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6頁
無奈之下,渭陽君嬴華唯有拼死殺出咸陽,到城外的軍營聚集了麾下的殘兵,向西逃亡。
魏昭武十四年十月前後,在秦王嬴遂的默許下,大庶長趙冉、左庶長衛鞅,代表秦國向魏國投降,其餘公卿,包括武信侯公孫起、長信侯王戩、陽泉君嬴镹等人,皆歸順於魏國。
期間,唯獨渭陽君嬴華不肯投降,率領殘兵拼死殺出咸陽,又突破了魏軍的包圍,向西逃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嬴瓔的偏袒下,按理來說需要立刻前往魏國王都雒陽覲見魏國趙潤的秦王嬴遂,繼續留在咸陽養病,待康復之後,再去魏國。
至此,秦國覆亡。
十一月,魏將司馬安、趙宣等人收編了咸陽一帶的秦軍,在武信侯公孫起、長信侯王戩、陽泉君嬴镹等人的默許下,咸陽一帶的秦軍皆卸甲而降。
魏昭武十五年春夏,渭陽君嬴華逃到「渭陽」,一方面派人前往義渠,與義渠相約共同抵抗魏國,一方面則攻占秦國舊日的都城「雍」,且派人雍城東邊的「虢地」一帶構築防線,試圖在此地抵擋魏軍。
由於自身實力不足,渭陽君嬴華親自前赴西邊的隴西郡,說服了他的遠房堂兄弟「隴西君嬴暉」。
待等到五月初時,渭陽君嬴華擁立「隴西君嬴暉」為秦王,定都於秦國的舊都「雍都」,聯合義渠、隴西,垂死掙扎。
而在此期間,陽泉君嬴镹親眼目睹他秦國的覆亡,且自己又為了妻兒老小而投降魏國,鬱鬱寡歡,沒過多久便心氣鬱結而亡。
得知此事後,魏王趙潤喟然長嘆,冊封嬴镹的長子嬴玠為陽泉君,繼承其父的封邑。
魏昭武十六年春,魏國命司馬安、樂弈坐鎮咸陽,又命臨洮君魏忌為主帥,武信侯公孫起與長信侯王戩為副將,攜王齕、王齡、王奔等將領,攻打立都於雍地的‘偽秦’。
魏秦兩軍鏖戰數月,渭陽君嬴華每戰身先士卒,拼死擋住魏軍。
只可惜此時,魏將沈彧、伍忌、廉駁等人,卻已率領魏軍擊破了義渠。
在這場仗中,英勇的義渠王被廉駁所斬,義渠群龍無首,被魏軍殺得大敗,殘存義渠族人,大部分逃往北方,亦有一部分投降於魏國。
義渠被滅,等同於是斷了渭陽君嬴華的一條臂膀。
魏昭武十六年九月,魏軍攻陷「渭陽」、「雍都」、「虢縣」等地,渭陽君嬴華奮力抵抗,仍抵抗不住魏軍的攻勢,只好退守隴西郡。
在退守隴西郡後,渭陽君嬴華又拼死抵擋了魏軍長達一個月之久,隨後因傷勢迸發而亡。
渭陽君嬴華亡故之後,‘偽秦’再無抵抗之力,只不過一個月工夫,臨洮君魏忌、武信侯公孫起、長信侯王戩等人便攻陷了整個隴西郡。
隴西君嬴暉,來不及投降,便被臨洮君魏忌的部下所殺。
至此,魏國徹底占據了秦地。
從洪德十六年趙潤初次出征,到昭武十六年魏國吞併諸國、統一中原,魏王趙潤用了整整三十六年的光陰,陸續兵吞中原地域內的國家,終於在他五十歲時,統一了整個中原。
至此,魏王趙潤成為天下共主。
第357章:功在千秋(大結局)
『PS:感謝一路陪伴至今的諸位書友~過幾天,我會在後記寫一些有關於新書的想法,請諸書友參與,新書的題材,將取之諸書友的建議。話說回來,寫完主角的最後一幕,真的好感慨啊,心裡難受。』
————以下正文————
魏昭武十六年,魏國終於兵吞諸國、統一中原。
