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孔子的思想觀念不同,他是以人文為中心。我們看看下面孔子所說的,他又把大自然的法則--一拿人文的觀念來講,也就是物理科學的原理,用到人生的哲學裡邊來。

  心安故理得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這是說,我們要懂得自然科學的原理,用之於人生哲學。君子是受過高深教育的知識分子,應該了解這個道理。居,就是平常,後世的古文叫平易,意思是說一個人平平常常,所居就能夠平安,心安理得。心安理得這四個字,最初是在《易經》裡邊提到的,心安後那個道理-—真理就自然產生出來了。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居而安者”,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何以這樣排列?它有它的原理,你懂了這個原理,就懂得人生了。所謂“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就是這個道理。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這裡孔子已經告訴我們,《易經》是要我們玩的,你要背會了《易經》就好玩了。就像買一副麻將牌來玩,自然會玩出道理來。小時‘候大人告訴我們,夜間不可讀《易經》,因為晚上讀了《易經》,鬼都會嚇哭的。現在懂了其中的道理,就知道夜裡確實不可以讀《易經》。不是怕鬼哭,是怕自己吃不消。因為夜裡一研究《易經》,雖然時間已經很晚了,但還有一點點沒弄清楚,再研究一下再睡,繼續研究下來,弄通了,忽然又發現了一個道理,又進入了另一種境況,這樣精神又來了,又不要睡了··一就這樣一「到了天亮還不知道。古人說“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那是真的,一點也不假。坐下來讀《易經》,不知不覺一個春天就過去了。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孔子告訴我們學《易經》的重點,《易經》的每一艾,下而所系—吊在那裡的一句話,就是艾辭。這裡邊包括了大自然的物理哲學、人生哲學、政治哲學等等,夠我們學一輩子的。這兩句話是孔子告訴我們學《易經》的好處:學了《易經》,懂得了《易經》,我們便心裡很安詳,少煩惱、少痛苦,就是“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的道理。第二個間題就是告訴我們,用什麼方法去研究。孔子說“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就是說學《易經》不要那麼嚴肅,要我們很輕鬆地去研究交辭,就這麼簡單。

  自天佑之 吉無不利

  下而告訴我們一個重點:

  “是故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大家注意這裡告訴我們,大家學了《易經》,是要我們“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不是要我們來卜卦算命的。“觀其象”,我們人生,人與人接觸,每天一起床,自己當天的運氣自己知道,一看自己的現象就知道了。

  “觀其象而玩其辭”,我們觀看現象之後,要再看看爻下面的辭句,幾千年經驗累積下來,其中含義,有個原理你自己要能找出來。“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我們人隨時在動,你要做生意,念頭動了,或者你當公務員,上級給你一個命令去辦一件事情,這也是動……一動另一個現象就來了,你觀察這個變化,就懂了《易經》,“而玩其占”。占就是占卜,可以未卜先知,曉得這件事情如果照這樣辦,結果是什麼樣子;如果照那樣辦,結果又是什麼樣子,自己都已經知道了。也就是說懂得了人生,自然會達到未卜先知。“而玩其占”,不要卜卦就已經知道了。

  下面一個重點告訴大家,就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我們信宗教,請神幫忙,統統沒有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他力能夠幫助你的。學生求老師,請老師幫個忙,我說辦不到。我是你老師,也幫不了你。有時候請媽媽幫幫忙,也做不到。肚子痛,求媽媽幫我痛一下,可能嗎?不要說媽媽,上帝也一樣做不到。

  人要怎樣才能做到?靠自己,自助則天助。自己保佑自己,上帝才能保佑你,一切來自自力。中國特有的經驗,唯有自己先站起來,自己幫助自己,才能“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自佑,自己保佑自’己,唯有這樣,才能得到他力。“自天佑之”這個天,就代表他力給你的感應。來自他力的訣切,就叫感應;有感就有應,所以自己能夠自力站起來,“自天佑之”,那麼上天才能感應你。自己如果站不起來,你躺在地上我扶你一把,會走路啦!如果我放了手,你又躺下去,下一次我再也不幹了!只好讓你永遠躺在地上。所以人要能自助才能天助,能夠自立自強的人,才能大吉大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易經》告訴我們:人生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任何一種外力都是靠不住的。

  以經解經

  有關《易經》的著述,這幾千年來太多太多了!《四庫全書》收藏之富,也是群經之冠。其中對《繫辭》的解釋,真是眾說紛紜,不看還好,越看越糊塗。《四庫全書》中的這些註解,大部分的要點我都看過。發現古人們的解釋,跟我們現代人一樣,各有各的主觀,而且重點多著重於文字的詮釋,尤以漢儒為然。

  外國人常把研究中國的學間叫做“漢學”,這是很錯誤的一個觀念。“漢學”是我們中國文化上的一個專用名詞,是談漢朝學術問題的。漢朝的知識分子處於中國文化空前的大浩劫—秦始皇焚書之後,很多古書都被燒毀。那時候的書,是由當時人背出來的。為了怕有錯誤,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把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加以考據。往往因為一個字的考據,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要一百多萬言,看了叫人頭大。為了一個字,古人吃飽了飯沒有事干,走火入魔鑽到牛角尖里去,拼個死去活來,寫了一大篇,那是不能看的。也不是不能看,而是越看越叫你不懂。講句不客氣的話,有時候我認為真應該把它燒掉,沒有什麼用處!可是再想想,有用的地方也許還有。所以今天我們要想讀得懂自己文化的古文,最好的辦法就是以經解經。別人的很多註解,先不要看它。因為先看了別人的註解,有些觀念就會先入為主。如果你的主觀先被人拉住了,以後便很難變化。所以我主張以經解經。有時你讀它的本文,前邊不懂的地方,等你讀了後邊,那前邊的也就懂了。即使錯了,也錯得很少,不會離譜。假使看古人的註解,有時候錯下去,一錯就是幾十年,回都回不來,臨死後悔也來不及了。再說一家有一家的註解,各家的註解太多了,多得讓你沒有辨識的能力。所以說,以經解經才是讀經最好的方法。

  第三章彖者言乎象者也

  象者,言乎象者也;義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