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頁
不過,他確實已經對蔡家大失所望,若不是蔡京有功於朝,此次的事情他是絕對不會這樣輕輕放過的。聽說蔡攸已經病了,看來已經領會了自己的意思,省得事情鬧得驚天動地,反而被別國當作笑柄。遼國……這些代價,他都一定要從遼國身上討回來!
「讓元長進來吧。」
聽到趙佶這一聲元長,那內侍不安得抬了抬頭,見天子官家面無表情,不禁心裡打鼓。他也不敢多問,躡手躡腳地退出殿外,對蔡京畢恭畢敬地行了一禮:「蔡相公,聖上宣見。」
見稱呼從魯國公變成了蔡相公,蔡京自不免曬然一笑。趨炎附勢的心思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乍一聽別人稱自己魯國公,他倒有些不習慣。歷來宰相致仕,往往會在三師三公之中擇官而拜,他之前曾經得拜太傅,因此這一次致仕並未加拜官職,看在某些人眼中,興許就多了幾分意味不同。
見蔡京進殿拜見,趙佶正坐受了,遂命其起身,這才溫言問道:「元長的身子可曾好些。」
「承蒙聖上記掛,並無大礙。」這幾乎是一套君臣相見之時的套話,蔡京四下看了看,見殿中只有兩三個內侍,而一個起居舍人正在趙佶身後不遠處凝神肅記,心中不由慨嘆了一聲。他曾經聽說趙佶在見高俅的時候,多次將起居舍人在內的所有人都屏退了開去,而自己之前雖然寵信正隆,每次面君卻幾乎無一例外地有起居舍人在側,這個顯而易見的分別,他居然一向忽略了。
到底是親疏有別啊!只是,當初端王府的王府官中,除了高俅之外,其他人在趙佶即位之後也升官不等,如今卻沒有幾個拔尖的。可想而知,即使是從龍之功,同樣還是有差別的。
「臣今次來,是為了另一件事。」儘管知道這一句話出去,很可能帶來的不是機遇,而是更沉重的挑戰,但是蔡京還是不得不勉力一試。「臣弟元度知大名府多年,政績斐然,治下百姓稱道,如今臣已經致仕,政事堂也需有人遞補,所以,臣想推薦元度回朝。」
話音剛落,他就感到趙佶的目光一下子犀利了起來,眼神對撞時,他甚至能夠感到其中冷冽的寒芒。早有定計的他怎會退縮,耿著脖子毫不退讓地保持直視姿態,但心中卻有些忐忑不安。他賭的就是趙佶對一人獨相的格局還有猶疑,賭的就是趙佶還念及一絲舊情,但倘若不是,此番他必定會觸怒了天子官家。
「元長推薦自己的弟弟,難道就不怕人說你任人唯親?」
「臣只是舉薦,並非任用。」蔡京坦然地彎了彎腰,然後沉聲辯道,「古語有云,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如若元度只是庸才,臣自然不敢舉薦,但以如今的情形,臣自忖並未有私心。當初元度罷樞密使之後,因為政見不同和臣頗有芥蒂,所以……」
「元長的意思朕明白了。」趙佶突然打斷了蔡京的話,臉上的表情變得很有些古怪,「你關心國事至此,朕很是欣慰。元度的事朕自有計較,改日便會有旨意。」
直到出宮,蔡京還在琢磨這句改日就有旨意是什麼意思。如果有任何一點辦法,他也不會想到薦蔡卞為相,但眼下何執中由於他的緣故,很難出任尚書右僕射之職,而他又絕對不能讓鄭居中上位,這樣一來,他能做的選擇就只有這樣了。在剛才的話中,他已經暗示自己今後不會再謀求復起,但趙佶是否相信,他卻沒有任何把握。
什麼時候他蔡京的命運,已經到了要倚賴不可捉摸的機緣的地步?