但考慮到韓、齊、楚、秦等地仍有不滿於魏國統治之人,且與魏人仍然矛盾重重,於是在十七年春,魏王趙潤改年號為「建和」,致力於溝通魏人、韓人、齊人、楚人、秦人彼此間的矛盾。
是故,昭武十七年,即為建和元年。
同年,魏將司馬安病故,魏王趙潤追諡司馬安為烈侯。
此後,河西守由司馬安的副將白方鳴擔任。
建和元年初始,在內朝大臣介子鴟的建議下,魏王趙潤於泰山封禪祭天,宣告天下結束了王國時代,而進入了大一統的帝國時代。
魏王趙潤,亦尊為魏國「武皇帝」。
此時內閣老臣李粱、徐貫年事已高,但仍執意隨同魏王趙潤前往泰山祭天,於祭天之後含笑而逝,魏皇帝趙潤倍感哀痛。
同年六年,魏皇帝趙潤召介子鴟、衛鞅、張啟功、張開地、管重、鮑叔等一干文臣於甘露殿商議治國大略,希望魏國從「平天下」變為「治天下」的模式。
此時魏國的最大隱患,除了治下魏人、秦人、楚人、韓人、齊人彼此之間的矛盾外,主要還是諸國舊貴族這一大不安因素。
諸國舊貴族這股勢力,包括舊秦國的嬴氏、趙氏,齊國田氏、楚國熊氏等等貴族,他們在順從魏國之後,其氏家勢力並未得到多少削弱,在魏皇帝趙潤的默許下,依舊代替朝廷治理著當地。
因此,似介子鴟、衛鞅、張啟功、管重、鮑叔等人皆認為,此舉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介子鴟等人提議廢除分封制、削弱邑君,加強郡縣職能。
但這個建議,卻遭到了宗府宗正趙勝的反對。
繇諸君趙勝認為,若加強郡縣職能,廢除分封制、削弱邑君,這將徹底化解趙氏王族與嬴氏、熊氏、田氏等舊有的大貴族,而使代表朝廷的新士族階級取而代之。
魏昭武十四年十月前後,在秦王嬴遂的默許下,大庶長趙冉、左庶長衛鞅,代表秦國向魏國投降,其餘公卿,包括武信侯公孫起、長信侯王戩、陽泉君嬴镹等人,皆歸順於魏國。
期間,唯獨渭陽君嬴華不肯投降,率領殘兵拼死殺出咸陽,又突破了魏軍的包圍,向西逃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嬴瓔的偏袒下,按理來說需要立刻前往魏國王都雒陽覲見魏國趙潤的秦王嬴遂,繼續留在咸陽養病,待康復之後,再去魏國。
至此,秦國覆亡。
十一月,魏將司馬安、趙宣等人收編了咸陽一帶的秦軍,在武信侯公孫起、長信侯王戩、陽泉君嬴镹等人的默許下,咸陽一帶的秦軍皆卸甲而降。
魏昭武十五年春夏,渭陽君嬴華逃到「渭陽」,一方面派人前往義渠,與義渠相約共同抵抗魏國,一方面則攻占秦國舊日的都城「雍」,且派人雍城東邊的「虢地」一帶構築防線,試圖在此地抵擋魏軍。
由於自身實力不足,渭陽君嬴華親自前赴西邊的隴西郡,說服了他的遠房堂兄弟「隴西君嬴暉」。
待等到五月初時,渭陽君嬴華擁立「隴西君嬴暉」為秦王,定都於秦國的舊都「雍都」,聯合義渠、隴西,垂死掙扎。
而在此期間,陽泉君嬴镹親眼目睹他秦國的覆亡,且自己又為了妻兒老小而投降魏國,鬱鬱寡歡,沒過多久便心氣鬱結而亡。
得知此事後,魏王趙潤喟然長嘆,冊封嬴镹的長子嬴玠為陽泉君,繼承其父的封邑。
魏昭武十六年春,魏國命司馬安、樂弈坐鎮咸陽,又命臨洮君魏忌為主帥,武信侯公孫起與長信侯王戩為副將,攜王齕、王齡、王奔等將領,攻打立都於雍地的‘偽秦’。
