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頁
“叔母放心。”崔淵回道,並未明言。
此時人來人往,當然不適合多說什麼,真定長公主便攜著崔蕙娘、崔芝娘上了厭翟車。王玫與崔淵上了後頭的翠蓋朱輪車,正待要詢問一番事情始末,便覺得手心中有些滑膩:“四郎,你受傷了?”
崔淵攤開手掌,任她小心翼翼地查看:“無妨,不過是皮肉之傷而已。”他空手奪劍,又擔心傷及聖人,所以在手心中劃了兩道,並不嚴重。他也從未想過聖人竟是如此至情至性,說怒就怒,連自戕之事也能做得出來。不過,歷經這一樁樁事之後,總算是塵埃落定了。也不枉他受這麼一回傷。
王玫取出清水,給他擦乾淨掌中的鮮血,見著兩道皮肉翻卷的傷口,忍不住倒抽了口冷氣:“疼不疼?眼下沒有藥,只能回家後再說了。”她完全不理解,崔淵去了一趟兩儀殿,怎會負傷而歸:“難不成有刺客?”
“你想得太多了。”崔淵笑道,便將今日的經歷與她仔細說了。
這些事跌宕起伏,仿佛是歷史中真實發生的事件,又遠比後世的小說影視劇還更加充滿巧合與意外。當今這位聖人的形象也徹底走下了神壇,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性情真摯的人。王玫搖了搖首:“想不到,儲位之事就這樣定下了。”
“兩個皇子謀逆,牽連了一大群人,還不夠麼?”崔淵接道,目光略有些複雜,“不過,苦苦等候的時機轉瞬即至,晉王果然是真命天子。”
“如此也好。四郎,咱們很快就能出京了?”
“待關試之後罷,想來咱們可以等到五月初出發。”
“那時候孕期已經出了三月,動身啟程應該也無礙。”
兩人相視一笑,顯得無比輕鬆。
☆、第二百章灞橋離別end
次日,聖人發下冊書,正式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挑選吉日行大典之後便入主東宮。此冊書甫出,便令長安城內高門世族均無比震驚。除了昨日曆經兩儀殿中風波的一眾人等,誰能料到前兩日還無比風光的魏王竟然無聲無息地失敗了?而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晉王,居然漁翁得利,成了太子?
對於魏王的處置也緊跟其後——因魏王涉嫌謀奪太子之位,將其降為東萊郡王。沒過幾日,或許覺得自己對這個兒子太過嚴厲,聖人又改封他為順陽王,令他即刻離開長安,前往封地均州安置。許是知道自己事敗,再無翻身的餘地,李泰並未像往常那樣哭訴辯解。他沒有任何異議地接受了敕旨的安排,帶著閻氏、王氏及子女等離開了富貴繁華的長安城。
廢太子李承乾的遭遇與他相仿。雖說他意圖謀逆,按律應當斬首,但無論是聖人或是長孫皇后都不忍心。於是,在知情知趣的某臣子的提議之下,一片慈愛之心的聖人便將他流放至黔州(湖南)。說是流放,實則不過是比李泰過得更清苦一些罷了,當地臣屬自會照拂於他。於是,李承乾攜著蘇氏及嫡子李象,也離開了紙醉金迷的長安城。
“挑唆”太子謀反的其餘人卻並沒有這般好下場。因證據確鑿之故,陳國公侯君集圖謀不軌,按律應伏誅。聖人憐惜他有開疆拓土之功,不願置其於死地,卻遭到群臣的駁斥。聖人無法,只能將他處死,並按他的請求赦免其妻與子,將他們流放嶺南替他守喪。
漢王李元昌是聖人的幼弟,雖說早已經劣跡斑斑,但聖人同樣不忍心賜死他。然而高士廉、長孫無忌等人堅持罪不可恕,於是賜其自盡,國除。不過,其妻妾子女均得以保全,並未受到牽連。