次日,一道蓋有玉璽和政事堂大印的聖旨橫空出世——拜高俅為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知大名府蔡卞除守司徒,拜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旨意一下,空缺差不多一個月的政事堂宰相之位終於塵埃落定。正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不可盡數。
得知這一消息,率先登門來賀的卻是李綱。趙佶原本的意思是讓其跟隨高麗使團回高麗布置遼東事宜,不過由於最終準備並不周全以及朝堂局勢不穩,因此暫時拖了下來。現如今李綱即將代替霍端友出任樞密院都承旨,在同一屆的制舉之中,他算是超階拔擢,儼然是一顆政壇新星。
「相公此番終於正位首相,以後便可再無掣肘!」
「承伯紀吉言,只不過毫無掣肘未必是好事,不是麼?」高俅對這個准弟子說話,自然是毫無顧忌。見李綱心領神會地點點頭,他又笑道:「你的婚事拖了一年,此番應當要成親了吧?」
「我正想和相公提這件事呢!」李綱笑吟吟地起身深深一揖道,「到時相公可要來當個主賓。」
「那是自然。」事實上,即使當初沒有復相,高俅也一口答應了李燮的提議,自然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拒絕。更何況,這是和相州韓氏打好關係的大好機會。
兩人又說笑了一陣,緊接著,登門道喜的人越來越多,既有當初高俅在朝時關係很好的同僚,也有因為風頭轉了上門來攀交情的官員。這其中,嚴均、阮大猷、侯蒙和鄭居中自然最為耀眼。兩個政事堂執政外加一個樞密使一個樞密副使,只要是見過世面的人,無不為這種組合而咂舌不已。而這四人當中,鄭居中臉上的笑意就很有些勉強。
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原本鄭居中推掉了尚書右僕射之位,給天子留下了一個好印象,順便推了高俅一把,使這位能夠正位首相。他滿心希望高俅重入中樞之後,尚書右僕射的位子能夠依舊屬於自己,誰知道突然橫里殺出一個蔡卞。這下可好,滿腹雄心壯志,一下子全都打了水漂。更可恨的是,聽說這一次舉薦蔡卞的人居然是蔡京!
「讓元長進來吧。」
聽到趙佶這一聲元長,那內侍不安得抬了抬頭,見天子官家面無表情,不禁心裡打鼓。他也不敢多問,躡手躡腳地退出殿外,對蔡京畢恭畢敬地行了一禮:「蔡相公,聖上宣見。」
見稱呼從魯國公變成了蔡相公,蔡京自不免曬然一笑。趨炎附勢的心思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乍一聽別人稱自己魯國公,他倒有些不習慣。歷來宰相致仕,往往會在三師三公之中擇官而拜,他之前曾經得拜太傅,因此這一次致仕並未加拜官職,看在某些人眼中,興許就多了幾分意味不同。
見蔡京進殿拜見,趙佶正坐受了,遂命其起身,這才溫言問道:「元長的身子可曾好些。」
「承蒙聖上記掛,並無大礙。」這幾乎是一套君臣相見之時的套話,蔡京四下看了看,見殿中只有兩三個內侍,而一個起居舍人正在趙佶身後不遠處凝神肅記,心中不由慨嘆了一聲。他曾經聽說趙佶在見高俅的時候,多次將起居舍人在內的所有人都屏退了開去,而自己之前雖然寵信正隆,每次面君卻幾乎無一例外地有起居舍人在側,這個顯而易見的分別,他居然一向忽略了。
到底是親疏有別啊!只是,當初端王府的王府官中,除了高俅之外,其他人在趙佶即位之後也升官不等,如今卻沒有幾個拔尖的。可想而知,即使是從龍之功,同樣還是有差別的。
「臣今次來,是為了另一件事。」儘管知道這一句話出去,很可能帶來的不是機遇,而是更沉重的挑戰,但是蔡京還是不得不勉力一試。「臣弟元度知大名府多年,政績斐然,治下百姓稱道,如今臣已經致仕,政事堂也需有人遞補,所以,臣想推薦元度回朝。」
