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人謀鬼謀”,因為宇宙有不可知的一面,所以求之於八卦。八卦就是八個大的現象,“八卦以象告”,從卦的現象(例如坎代表水,離代表火等),可以找出你的答案。“爻彖以情言”,彖辭與爻辭是用文字來表達吉凶之情的。因為有了爻辭、彖辭,所以“百姓”才能“與能”,一般人才能懂得卦里的情況與未來的發展。

  “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每一卦爻辭與象辭的內容也都陰陽畢具、剛柔雜陳,加以複雜的變化,在這個中間“吉凶可見矣”!就可以知道吉凶了。

  愛惡相攻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人類為什麼會信仰宗教?為什麼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為什麼八卦每一卦都談變動?這都是就人類自身利害與需為有關者而講的,也就是“變動以利言”。而吉凶呢?則是根據人類心理的需為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來是大吉,在我看起來說不定是大凶;在別人看起來是大凶的,在我用起來說不定卻是大吉的。所以說吉凶是因個人的需要而定,人們對變動的看法是著眼於利害關係的,“吉凶以情遷”,是看個人心理情緒的需要來講的。

  《易經》最後還是回到人文文化上來。什麼情況才叫吉與凶呢?“愛惡相攻而吉凶生”。你不喜歡,給我好了,對你是大凶,因為你不喜歡嘛!你厭惡它,而我喜歡它,我們兩個愛惡相反,愛惡因矛盾而相攻,古凶由愛噁心理而來。孔子研究《易經》到這裡,所得的結論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吉凶,沒有絕對的善惡,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一切都是跟著人義文化,跟著人們的需要來的。所以“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餓的時候麵包擺在面前就很喜歡,不餓的時候擺在面前便很討厭;需要的時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興,需為而得不到會很痛苦,所以“遠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實的,“偽”是虛情假意的。一個人不要只聽一句話“我愛你”便高興起來,有時候這句話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情偽”互相有感應,其實都不能騙人,也騙不廠人的。“情偽”互相感應而發生利害關係,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最後的報告,非常重為。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我們研究《易經》以後,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經》所謂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則凶”。譬如夫婦兩人剛結婚好得不得了,那當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凶了。所以我也經常告訴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敵人而是你自己或最親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說越親近越不能合作,這是最壞的最危險的。因而變成大害,即使不至於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這些都為注意。

  下邊孔子講看相的道理。

  相由心生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一個人將要背叛你的時候,聽他講話的聲音就知道了。他的話儘管講得好聽,但語氣裡頭一定有許多歉然,隨時都有慚愧之意流露出來。古人說:“心不負人,面無慚色。”他要想背叛你的時候,言行都有虧歉之意,無論如何都掩飾不了的。

  “中心疑者其辭枝”。這個叫心相,不是面相,不是看鼻子眼睛的,由心而發的,便叫心相。中心有疑惑的人,他講的話是“枝”,就是不談正題,說了半天,講了很多理由,事情結果如何?沒有說,永遠不作正面回答,這就是“中心疑者其辭枝”。

  “吉人之辭寡”。凡是大英雄大豪傑,成大功的人都不會亂說話的,一個共通的特點,都是“沉默寡言”四個字。話多的人,唧唧喳喳的人,不管他的命多好,也已經被他唧喳完啦!所以成功的人一定是沉默寡言的,很少講話,要講話一定簡單明了,就是“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粗躁的人話就多啦!十常聽他唧唧喳喳半天,不曉得他到底說的是什麼,永遠沒有中心思想。

  “誣善之人其辭游”。誣陷人家時,他講的話游移不定,多在兩可之間。你問他是真的嗎?他會說我聽人家這麼說的,你說靠不住,他又說不過、但是、恐怕、說不定……一大堆。總之,似是面非,似非面是,欲加人罪而不負責的游移其辭。

  “失其守者其辭屈”。“失其守者”,就是離開了他的本位,放棄了他的立場,放棄了他的職守。你問他話時,他總是支支吾吾的。“其辭屈”,理不直、氣不壯,唯唯諾諾的樣子。

  孔子講完了《系傳》,為什麼來一段看相的道理?這幾句話同《易經》沒有關係,把很多不相干的話夾在一起,所以才使後世對《系傳》乃至《十翼》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說是孔子作的,有說是孔子學生記錄的,也有人說是後世偽造的……不一而足。我們看了這一段,就可以知道後人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疑惑了,這一段到底與《系傳》有沒有關係呢?恕我賣個關子,大家不妨推敲推敲看。

  這就是我到今天為止對《系傳》講解的觀點,不可以為典要。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