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葉疏陳是個現實的人,從不會對他說父親您該“痛心”這樣的話語。
“我也是從他人身上學到,突然有感而發。”葉疏陳說,“他喜歡不自量力,也可以說他是年少輕狂。可是他不無知,也不狂妄,只是曉得做自己能做的事。”
國公心中五味雜陳。
“我本來以為你很快就會來求我,你何時吃過這樣的苦?”
國公看向他的手指,粗糙、紅腫、布滿傷痕。他習慣了養尊處優、處處優待的生活,怎麼能受得了這樣的清貧呢?
他該在磨礪中意識到國公公子的身份,與普通人是不一樣的,而那是自己給他的。
“可是你都學著做了。無論是挑水洗衣,或是挨餓受凍,你都忍著,還明白了推己及人。只有我依舊認為你不懂事而已。”
“你對我的怨懟,我從沒有給過你解釋。”國公低下頭,顯得有些侷促:“我也不知該作何解釋。我總想做很多的準備,總想把一切的事情安排好,我以為我可以,可是沒有……沒有。到了最後,一切都朝著最糟糕的方向去了,你也不屑得再聽我說一句。”
“……是我錯了。”
“不想在您這裡能聽到這樣的話。”葉疏陳扯了下衣服的下擺,說道:“不過說到底,我依舊是個有事只能來找您幫忙的人,並不如何高明。”
國公問:“你何時回來?”
“不。”葉疏陳堅決道,“不行!”
他張了張嘴,想補充一個理由,可發現其實並沒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不想回來而已。
“好吧。”國公心中自是失望,卻還是道:“你說的事,我會儘量安排。可是府中已沒有多少糧食,朝廷的糧倉亦不充沛,形勢還是嚴峻,你莫抱太大希望。”
葉疏陳:“是。”
·
最早的討論是因為葉疏陳引出的。
雖說國公家的長公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已是滿朝上下公認的事。但府中二弟還在重傷修養,他就迫不及待搬出家門,與邱五郎及一幫商販走卒混在一起,就未免太過分了,何止是世風日下?
這樣的舉動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於是他們稍稍調查了下邱季深,想知道她在做些什麼。隨後發現她在偷偷摸摸地經商。
呵,哪有那麼簡單?
本以為邱季深花大筆的銀錢去收購未經處理的吉貝,還招收那麼多婦孺來為自己做事,絕對會是一件賠本的買賣,沒想到寒冬突至。
與此同時工部漸漸有了一些關於棉被的傳聞,那些人自然是交口稱讚。
此時眾人還是不以為意的,想著畢竟是白得的東西,稱兩句也是應該。後來有機會親自摸到實物,並打聽到了售賣的價錢,才發覺真是不簡單。
他們沒想到那些處理過的棉被竟可以如此柔軟,更沒想到這些保暖效果堪比蠶絲的材料,竟只需要那麼低的本錢。
看她最後給出的產量與訂下的價格,想必其中的處理工序應該不會太複雜。
嚯!
這也確實算邱五郎的本事,竟能造得出這樣的東西,他們無話可說。
正眼紅她可以藉此大賺一筆的時候,她竟然又不賣了。反在城中大量招收流民,將被子都分發下去供他們取暖。
你說,你說這是圖什麼呀?!
朝中官員知道她的舉動時,的確是震驚不已的。隨後國公也將府中的存糧搬了過去,作為工坊日常所需的食物,顯然是在表示支持。
這還不算。
隔日,唐平章在朝堂上大力稱讚了邱季深的清廉耿介,並表示會請邱五郎到殿中來,與眾臣商討是否要在大梁境內推廣棉植。一時掀起軒然大波。
一些官員立即覺得不痛快了。
叫個毛頭小子騎到自己頭上來,何以忍耐?
其實他們也說不清是什麼心理什麼緣故,反正就記上了這個事。心中存的想法的確是有些陰暗的,想找出邱五郎行事的漏洞,以證明她不過是在逢場作戲。於是幾次尋了時機,特意繞路去邱季深的幾個工坊巡視。
自消息傳出,工坊外早已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其中有不少都是青年的壯漢,一看就是做事的好手。他們身邊帶著妻子幼童,懇求招工的管事能讓他們進去暫住一晚。
管事卻只將婦人與小孩兒接進去,然後將青年辭退。
他們偌大的木枋,只請了寥寥幾個強壯的男人,來幫忙修繕房屋,以及看守各處大門,其餘全是哪裡都不會要的羸弱之輩。
未被招進去的百姓不僅不鬧事,反而主動在外幫忙清掃積雪,搬運東西,維持秩序。
得以救濟的百姓,則主動將自己家中的紙衣以及麻被抱了過來,借給門外眾人取暖。
而那個邱五郎呢,不僅毫不藏私,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殷切地,向所有來客講述軋棉去籽、彈棉、紡織等種種工藝,並鼓勵眾人多加嘗試。
若非親眼所見,實在難以相信。
京城富庶,燈火璀璨,今年這場史無前例的大雪,對他們來說,或許只是出門不便一些,炭火多耗費一些,衣服綢被需要多備一些……即便說得再冠冕堂皇,依舊難以做到設身處地。
“我也是從他人身上學到,突然有感而發。”葉疏陳說,“他喜歡不自量力,也可以說他是年少輕狂。可是他不無知,也不狂妄,只是曉得做自己能做的事。”
國公心中五味雜陳。
“我本來以為你很快就會來求我,你何時吃過這樣的苦?”
