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歌忙扶他起來,“你這是作甚?”

  蠻子輕聲道:“我聽聞老爺受傷,已不記得前世,心智就如十幾歲一般,特來幫您。”

  沈歌心中感動之餘又有些哭笑不得,“你從哪兒聽來的謠言?荀哥他不過受了點傷,只是不記得往事,心智沒受損。我這頭很好,你莫多擔心。”

  蠻子抿抿嘴,心中明顯不信,他認真道:“聽聞您這缺人手,我要留下來幫您。”

  蠻子早便發現他夫子使喚的人都出自荀飛光麾下,若有什麼事,連個能幫忙的都沒有。

  蠻子固執異常,沈歌知曉他的性子,沒趕他回去,“你先在此處待著,看幾日再說。”

  蠻子應下,帶沈歌去看他帶來的棉花。

  這年頭的棉花雖不如後世的潔白膨大,就這般小小的一團團,但摸上去跟雲朵一般,十分綿軟厚實。沈歌摸著手下綿軟的棉花,心中有些驚喜,有這批棉,冬日會好過許多。

  沈歌看完一車車棉花後,蠻子道:“知曉你們要彈棉被,我來之前請師傅彈了一百八十三床一齊帶過來,夫子您過來看看?”

  沈歌沒想到他貼心至此,拍拍他的肩膀跟著他去看。

  棉被乃五斤重的薄棉被,沈歌展開來看了一下,清凌衛中絕大部分人都能蓋得上,不會嫌小。這裡氣候暖和,五斤重的棉被應當剛好,不至於冷。

  棉被乃老師傅所制,綿軟蓬鬆,沈歌在本地請人過來彈棉花,絕對達不到這個水準。

  沈歌心頭一動,“蠻子,這些棉被你在哪請人制出來的,多少錢一床?”

  “南關城的老師傅所彈,我出棉花,三十文錢一床。”

  沈歌著人打聽過,這裡彈一床棉花起碼要三十五文錢,手藝還不如蠻子找的人。

  “南關城,也不遠。”沈歌沉吟,“百里大哥手下還有人在南關城麼?要麼發封信請那邊直接制好棉被押送過來……至於我們這批棉花,乾脆請人製成棉襖,冬季時發下去。”

  “路不遠,我親自跑一趟便是,何勞夫子寫信?”蠻子道,“夫子你要是不急要,一月之內,我那頭能趕出兩千床被子,若是急要,這個工期能壓縮到二十日。”

  “急倒是不急。”沈歌拍拍他的肩膀,“走,我先去與荀哥他們說一聲。”

  清凌衛後勤之事有一大半由百里宜負責,幾人開會,他聽完沈歌的想法後點頭,“這計劃可行,我找人去說說,還能再便宜一些。”

  百里宜手下什麼生意都有,即使沒有彈棉花的店鋪,也有布莊等鋪子,要找這些老師傅容易得很。

  “百里大哥,讓你的人帶上蠻子,等被子做好後令他押送回來。”

  “成。”

  “若是棉襖便宜,讓那頭一起做了來。這裡的女娘手藝較糙,怕趕出來的棉衣不大好。”

  長州縣與飛羽縣這地方窮,好手藝的匠人都走了,以至於留在本地的女娘世代傳承的手藝都非常粗陋。

  找人做棉衣也就吩咐一聲的事,百里宜點頭。

  棉被與棉衣這類東西輕,十分好運送,在外頭做也無妨,但許多東西只能讓本地人來弄,不然運送起來太耗費時力銀錢。因此,沈歌即使知曉外頭的東西會便宜一些,依然請本地人弄,省事的同時也力圖讓本地人掙幾個錢,過個好年。

  這段日子以來,前來清凌衛營地的百姓絡繹不絕,送牛過來的,賣肥的,送菜的……應有盡有,清凌衛再附近的口碑也好起來。

  沈歌親自過去查看將士們這幾日開荒的成果。

  這年頭沒有化肥,土地肥力不如何,沈歌特地與開荒的將士說明要燒火灰打底。有經驗的老農聽到沈歌這要求連連點頭,“火灰一定要,最好就能再在上頭澆一層大糞,這般過兩年,土地就肥了。”

