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她知道,等到宮裡來了主位娘娘,瑤光殿裡便是明日黃花而已。

  那種清冷的日子,她是真的熬不下去了。

  周嘉敏,你的命真大,當初在掖庭里,你怎麼就沒死呢?

  你死了,就不會勾引國主了。

  溫修容將整個身子沒入了浴桶中,任洶湧的愛與恨將她淹沒。

  ☆、第二十一章 親迎禮(1)

  等到祭祀聖尊后的隆重祭禮一過,三年孝期一滿,國主便將迎娶嘉敏的婚事正是提上了議程。

  相思而不得的綿綿柔情,一旦釋放,即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首先第一件大事是朝堂議婚。

  照理說,“公庭不言婦人”,國主卻下旨,將朝中的權臣招至於玉燭殿議論迎娶國後一事。

  這不,碰到了一個大難題,太常博士說“李朝享國日淺,三世皆娶於藩邸”,意思就是說,唐國成立不久,三代帝王都是在府邸中就娶了正室,還沒有登基後娶國後的先例,所以要將周嘉敏迎娶入宮,本朝沒有可以借鑑的地方。

  本朝無例可循,難道前朝就循不到例子麼?

  國主大手一揮,著命太常博士陳致雍窮究自夏朝以來,歷代君王的婚儀,擬出一份婚禮的試行方案。

  太常博士陳致雍整日縮在藏書樓德昌宮中,收羅資料,秉燭夜讀,好不容易擬定了婚禮章程,呈上去之後,國主細細推敲,仍不放心,又詔來中書舍人徐鉉、知制誥潘佑以及眾多禮官參朝議婚。

  玉燭殿上烏壓壓地站滿了股肱之臣,為了一場婚議你來我往、唇槍舌戰,吵吵鬧鬧地辯了一整天還沒辯出結果。

  國主念及眾卿餓了,命御廚端了點心,眾卿在朝堂之上一邊享用膳食,一邊舌戰,吵得快要將琉璃瓦都要掀開了。

  漸漸地,朝堂上的爭論之聲清晰地分為兩大派,一派以徐鉉為首,一派以潘佑為首,兩位皆是鴻儒大家,不僅是學問廣博精深,引經據典更是頭頭是道,爭得令人瞠目結舌。

  徐鉉摸了摸冉冉美須,娓娓道來:“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想離也;娶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以孔孟之道論之,故而官家大婚不宜用樂。”

  他的意思是,國主大婚宜從簡,不用奏樂。

  潘佑立身拱手,聲音朗朗如洪鐘:“徐大人此話差矣。”

  徐鉉的面上已經掛不住,冷哼一聲道:“潘大人難不成還有高於孔聖人的聖論?”

  潘佑義正言辭:“聖人言論也罷,賢人高見也好,若是事事都照搬聖賢人的舊典,豈不是扞格不通、固步自封?那和買履的鄭人有甚區別?更何況徐大人只是斷章取義而已。”

  徐鉉氣得鬍子抖動,潘佑這樣明著揶揄他,豈不是讓他在朝臣面前沒面子麼?

  潘佑微微有些得意之色,面向國主肅然稟道:“今古不相沿襲,古雖有舊制,但也可反經合權。故,臣請用樂。”

  國主沉吟片刻,微微點了點頭:“潘卿言之有理。”對於他而言,迎娶心愛女子,自然是越熱鬧越盛大才好,若是不用樂,當真是了無生趣。

  徐鉉見國主被勸得動了,也不好再直接駁回潘佑,拐了個彎說道:“臣不曾見有記載說古人房中置鐘鼓,既無鐘鼓,又何來樂之有?”

  他的意思是,既然要奏樂了,房中就要放置鐘鼓,既然沒有鐘鼓,那就還是不奏樂的好。

  他滿以為此話會讓潘佑噎住,哪知潘佑也是飽學鴻儒,當下朗朗道:“徐大人此言聽著像是白丁之語,倒不像是大家之言。”

  徐鉉一口氣沒提上來,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只差要和潘佑打起來,梗著脖子說道:“在下不才,未必潘大人就博學了?潘大人未免也太看得起自己了!”