魏秦兩軍鏖戰數月,渭陽君嬴華每戰身先士卒,拼死擋住魏軍。
只可惜此時,魏將沈彧、伍忌、廉駁等人,卻已率領魏軍擊破了義渠。
在這場仗中,英勇的義渠王被廉駁所斬,義渠群龍無首,被魏軍殺得大敗,殘存義渠族人,大部分逃往北方,亦有一部分投降於魏國。
義渠被滅,等同於是斷了渭陽君嬴華的一條臂膀。
魏昭武十六年九月,魏軍攻陷「渭陽」、「雍都」、「虢縣」等地,渭陽君嬴華奮力抵抗,仍抵抗不住魏軍的攻勢,只好退守隴西郡。
在退守隴西郡後,渭陽君嬴華又拼死抵擋了魏軍長達一個月之久,隨後因傷勢迸發而亡。
渭陽君嬴華亡故之後,‘偽秦’再無抵抗之力,只不過一個月工夫,臨洮君魏忌、武信侯公孫起、長信侯王戩等人便攻陷了整個隴西郡。
隴西君嬴暉,來不及投降,便被臨洮君魏忌的部下所殺。
至此,魏國徹底占據了秦地。
從洪德十六年趙潤初次出征,到昭武十六年魏國吞併諸國、統一中原,魏王趙潤用了整整三十六年的光陰,陸續兵吞中原地域內的國家,終於在他五十歲時,統一了整個中原。
至此,魏王趙潤成為天下共主。
第357章:功在千秋(大結局)
『PS:感謝一路陪伴至今的諸位書友~過幾天,我會在後記寫一些有關於新書的想法,請諸書友參與,新書的題材,將取之諸書友的建議。話說回來,寫完主角的最後一幕,真的好感慨啊,心裡難受。』
————以下正文————
魏昭武十六年,魏國終於兵吞諸國、統一中原。
但考慮到韓、齊、楚、秦等地仍有不滿於魏國統治之人,且與魏人仍然矛盾重重,於是在十七年春,魏王趙潤改年號為「建和」,致力於溝通魏人、韓人、齊人、楚人、秦人彼此間的矛盾。
是故,昭武十七年,即為建和元年。
同年,魏將司馬安病故,魏王趙潤追諡司馬安為烈侯。
此後,河西守由司馬安的副將白方鳴擔任。
建和元年初始,在內朝大臣介子鴟的建議下,魏王趙潤於泰山封禪祭天,宣告天下結束了王國時代,而進入了大一統的帝國時代。
魏王趙潤,亦尊為魏國「武皇帝」。
此時內閣老臣李粱、徐貫年事已高,但仍執意隨同魏王趙潤前往泰山祭天,於祭天之後含笑而逝,魏皇帝趙潤倍感哀痛。
同年六年,魏皇帝趙潤召介子鴟、衛鞅、張啟功、張開地、管重、鮑叔等一干文臣於甘露殿商議治國大略,希望魏國從「平天下」變為「治天下」的模式。
此時魏國的最大隱患,除了治下魏人、秦人、楚人、韓人、齊人彼此之間的矛盾外,主要還是諸國舊貴族這一大不安因素。
諸國舊貴族這股勢力,包括舊秦國的嬴氏、趙氏,齊國田氏、楚國熊氏等等貴族,他們在順從魏國之後,其氏家勢力並未得到多少削弱,在魏皇帝趙潤的默許下,依舊代替朝廷治理著當地。
因此,似介子鴟、衛鞅、張啟功、管重、鮑叔等人皆認為,此舉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介子鴟等人提議廢除分封制、削弱邑君,加強郡縣職能。
但這個建議,卻遭到了宗府宗正趙勝的反對。
繇諸君趙勝認為,若加強郡縣職能,廢除分封制、削弱邑君,這將徹底化解趙氏王族與嬴氏、熊氏、田氏等舊有的大貴族,而使代表朝廷的新士族階級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