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她想的比較簡單。

  科舉這種事,在這時代是第一次,在這世上也是頭一遭,魏國現在又這麼亂,馬文才要舉行的第一次科舉很可能都沒幾個人來,冷冷清清的簡直打臉。

  以馬文才這種傲嬌的性格,花了這麼心思和想法辦了個科舉,結果沒來多少人,或者大家都一窩蜂跑去報進士科要當官了,也太悽慘了點。

  茅山上這麼多人,有些擅長醫術,有些術算驚人,有些出身天文或水利世家,所學龐雜,一科報不成就報好幾科,不行都報了,看起來人多也有氣氛些,這就跟後世商場搞活動找一堆人做託兒似的。

  而且名義上還可以說是南方來避難的士人,越發有逼格。

  茅山和北方一直有聯繫,馬文才又做好了安排,他們現在去碼頭城,然後喬扮成黑山軍的雇軍,從豫州進入梁國,直接去洛陽,黑山軍以前有梁帝親自准許的護送文書,是這上千人最容易喬扮的身份。

  傅岐之前將家人和忠僕都託付給了祝英台,現在她要北上,自然也是一起走了,考慮到隊伍里還有女眷和幼兒,他們準備到了馬頭城後讓他們喬扮成被保護的商人家眷,一起北上。

  ***

  就在陶弘景下令門下弟子全部前往北方時,從洛陽城裡發向天下豪族、門閥、州府、鄉村的舉賢令也飛快地傳遞了出去。

  為了讓大部分人都能看懂,馬文才特意著人將這封舉賢令寫的淺顯易懂,此外,還特意說明了將在今年冬天舉行“武試”,春天舉行“文試”,選拔魏國官員,只要通過考試便能為官,不限年齡,不限門第。

  此布告一出,魏國舉國沸騰。

  魏國已經近百年沒有張榜“舉賢令”了。

  自從文帝漢化,官員皆在姓望之中遴選,宗主和以武勛立足的閥門雖然會得到朝中各種“公侯”的封號,卻皆是虛職,就如同之前陳慶之的關中侯一樣,既無領地也沒府邸。

  這也讓不少人在背地裡嗟嘆,心道魏國官場究竟被爾朱榮屠戮成了什麼樣子,才能讓洛陽“不限年齡、不限門第”的選拔官員。

  嗟嘆之餘,更不免躍躍欲試,或是挑燈苦讀,或是督促家中子弟努力讀書、臨時拼上一把,也許朝中沒人可用,就把他們選上了呢?

  持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各地如同虛設、甚至空虛無人的衙門每天都被無數人打聽,想要詢問“考試”的具體方式和內容,可惜魏國如今很多地方的地方官都沒有,和洛陽朝堂往來全靠驛站那些邸報,宿老和有官爵的宗主或許能打探到一點,那些沒有主官的衙門自然多少人知道。

  好在馬文才考慮到這個問題,沒有多久,各地的城門前就布上了第一場

  “武舉”的具體方法和要求。

  比起文士大儒,武人自然更容易在這種亂世生存,魏國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也許各個偏安一隅的世家貴族將目光放在來年的“文試”上,可更多的百姓和有些武勇的普通人對武舉更感興趣。

  特別是那些曾參加過作亂卻失敗,又不願歸順爾朱榮或朝廷而逃匿各地的首領,在知道洛陽在不限門第的選拔人才時,都生出了“出山”之意。

  一直隱藏在許昌的宇文泰和獨孤信也在城門外看到了這封張榜,兩人商議了幾天後,決定去參加這一次的武舉。

  一來,他們打聽到元子攸回了洛陽後並沒有清算爾朱榮的舊部,現在主持朝廷的是南朝來的白袍軍,任城王的人馬也歸附了洛陽,現在如同一家,可見不會再有大的動亂,現在正是歸附的最好時候;

  二來,這次武舉明顯是選拔將領而不是普通頭目的,除了要考膂力和騎射外,還要考兵法和地理,這個門檻的提高會將有帶兵基礎的考生拔高一大步。

  宇文泰和獨孤信都出身武川大族,家中並不貧苦,起事後也一直向會兵法的老將學習如何領軍,他們都能讀寫計算,比起藏在什麼地方落草為寇,不如去搏上一把,也許能正式領軍一方、以後也能師出有名。

  兩人都是行動力高於旁人的年輕人,下定了決心就立刻去做,立刻出發前往洛陽。

  現在是夏天,武舉特意選在了並不農忙的冬天,大概是為了不耽誤秋收春種,他們還準備在洛陽去拜訪拜訪熟人,打探下考官是什麼人,如果是故舊,還能提前刷刷臉。

  和他們抱有一樣想法的自然有很多人,關隴那些將門聽聞後幾乎都寫信要求家中的後輩不限嫡庶全部去參加武舉,身體文弱或不擅武藝的,則發奮苦讀,準備來年的文試。

  憑著他們提前投靠馬文才的“人情”,只要家中子弟不是太草包,多少都能混個一官半職。

  他們在外浴血奮戰,為的不就是這個?

  一時間,各地人潮紛紛湧入洛陽,原本因為戰亂幾番動盪的洛陽終於又重新恢復了往日的熱鬧,頗有了些“中原正朔”的氣象,而洛陽城中原本瀕臨倒閉關門的食肆酒店、客棧樂坊的老闆們更是高興的閉不攏嘴,私底下恨不得給那位

  軍中盛傳的“馬財神”塑個像、燒幾注高香才好。

  這人真是走到哪兒,哪兒就帶財啊!

  至於被眾人在私底下誇讚不已的馬文才,卻為了現在百廢俱興的魏國忙得焦頭爛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