城陽公主駙馬杜荷原定斬首,但因公主苦苦哀求,在兩儀殿前長跪不起,便改成流放宜州(貴州)。與黔州相比,宜州更是化外蠻荒之地,且多有瘴癘,此去與送死無異。不過,城陽公主卻堅持不和離,立志與駙馬同行,辭別爺娘後離去。
另一位太子一派中堅人物長廣長公主之子趙節亦理應伏誅,但他與杜荷類似,又是嫡親的外甥,長孫皇后很是憐憫,聖人便將他改成流放雷州(廣東)。雷州幾乎是離長安最遙遠的地方,遠未開化,比宜州更加偏僻荒涼。但他能暫時保住一命,已經讓長廣長公主十分慶幸了。
將嫡出的兒子們都安置妥當之後,東宮眾臣與魏王府眾臣亦或貶謫或除官——於聖人與長孫皇后而言,最煎熬的時光已經過去了。於是,處置庶人李祐的謀反之事便大都依律而行,既沒有同情不忍,亦不曾牽連甚眾。庶人祐並非意圖謀反,而是實實在在的謀反,賜自盡。因其無子,國除。陰弘智一家涉及謀反,成年男丁皆斬首,余者流放三千里。曾收受庶人祐賄賂卻並未參與謀反者,皆流放千里。
按照判決,崔泌、崔泳一家便在流放千里之列。昔日打馬游長安的五姓子,如今卻被押解著離開,實在是諷刺之極。崔淵聽說他們離京的日子後,興致一起,便帶著王玫、崔簡前去相送。
說是相送,實則他們只是來到灞橋邊,遠遠望著一群又一群人衣衫襤褸地蹣跚離去而已。兩樁謀逆之事牽連者甚眾,接連好些天,灞橋外都是流放者及其親族。在許多連家產都被罰沒的人當中,崔泌、崔泳一家已經算得上境遇不錯了。
“子竟阿兄。”時隔不過數日,原本憔悴無比的少年郎就如同被風霜刀劍磨礪過的青松,顯得穩重無比。崔泳低聲與差役說了幾句話後,便大步走過來,朝著崔淵深深拜下:“多謝子竟阿兄代為轉圜。”
“我其實並未做什麼。”崔淵下了馬,淡淡地打量著他。
“那便多謝子竟阿兄前來相送。”崔泳坦然道,“連安平房內都無一人前來,能見到子竟阿兄,我十分歡喜。”不論崔淵前來是出於什麼意圖,對這尚且年輕的少年郎而言,熟悉的面孔便能給他持續走下去的勇氣。
“家中之事料理得如何?”崔淵又問。王玫坐在馬車中,也撩起車簾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她猶記得崔泌之妻已經和離,帶著幼子歸宗撫養。而在人群之中,確實並未見女眷和孩童的身影,想必已經藉此安置妥當了。
“侄兒侄女托給阿嫂照料,我們父子幾人方可安心上路。”崔泳道。他還有庶兄庶弟,無一倖免。當然,早便並非和樂融融的一大家子,如今已經不止唇槍舌劍,偶爾還會全武行。不過,這一切他在短短几日之內便已經習慣了。
崔簡不知何時下了馬,折了幾根柳枝過來,塞進崔泳手中。崔泳垂首望著他,勾起嘴角:“多謝阿實折柳相送。”崔簡抬首看著他,粲然一笑。崔淵的神色也略微緩和了些,道:“不過是流放而已。待大赦天下之日,我在長安等你。”
崔泳頷首:“子竟阿兄放心,我必不會辜負祖父的期望。”
差使已經有些不耐煩了,高聲吆喝幾句,崔泳便回到了人群當中。人們戴著枷鎖,麻木地被驅趕著前行。其中一輛簡陋的牛車引起了崔淵的注意,上頭躺著一個以葦席遮住的人。風突然將葦席吹開,露出一張形容無比恐怖的臉。
短暫的對視之後,崔淵桃花眼眼尾挑了起來,笑得雅致風流。而那人喉嚨里發出嘶啞的聲音,激動得似乎想說什麼,但扭曲的臉孔失去了鼻、耳,卻更顯得醜陋。
“澄瀾,善惡有報,一路好走。”崔淵無聲地笑道。