國公看向他的手指,粗糙、紅腫、布滿傷痕。他習慣了養尊處優、處處優待的生活,怎麼能受得了這樣的清貧呢?
他該在磨礪中意識到國公公子的身份,與普通人是不一樣的,而那是自己給他的。
“可是你都學著做了。無論是挑水洗衣,或是挨餓受凍,你都忍著,還明白了推己及人。只有我依舊認為你不懂事而已。”
“你對我的怨懟,我從沒有給過你解釋。”國公低下頭,顯得有些侷促:“我也不知該作何解釋。我總想做很多的準備,總想把一切的事情安排好,我以為我可以,可是沒有……沒有。到了最後,一切都朝著最糟糕的方向去了,你也不屑得再聽我說一句。”
“……是我錯了。”
“不想在您這裡能聽到這樣的話。”葉疏陳扯了下衣服的下擺,說道:“不過說到底,我依舊是個有事只能來找您幫忙的人,並不如何高明。”
國公問:“你何時回來?”
“不。”葉疏陳堅決道,“不行!”
他張了張嘴,想補充一個理由,可發現其實並沒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不想回來而已。
“好吧。”國公心中自是失望,卻還是道:“你說的事,我會儘量安排。可是府中已沒有多少糧食,朝廷的糧倉亦不充沛,形勢還是嚴峻,你莫抱太大希望。”
葉疏陳:“是。”
·
最早的討論是因為葉疏陳引出的。
雖說國公家的長公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已是滿朝上下公認的事。但府中二弟還在重傷修養,他就迫不及待搬出家門,與邱五郎及一幫商販走卒混在一起,就未免太過分了,何止是世風日下?
這樣的舉動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於是他們稍稍調查了下邱季深,想知道她在做些什麼。隨後發現她在偷偷摸摸地經商。
呵,哪有那麼簡單?
本以為邱季深花大筆的銀錢去收購未經處理的吉貝,還招收那麼多婦孺來為自己做事,絕對會是一件賠本的買賣,沒想到寒冬突至。
與此同時工部漸漸有了一些關於棉被的傳聞,那些人自然是交口稱讚。
此時眾人還是不以為意的,想著畢竟是白得的東西,稱兩句也是應該。後來有機會親自摸到實物,並打聽到了售賣的價錢,才發覺真是不簡單。
他們沒想到那些處理過的棉被竟可以如此柔軟,更沒想到這些保暖效果堪比蠶絲的材料,竟只需要那麼低的本錢。
看她最後給出的產量與訂下的價格,想必其中的處理工序應該不會太複雜。
嚯!
這也確實算邱五郎的本事,竟能造得出這樣的東西,他們無話可說。
正眼紅她可以藉此大賺一筆的時候,她竟然又不賣了。反在城中大量招收流民,將被子都分發下去供他們取暖。
你說,你說這是圖什麼呀?!
朝中官員知道她的舉動時,的確是震驚不已的。隨後國公也將府中的存糧搬了過去,作為工坊日常所需的食物,顯然是在表示支持。
這還不算。
隔日,唐平章在朝堂上大力稱讚了邱季深的清廉耿介,並表示會請邱五郎到殿中來,與眾臣商討是否要在大梁境內推廣棉植。一時掀起軒然大波。
一些官員立即覺得不痛快了。
叫個毛頭小子騎到自己頭上來,何以忍耐?
其實他們也說不清是什麼心理什麼緣故,反正就記上了這個事。心中存的想法的確是有些陰暗的,想找出邱五郎行事的漏洞,以證明她不過是在逢場作戲。於是幾次尋了時機,特意繞路去邱季深的幾個工坊巡視。
自消息傳出,工坊外早已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其中有不少都是青年的壯漢,一看就是做事的好手。他們身邊帶著妻子幼童,懇求招工的管事能讓他們進去暫住一晚。
管事卻只將婦人與小孩兒接進去,然後將青年辭退。
他們偌大的木枋,只請了寥寥幾個強壯的男人,來幫忙修繕房屋,以及看守各處大門,其餘全是哪裡都不會要的羸弱之輩。
未被招進去的百姓不僅不鬧事,反而主動在外幫忙清掃積雪,搬運東西,維持秩序。
得以救濟的百姓,則主動將自己家中的紙衣以及麻被抱了過來,借給門外眾人取暖。
而那個邱五郎呢,不僅毫不藏私,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殷切地,向所有來客講述軋棉去籽、彈棉、紡織等種種工藝,並鼓勵眾人多加嘗試。
若非親眼所見,實在難以相信。
京城富庶,燈火璀璨,今年這場史無前例的大雪,對他們來說,或許只是出門不便一些,炭火多耗費一些,衣服綢被需要多備一些……即便說得再冠冕堂皇,依舊難以做到設身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