義務和責任往往是和擁有的權力相對應的。政府官員手中無權,責任心也就會大打折扣,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調動出來。每個官員在政治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智力和精力不是用於治理國家大事,而是用於貪污、內鬥、跑官和結黨營私。結果民族的生機窒息了,官吏的品質墮落了。

  (三)、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文字獄摧毀了知識分子的個性;八股文毒害了知識分子的靈魂。

  文字獄就是因文章招來的刑責,但和今天的文章侵權不同,它的特徵是當權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是當權人物神經過敏作賊心虛的一種反應。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就可能惹下殺身之禍。於是知識分子除了被"誣以謀反"外,又多出一種純屬於文字的災難。知識分子為了不致因文惹禍,只有封閉自己的思想和靈性,違心地寫一些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類的馬屁文章,或一頭埋在故紙堆里從事毫無意義的"考據"和"較訂"古籍。良知未泯滅的人則乾脆封筆,聽任自己的藝術才華湮沒無聞。中國悠久而光輝的文化發展致此出現了斷層,文學藝術從此遠遠地落在西方文明國家後面。這個罪惡的制度被以後的歷代統治者繼承發揚,成為中華文明最大的污點。繼明王朝之後的清王朝把"文字獄"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先前還一人做事一人當,只殺作者不殃及無辜,"雍正""乾隆"朝則把因文獲罪的知識分子殊連九族。如戴名世案全族處斬;呂留良案子孫處斬,妻女發配黑龍江;盧魯生案除了主犯父子處斬外,受牽連定罪下獄的達一千餘人。即使到了以"三民主義"為立國綱領的民國,也不斷有作者因文章與政府不合拍而被關進監獄或綁撲刑場。魯迅的雜文《為了忘卻的記念》就是為悼念被政府殺害的五個青年作家而寫的。

  科舉制度到了明王朝已步入了死胡同,不但考試範圍限定在"四書""五經";還特別頒布了一種試卷格式,規定應考的知識分子必須使用"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種文章體裁,一篇文章中,不多不少恰恰包括八股--一股即兩個或四個完整的句子。但八股文主要的特徵不在形式而在精神方面,即內容方面。作"八股文"不能發揮自己的見解,而

  是代聖人說話,看起來四平八穩,面面俱到,實際上什麼也沒觸及,寫出來的全是沒任何實質意義的"假話、空話和套話"。這樣知識分子用不著獨立思考,事實上是嚴厲禁止獨立思考,只要把假話空放套話代入八股文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在八股文的釣鉤下,知識分子的全部工作就是圍繞八股文轉圈,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沒有自己的情感,不知道人類還有別的知識和別的情操,只知道如何做八股文和如何做官。在這種考試制度下金榜題名的知識分子肯定不是社會的精英,有真才實學的沒有幾個。那些匡時濟世治國安幫的棟樑之才則永遠與進士無緣,被絕對地排斥在政府大門之外。如洪秀全參加了四次科舉考試,可連士大夫最低級的"秀才"頭銜都沒有取得,後來卻干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成為震驚中外的巨人。和洪秀全同時代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到是榜上有名,可在英法聯軍圍攻廣州時只知扶乩拜神睡大覺,成為俘虜後被英軍當作一種奇異動物裝在木籠里運到各國展覽。

  八股文嚴重地毒害了知識分子的靈魂,從此知識分子成了一個帶有諷刺意味的名詞,由社會的進步力量變成阻礙社會前進的力量。

  明王朝就是靠廷杖、錦衣衛和八股文三樣東西,把偉大的中華民族導入黑暗的蠻荒。以後的中國人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尋求指引中國走出黑暗的途徑,一代又一代。

  四、清帝國開疆拓土

  提起清王朝,人們馬上會給它貼上"腐敗無能"的標籤。這也難怪,十九世紀中後期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都是清王朝簽訂的,在中國人心中,沒有比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更丟臉的事了。其實這是不公平的,如果西洋人進入中國時面對的是明政府,那就不僅僅是簽訂屈辱條約了,我敢說中國會亡國。事實上明王朝就是亡在外族人手中,那時的滿族和十九世紀的英法在中國人眼中都是蠻夷,只不過後來中國人自欺欺人地把征服者也當做中國人罷了。

  我這裡要強調的是:清王朝不僅不腐敗無能,它也曾強悍無比,滿洲人以入關初期那種強勁活潑的新鮮生命力,不斷的開疆拓土,一鼓作氣地為中國擴張出廣大的空間,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清王朝對中國所作的貢獻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都要巨大和重要。滿洲人入關時,中國的疆土只有三百五十三萬平方公里,清王朝鼎盛時期的疆土達到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比明王朝末期的疆土要大四倍。即使後來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丟掉了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上世紀初期清王朝滅亡時仍留給中國一千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土,在當時的世界上仍居第二位,僅次於北極熊俄國;有效領土則居世界第一位(俄國領土的大部分為荒涼苦寒的冰原地帶)。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清王朝上升時期是怎樣生龍活虎般地開疆拓土的。

  十七世紀初期,蒙古分為六個部落,察哈爾部落首領林丹汗企圖重新統一蒙古,向鄰近部落挑起戰爭。遺憾的是:林丹汗沒有為實現他的雄心所必須配備的傑出才幹,他對內完全採取高壓政策,引起各部落的反感。毗鄰後金汗國的兩個部落不堪壓迫,先後投降後金。一六三二年,後金第二任可汗皇太極跟投降過去的蒙古部落聯合西征,林丹汗大敗,察哈爾部、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先後投降,林丹汗殘部逃到青海支持了三年,到一六三五年也向後金屈服。面積達一百萬方公里的內蒙古自此併入後金的版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