  潘佑不以為意地笑道:“博學倒不敢當,只是尋常士子該讀的詩書在下一樣都不曾落下。在下覺得奇怪,難道《詩》三百徐大人就沒有讀過?就算《詩》三百大人讀得不全,周風那首《關雎》大人總該讀過吧?那句‘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大人可還記得?可見古人迎娶新娘子時,定然是要設鐘鼓奏新樂了。”言罷只是眯著眼望著徐鉉笑。

  徐鉉一緊張,拽著自己的美須,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應對之辭,只能幹瞪著潘佑,幾乎要將自己的鬍鬚揪下來。

  國主道:“如此,就按潘卿之意,鐘鼓設之。”

  是否舉樂的議題一過,對於章程中的是否拜答之禮,兩人又各執一詞,爭執不休。

  徐鉉有意要扳回一局,咄咄有辭道:“根據《後魏書》記載,皇后第一次見到皇上時,皇后先行拜禮,皇帝後行答禮。故而臣以為,此為夫婦之禮、人倫之本,承祖宗,主祭祀,故臣請答拜之禮。”

  他的意識是,國後被迎娶入宮後,要對國主行禮。

  潘佑振袖慷慨陳辭:“行拜禮為庶民婚儀,而王者婚禮不可與庶人相同!故而臣請不答拜之禮。”

  兩人左右相對,直辯得天昏地暗,讓朝中臣子看得目瞪口呆,插不進去一句話。

  兩人為是否行拜禮又爭了半個時辰,實在分不出高下,國主只得暫時擱置了這個議題,而在婚禮的車服之制上,兩人又是滔滔不絕,說得口乾舌燥,仍舊是左右矛盾,議久不決。

  國主見他們二人如此爭論下去也不是個辦法,便問向旁邊一直一言不發的文安郡公徐游。

  “徐卿,你看如何呀?”

  徐游正聽得雲裡霧裡,坐了一整天,幾乎瞌睡得要睡了過去,聽到國主點自己的名,唬得眼皮子一抬,恰好看到潘佑和徐鉉兩個人都瞪著眼,眼巴巴地望著自己。

  徐游這下可犯了難,朝中這兩大臣,他可是誰都不想得罪,徐鉉徐大人在江南名望頗高,與韓熙載並稱“韓徐”,而潘佑潘大人又是新起之秀,言辭激烈,率性而為,最合官家胃口,頗得官家倚重。

  徐游本也是以博學著文見長,常常在燕飲中與國主唱酣詠,頗得國主喜愛,只是他是朝中老臣,油滑巧思,最善通人心、拍馬屁。

  他也並未聽清楚二人議的都是什麼,感覺國主偏袒潘佑的意見,便肅然攏了攏衣袖,誠誠懇懇道:“臣以為,潘大人所言有理,既能引經據典,又能舍道用權,實為良策。徐大人所言之中的合理之處,也可以作為補充備用之。”

  他不過兩三言語而已,既偏袒了潘佑,又沒有將徐鉉的意見一票否決,給了徐鉉十足的面子,更是說中了國主的心聲。

  國主恨不得舉辦天下最好的、最為隆重的婚禮,聽了徐游的評判,當下定奪,一切就按潘佑的意思,命禮官再整合一份新的婚禮章程出來。

  徐鉉在朝堂辯論賽中大敗,也只好搖頭苦笑,而心中卻是忿忿不樂,向徐游投去了一個哀怨的眼神,徐游本是訕訕笑著,看到他目光的一瞬,忙收回了自己的目光。

  以至於後來徐游身上長了一個疽瘡,整天躺在床上痛得直哼哼,徐鉉來看他,忍不住戲謔道:徐大人在朝堂上偏袒潘大人,不拿周公之禮、孔聖之道當回事,只怕這回這兩位先賢之人是生了徐大人的氣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