那人看得十分清楚,手腳忍不住掙紮起來,卻因太過虛弱而徒勞無功,最終昏厥了過去。
不過數日之後,部曲便傳來消息,崔泌傷重不治身亡。彼時崔淵剛通過吏部的關試,正在給舅兄王珂寫信。聽聞這個好消息,他也不過是挑了挑眉,興致盎然地在信中附上一張小像——那大約應該是他家小娘子幾年後的模樣,他已經畫了許多張,從中挑了一張嬉戲圖,想來舅兄也會替他們歡喜罷。
一個月後,崔淵、王玫與崔簡再度來到灞橋。不過,此前他們是送人離開,如今卻是即將遠行。原本一家三口想著輕車簡從,但鄭夫人、真定長公主與李氏均激烈反對,給他們收拾了足足能裝滿幾十輛車的行李。歷經多次相勸,王玫甚至拿出了輿圖告訴她們此去究竟有多遠,才勉強減去些物件。於是,最終十來輛馬車組成的車隊,載著他們的箱籠以及十來個僕婢,即將千里迢迢去往遠在江南道的建州(福建)。
“嘖,阿爺果然不來?”崔澹往城門附近看了幾眼,又回到灞橋邊的亭子裡,衝著裡頭被一群親朋好友圍著的崔淵道,“子竟,興許他還在惱你外放之事呢!不過,阿爺未免也太小心眼了。區區一件小事,也用得著連著生一個月的氣?”
崔斂橫了他一眼:“他惱的不是子竟外放,而是一聲不吭便自作主張!”說著,他又忍不住數落起來:“你們兄弟幾個情誼可真是深厚得很,瞞我們倒是瞞得緊!不過是外放而已,難不成我們還會攔著不讓他去?未免也太小瞧我們了罷?”
此時人來人往,當然不適合多說什麼,真定長公主便攜著崔蕙娘、崔芝娘上了厭翟車。王玫與崔淵上了後頭的翠蓋朱輪車,正待要詢問一番事情始末,便覺得手心中有些滑膩:“四郎,你受傷了?”
崔淵攤開手掌,任她小心翼翼地查看:“無妨,不過是皮肉之傷而已。”他空手奪劍,又擔心傷及聖人,所以在手心中劃了兩道,並不嚴重。他也從未想過聖人竟是如此至情至性,說怒就怒,連自戕之事也能做得出來。不過,歷經這一樁樁事之後,總算是塵埃落定了。也不枉他受這麼一回傷。
王玫取出清水,給他擦乾淨掌中的鮮血,見著兩道皮肉翻卷的傷口,忍不住倒抽了口冷氣:“疼不疼?眼下沒有藥,只能回家後再說了。”她完全不理解,崔淵去了一趟兩儀殿,怎會負傷而歸:“難不成有刺客?”
“你想得太多了。”崔淵笑道,便將今日的經歷與她仔細說了。
這些事跌宕起伏,仿佛是歷史中真實發生的事件,又遠比後世的小說影視劇還更加充滿巧合與意外。當今這位聖人的形象也徹底走下了神壇,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性情真摯的人。王玫搖了搖首:“想不到,儲位之事就這樣定下了。”
“兩個皇子謀逆,牽連了一大群人,還不夠麼?”崔淵接道,目光略有些複雜,“不過,苦苦等候的時機轉瞬即至,晉王果然是真命天子。”
“如此也好。四郎,咱們很快就能出京了?”
“待關試之後罷,想來咱們可以等到五月初出發。”
“那時候孕期已經出了三月,動身啟程應該也無礙。”
兩人相視一笑,顯得無比輕鬆。
☆、第二百章灞橋離別end
次日,聖人發下冊書,正式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挑選吉日行大典之後便入主東宮。此冊書甫出,便令長安城內高門世族均無比震驚。除了昨日曆經兩儀殿中風波的一眾人等,誰能料到前兩日還無比風光的魏王竟然無聲無息地失敗了?而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晉王,居然漁翁得利,成了太子?