話音剛落,他就感到趙佶的目光一下子犀利了起來,眼神對撞時,他甚至能夠感到其中冷冽的寒芒。早有定計的他怎會退縮,耿著脖子毫不退讓地保持直視姿態,但心中卻有些忐忑不安。他賭的就是趙佶對一人獨相的格局還有猶疑,賭的就是趙佶還念及一絲舊情,但倘若不是,此番他必定會觸怒了天子官家。
「元長推薦自己的弟弟,難道就不怕人說你任人唯親?」
「臣只是舉薦,並非任用。」蔡京坦然地彎了彎腰,然後沉聲辯道,「古語有云,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如若元度只是庸才,臣自然不敢舉薦,但以如今的情形,臣自忖並未有私心。當初元度罷樞密使之後,因為政見不同和臣頗有芥蒂,所以……」
「元長的意思朕明白了。」趙佶突然打斷了蔡京的話,臉上的表情變得很有些古怪,「你關心國事至此,朕很是欣慰。元度的事朕自有計較,改日便會有旨意。」
直到出宮,蔡京還在琢磨這句改日就有旨意是什麼意思。如果有任何一點辦法,他也不會想到薦蔡卞為相,但眼下何執中由於他的緣故,很難出任尚書右僕射之職,而他又絕對不能讓鄭居中上位,這樣一來,他能做的選擇就只有這樣了。在剛才的話中,他已經暗示自己今後不會再謀求復起,但趙佶是否相信,他卻沒有任何把握。
什麼時候他蔡京的命運,已經到了要倚賴不可捉摸的機緣的地步?
次日,一道蓋有玉璽和政事堂大印的聖旨橫空出世——拜高俅為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知大名府蔡卞除守司徒,拜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旨意一下,空缺差不多一個月的政事堂宰相之位終於塵埃落定。正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不可盡數。
得知這一消息,率先登門來賀的卻是李綱。趙佶原本的意思是讓其跟隨高麗使團回高麗布置遼東事宜,不過由於最終準備並不周全以及朝堂局勢不穩,因此暫時拖了下來。現如今李綱即將代替霍端友出任樞密院都承旨,在同一屆的制舉之中,他算是超階拔擢,儼然是一顆政壇新星。
「相公此番終於正位首相,以後便可再無掣肘!」
「承伯紀吉言,只不過毫無掣肘未必是好事,不是麼?」高俅對這個准弟子說話,自然是毫無顧忌。見李綱心領神會地點點頭,他又笑道:「你的婚事拖了一年,此番應當要成親了吧?」
「我正想和相公提這件事呢!」李綱笑吟吟地起身深深一揖道,「到時相公可要來當個主賓。」
「那是自然。」事實上,即使當初沒有復相,高俅也一口答應了李燮的提議,自然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拒絕。更何況,這是和相州韓氏打好關係的大好機會。
兩人又說笑了一陣,緊接著,登門道喜的人越來越多,既有當初高俅在朝時關係很好的同僚,也有因為風頭轉了上門來攀交情的官員。這其中,嚴均、阮大猷、侯蒙和鄭居中自然最為耀眼。兩個政事堂執政外加一個樞密使一個樞密副使,只要是見過世面的人,無不為這種組合而咂舌不已。而這四人當中,鄭居中臉上的笑意就很有些勉強。
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原本鄭居中推掉了尚書右僕射之位,給天子留下了一個好印象,順便推了高俅一把,使這位能夠正位首相。他滿心希望高俅重入中樞之後,尚書右僕射的位子能夠依舊屬於自己,誰知道突然橫里殺出一個蔡卞。這下可好,滿腹雄心壯志,一下子全都打了水漂。更可恨的是,聽說這一次舉薦蔡卞的人居然是蔡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