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鑑於西郢君熊燾乃是楚國少有的比較賢明的邑君,而不是前巨陽君熊鯉那種橫徵暴斂的邑君,魏將伍忌遂接受了熊燾的投降,按照慣例,接管了熊燾麾下的殘軍,且派魏卒護送熊燾一門前往雒陽覲見他魏國君主趙潤。

  而伍忌自身,則駐軍西郢,一方面按照天策府的命令封鎖江域,切斷楚國與巴國的水運聯繫,一方面則尋思跨江攻打江對岸的「黔中」、「長沙」兩地。

  甚至於,就連巴國,伍忌也想嘗試看看能否將其攻陷,畢竟巴王鷿如今就在他魏國境內,這意味著他魏國有奪取巴國的名分——不,不能叫做奪取,而應該稱作收復。

  不過話說回來,就連伍忌都知道收復巴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無關巴國境內楚將斗廉率領的幾萬楚軍,關鍵在於秦國,秦國的主帥長信侯王戩,目前仍在攻打蜀國,倘若被其得知楚國失禮,相信秦國十有八九會撕毀先前與楚國的協議,立刻占領巴國。

  到時候,只要秦軍扼守「魚復」、「扞關」,伍忌幾乎沒可能從陸上突破秦軍的防守。

  畢竟秦軍可不是楚國軍隊那種羸弱的軍隊,就算是魏國的將領在迎上秦國軍隊時,都必須報以十二分的警惕。

  “唯有嘗試用水路進攻了。”

  伍忌抓了抓腦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畢竟他是陸上的悍將,但若涉及戰船水戰,說實話伍忌一竅不通。

  但不管怎麼樣,他還是下令在西郢縣的港口建造戰船,準備用於日後收復巴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伍忌還親筆寫了一封書信,派人送到駐守巴國的楚將斗廉手中。

  伍忌在這封信中告誡斗廉:目前楚國失利,若秦人得知,必撕毀協議、猛攻貴軍,則貴軍不能保全巴國,與其到時候夾縫求生,將軍何不於此時攜巴國而降魏?

  所以說,伍忌其實也並非有勇無謀之輩,他只是……可能是真的不適合臨陣指揮。

  但很可惜,駐軍巴國的楚國老將斗廉,他並沒有聽從伍忌的奉勸,當斗廉得知西郢縣已被伍忌所攻陷後,立刻調集軍隊兵出巴國,試圖奪回西郢。

  畢竟據他所知,伍忌麾下的兵力也不多,也只有寥寥兩三萬人而已。

  此時,伍忌麾下猛將冉滕已奪下巫郡,本欲與斗廉廝殺一陣,但卻被伍忌所阻止。

  伍忌認為,此時與楚將斗廉交兵,只會讓秦國得利,遂命令冉滕棄守巫郡,返回西郢郡。

  同時,伍忌又寫了一封書信派人送給斗廉手中,告誡斗廉,讓斗廉小心戒備秦國的軍隊。

  楚國老將斗廉也不是傻子,當然不會認為是自己的威名嚇得魏軍主動退出了巫郡。

  相比之下,伍忌的冷靜應對,更讓斗廉感到佩服,以及忌憚。

  佩服的是,伍忌能顧全大局,不拘泥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忌憚的是,伍忌此舉分明就是借秦國的軍隊對他施壓,逼他做出選擇,究竟是選擇秦、還是選擇魏。

  不過最終,楚將斗廉還是選擇了「楚」,即抗拒秦將王戩、抵禦魏將伍忌,憑一己之軍,死守巴國不被秦、魏兩國所占據。

  問題是,他能守多久呢?

  秦將王戩麾下有十幾、二十幾萬的的軍隊,而魏將伍忌,雖然他麾下兵少,但架不住魏國整體的優勢巨大,單憑斗廉麾下那三、四萬兵力,想要在這兩方的角力中,死守巴國,可謂是難如登天。

  他眼下只祈禱「楚國本土作戰失利」的消息遲些被秦軍所得知,這樣他還能守住巴國——至於魏將伍忌那邊,他相信伍忌是絕對不會主動放消息給秦國的,畢竟秦國一旦得知此事就會立刻占據巴國,而這就等同切斷了魏軍入巴的可能,斗廉相信伍忌不會做出這種愚蠢的事。

  問題是能瞞多久?

  『若最終瞞不住了,索性就放魏軍入巴,叫秦魏兩軍在巴國打得你死我活!』

  楚將斗廉惡狠狠地想道。

  第340章:楚國的潰勢(二)

  楚國的潰勢,絕非僅僅只體現在楚西、楚中兩個方面,事實上,楚東方面的局勢亦不樂觀。

  所謂的楚東,即是泛指以壽陵君景云為首的、負責阻截魏國東路主帥樂弈的軍隊,包括邸陽君熊瀝、申屠亢、侯榆、公羊簡、邊倉軻、周隗、牟濼等一干楚國將領。

  這方面軍隊大致可分為兩批,其一便是壽陵君景雲親率的軍隊。

  自當日「諸國伐魏」戰敗之後,得上將項末斷後於雍丘,壽陵君景雲率領殘部退到「彭城」。

  在此期間,出自唇亡齒寒的想法,楚國原本其實倒也想過庇護一下齊魯兩國,免得這個國家遭到魏國的報復。

  可沒想到,魯國很快就倒向了魏國,至於齊國,鑑於魏國攻伐齊國時,非但出動了超過四十萬的魏韓聯軍,且又有商水、宋郡兩地攏共約十餘萬左右的魏軍對楚國虎視眈眈,楚國雖沒敢輕舉妄動,只能眼睜睜看著齊國被魏國覆亡。

  今年開春,當魏國對楚國發起三路大軍的進攻時,壽陵君景雲駐軍彭城,同時兼顧魏將司馬尚與樂弈兩方的攻勢——不過總的來說,壽陵君景雲主要還是負責東路,即迎擊魏將樂弈的東路魏軍。

  東路魏軍的構成亦很雜,除魏將曹焱之河內軍、屈塍之鄢陵軍這兩支魏人組成的軍隊以外,更多的則是韓人與齊人組成的軍隊,前者包括元邑侯韓普率領的軍隊,而後者嘛,即是泛指田耽、田武所率領的、被樂弈收編整頓過後的原齊國軍隊,比如即墨軍、北海軍、東萊軍等等,大抵約十萬人左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