對於魏王的處置也緊跟其後——因魏王涉嫌謀奪太子之位,將其降為東萊郡王。沒過幾日,或許覺得自己對這個兒子太過嚴厲,聖人又改封他為順陽王,令他即刻離開長安,前往封地均州安置。許是知道自己事敗,再無翻身的餘地,李泰並未像往常那樣哭訴辯解。他沒有任何異議地接受了敕旨的安排,帶著閻氏、王氏及子女等離開了富貴繁華的長安城。
廢太子李承乾的遭遇與他相仿。雖說他意圖謀逆,按律應當斬首,但無論是聖人或是長孫皇后都不忍心。於是,在知情知趣的某臣子的提議之下,一片慈愛之心的聖人便將他流放至黔州(湖南)。說是流放,實則不過是比李泰過得更清苦一些罷了,當地臣屬自會照拂於他。於是,李承乾攜著蘇氏及嫡子李象,也離開了紙醉金迷的長安城。
“挑唆”太子謀反的其餘人卻並沒有這般好下場。因證據確鑿之故,陳國公侯君集圖謀不軌,按律應伏誅。聖人憐惜他有開疆拓土之功,不願置其於死地,卻遭到群臣的駁斥。聖人無法,只能將他處死,並按他的請求赦免其妻與子,將他們流放嶺南替他守喪。
漢王李元昌是聖人的幼弟,雖說早已經劣跡斑斑,但聖人同樣不忍心賜死他。然而高士廉、長孫無忌等人堅持罪不可恕,於是賜其自盡,國除。不過,其妻妾子女均得以保全,並未受到牽連。
城陽公主駙馬杜荷原定斬首,但因公主苦苦哀求,在兩儀殿前長跪不起,便改成流放宜州(貴州)。與黔州相比,宜州更是化外蠻荒之地,且多有瘴癘,此去與送死無異。不過,城陽公主卻堅持不和離,立志與駙馬同行,辭別爺娘後離去。
另一位太子一派中堅人物長廣長公主之子趙節亦理應伏誅,但他與杜荷類似,又是嫡親的外甥,長孫皇后很是憐憫,聖人便將他改成流放雷州(廣東)。雷州幾乎是離長安最遙遠的地方,遠未開化,比宜州更加偏僻荒涼。但他能暫時保住一命,已經讓長廣長公主十分慶幸了。
將嫡出的兒子們都安置妥當之後,東宮眾臣與魏王府眾臣亦或貶謫或除官——於聖人與長孫皇后而言,最煎熬的時光已經過去了。於是,處置庶人李祐的謀反之事便大都依律而行,既沒有同情不忍,亦不曾牽連甚眾。庶人祐並非意圖謀反,而是實實在在的謀反,賜自盡。因其無子,國除。陰弘智一家涉及謀反,成年男丁皆斬首,余者流放三千里。曾收受庶人祐賄賂卻並未參與謀反者,皆流放千里。
按照判決,崔泌、崔泳一家便在流放千里之列。昔日打馬游長安的五姓子,如今卻被押解著離開,實在是諷刺之極。崔淵聽說他們離京的日子後,興致一起,便帶著王玫、崔簡前去相送。
說是相送,實則他們只是來到灞橋邊,遠遠望著一群又一群人衣衫襤褸地蹣跚離去而已。兩樁謀逆之事牽連者甚眾,接連好些天,灞橋外都是流放者及其親族。在許多連家產都被罰沒的人當中,崔泌、崔泳一家已經算得上境遇不錯了。
“子竟阿兄。”時隔不過數日,原本憔悴無比的少年郎就如同被風霜刀劍磨礪過的青松,顯得穩重無比。崔泳低聲與差役說了幾句話後,便大步走過來,朝著崔淵深深拜下:“多謝子竟阿兄代為轉圜。”
“我其實並未做什麼。”崔淵下了馬,淡淡地打量著他。