  沈歌也知曉這東西肥,不過大糞難得,只好暫時不管,先將火灰燒出來。

  這裡本就要開荒,沈歌也顧不少環保問題,讓手下人清理出一大片隔離帶,在要開荒的地方直接點火燒上頭的植物。

  現今這個季節正乾燥,十分好燒,沈歌讓人搬幾捆柴火過來,火一點,火光沖天,呼呼地燒了半日方滅。地面上的植物一把火燒得差不多,將士們要將樹根挖出來,堆在一旁,然後用牛將土地犁開,開成田壟,黑黃的泥土與黑色的灰和在一起,荒地算初步開出來。

  沈歌讓人在隔離帶種上竹子,省得那頭的雜樹與雜草又長過來。竹子用途頗多,每年還能有許多竹筍吃,乃是一種非常好的籬笆。

  清凌衛的許多將士沒想到沈歌會的東西那麼多,大夥日子漸漸好過起來,他在軍中的威信也越來越高,直與荀飛光比肩。

  沈歌倒不覺有什麼,他乃縣官,勸農耕本就是他的職責,自然要會這些東西。

  荒地開出來,沈歌令將士及時種上蘿蔔與芥菜等物,現在氣候還暖,他讓人補種幾畝田辣椒。天冷一打霜辣椒苗就會死,現在種也不知能收到多少辣椒,聊勝於無。

  蔥蒜也是這時候種的,沈歌讓手下人統統種上。

  開荒不易,沈歌有許多想種的蔬菜,一時土地還不夠用。

  一日,沈歌從縣衙中騎馬出來,見大街兩頭有人在賣毛茸茸的小雞小鴨,他不由多看兩眼。

  董小伍見著,問:“二爺,要去買些回來養麼?”

  沈歌一思量,“買罷。”

  已近十月,養豬定來不及,不過養些雞鴨鵝還成。

  營地里這麼多人,每日飯菜多多少少有些剩,剩的殘羹正好拿來餵雞鴨,除此之外,將士們開荒也可順便捉蟲、擼草籽等回來給這些小東西投喂,還有每次舂米剩下的谷糠,養雞鴨也划算。

  沈歌心神一轉,幾乎馬上考慮好了雞鴨的食物來源。雞鴨一般三到四個月就能出欄,到時正好趕上過年。

  附近兩個縣都窮,百姓十分害怕雞瘟鴨瘟等,每家養的雞鴨都不多,一般自個吃,要是拿來賣,頂天賣個五隻七隻,多了沒有。

  眼看就要過年,過年必得加餐,豬羊要有,雞鴨也不能少,這些都需提前預備好。

  沈歌打定主意,當即讓賣雞鴨仔的人送了一批去營地中。

  三文錢一隻幼崽,沈歌一口氣買了六百隻,雞仔三百隻,鴨仔三百隻,將小販處的雞鴨包了個圓,小販高興地主動送了三十隻鵝崽,沈歌又買下二十隻,湊夠五十隻。

  清凌衛中能人多,也有會養雞鴨的,沈歌特地找人負責,養這個的就掛靠在伙頭兵下面,算是後勤人員。

  有沈歌在這邊統籌,營地幾乎一天一個樣,哪天都生機勃勃,看著極有幹勁。

  燒磚的朱大富實驗一番,大獲成功,可能裡頭含的礦物種類不同,他帶人燒出的磚既非紅色,也非青色,而是一種泛白的灰色,沈歌拿起來敲敲,這磚有些輕,卻意外地結實。

  磚扔進水裡,泡個三天三夜,撈上來照樣結實無比,不爛也不渣,質量非常不錯。

  沈歌十分高興,獎勵他們三百兩銀子,特地在整個清凌衛中表揚他們一番,還寫了文書張貼在布告欄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