“那便多謝子竟阿兄前來相送。”崔泳坦然道,“連安平房內都無一人前來,能見到子竟阿兄,我十分歡喜。”不論崔淵前來是出於什麼意圖,對這尚且年輕的少年郎而言,熟悉的面孔便能給他持續走下去的勇氣。
“家中之事料理得如何?”崔淵又問。王玫坐在馬車中,也撩起車簾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她猶記得崔泌之妻已經和離,帶著幼子歸宗撫養。而在人群之中,確實並未見女眷和孩童的身影,想必已經藉此安置妥當了。
“侄兒侄女托給阿嫂照料,我們父子幾人方可安心上路。”崔泳道。他還有庶兄庶弟,無一倖免。當然,早便並非和樂融融的一大家子,如今已經不止唇槍舌劍,偶爾還會全武行。不過,這一切他在短短几日之內便已經習慣了。
崔簡不知何時下了馬,折了幾根柳枝過來,塞進崔泳手中。崔泳垂首望著他,勾起嘴角:“多謝阿實折柳相送。”崔簡抬首看著他,粲然一笑。崔淵的神色也略微緩和了些,道:“不過是流放而已。待大赦天下之日,我在長安等你。”
崔泳頷首:“子竟阿兄放心,我必不會辜負祖父的期望。”
差使已經有些不耐煩了,高聲吆喝幾句,崔泳便回到了人群當中。人們戴著枷鎖,麻木地被驅趕著前行。其中一輛簡陋的牛車引起了崔淵的注意,上頭躺著一個以葦席遮住的人。風突然將葦席吹開,露出一張形容無比恐怖的臉。
短暫的對視之後,崔淵桃花眼眼尾挑了起來,笑得雅致風流。而那人喉嚨里發出嘶啞的聲音,激動得似乎想說什麼,但扭曲的臉孔失去了鼻、耳,卻更顯得醜陋。
“澄瀾,善惡有報,一路好走。”崔淵無聲地笑道。
那人看得十分清楚,手腳忍不住掙紮起來,卻因太過虛弱而徒勞無功,最終昏厥了過去。
不過數日之後,部曲便傳來消息,崔泌傷重不治身亡。彼時崔淵剛通過吏部的關試,正在給舅兄王珂寫信。聽聞這個好消息,他也不過是挑了挑眉,興致盎然地在信中附上一張小像——那大約應該是他家小娘子幾年後的模樣,他已經畫了許多張,從中挑了一張嬉戲圖,想來舅兄也會替他們歡喜罷。
一個月後,崔淵、王玫與崔簡再度來到灞橋。不過,此前他們是送人離開,如今卻是即將遠行。原本一家三口想著輕車簡從,但鄭夫人、真定長公主與李氏均激烈反對,給他們收拾了足足能裝滿幾十輛車的行李。歷經多次相勸,王玫甚至拿出了輿圖告訴她們此去究竟有多遠,才勉強減去些物件。於是,最終十來輛馬車組成的車隊,載著他們的箱籠以及十來個僕婢,即將千里迢迢去往遠在江南道的建州(福建)。
“嘖,阿爺果然不來?”崔澹往城門附近看了幾眼,又回到灞橋邊的亭子裡,衝著裡頭被一群親朋好友圍著的崔淵道,“子竟,興許他還在惱你外放之事呢!不過,阿爺未免也太小心眼了。區區一件小事,也用得著連著生一個月的氣?”
崔斂橫了他一眼:“他惱的不是子竟外放,而是一聲不吭便自作主張!”說著,他又忍不住數落起來:“你們兄弟幾個情誼可真是深厚得很,瞞我們倒是瞞得緊!不過是外放而已,難不成我們還會攔著不讓他去?未免也太小瞧我們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