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9頁
但是,趙鼎在這奏章上寫的事情也太驚人了——勾結遼人奸細私通外國,甚至是和南京魏王耶律淳暗通款曲,這樣的罪名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一個死字,何況一個蔡攸?從這奏章上,他看不到一絲一毫的狂熱,無疑,在寫奏摺的時候,趙鼎肯定是非常冷靜的,這從那工整的小楷上就能夠看出來。而以他從前對此人的印象來看,說是平白無故構陷大臣絕對不可能。
趙佶的神色變化鄭居中都看在眼裡,而聽了那句充滿著驚怒和不安的話,他沉吟片刻便站了出來:「聖上,趙元鎮這封奏摺是通進司呈遞進來的。以臣之見,事關重大,為免消息泄露驚動外間大臣,也為了防備萬一,乞聖上立刻下旨讓有關人等三緘其口。臣等三人先前商議過,已經讓通進司眾人先行留在司院之內,只是這畢竟有違規矩,還請聖上……」
「罷了,這個時候還管什麼遮口!」趙佶恨恨地一拍桌子,厲聲吩咐道,「既然趙元鎮是循正途將此奏疏送上來的,便沒有欺瞞天下人的意思,朕若是遮掩,豈非還及不上一個臣下?不必多說了!」
鄭居中原本只是因為謹慎方才提出此議,見皇帝駁斥便沒有再碰釘子的興致,而阮大猷原本就存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思,自然更不會站出來多事。只有何執中站在原地進退兩難,神情越來越尷尬,幾乎都想立刻找個緣故退出。
「朕自即位以來,即便不能算是勤政愛民,至少事事親為還是有的,不管是頒布政令還是整軍開疆,一樁樁一件件都是為了國之大業。原本想所有臣子都和朕一條心,亦拔擢了不少人出任要職,誰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冒出這種事情!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些人難不成都把朕當成了三歲小兒麼?」
一番暴怒過後,趙佶終於漸漸冷靜了下來。他往日亦不是喜怒無常的性子,今日只是因為被氣得重了,方才在大臣面前如此失態,而鎮定之後往細處思量,他不由倒吸一口涼氣。劉正夫蔡薿王黼等人乃是蔡攸家裡的座上客他是知道的,而遙想當初劉正夫義正詞嚴彈劾高俅那一回,他頓時有一種撥開雲霧的感覺。想當初自己在看到劉正夫奏摺的時候何嘗不是驚怒交加,和現如今何等相似?如今高俅去位,蔡攸保了劉正夫升任禮部尚書,而倘若是高俅指使趙鼎……
這不可能!
他狠狠搖了搖頭,竭力將這些思緒驅出了腦海。不管怎麼樣,他都得把眼下這件事搞清楚再說。他實在很難相信,已經日暮西山四分五裂的遼國,蔡攸居然會去費力勾搭!
三位政事堂執政齊留宮中的消息自然很快散布了開來,當夜,王黼就從溫熱的被窩中被人喚了起來,心不甘情不願地來到了蔡攸府上,等到看見那齊集的一圈人之後方才覺察到了事情的嚴重。而這一次蔡攸亦沒有再顧左右而言他,開門見山地道:「趙鼎那小子加急送了一份摺子進來,如今政事堂那三個都在福寧殿商議。我也不瞞大家說,這十有八九是衝著我來的!」
聞聽這話,在座的官員當中便有數人勃然色變,其中就有劉正夫,而王黼和蔡薿最為鎮定。王黼是早就從蔡攸那裡品出了滋味,而蔡薿則是因為左右搖擺得罪的人多了,不管出了什麼問題都只能緊緊靠在蔡攸身邊。沉默了許久,劉正夫終究資格最老,輕咳一聲開口問道:「那學士可曾知道趙元鎮的奏章中說的是什麼?」
蔡攸最想知道的就是這一點,而他偏偏沒法得知詳情。通進司的官員到現在還沒有出來,政事堂那三個執政同樣還在宮中,照這樣的情形來看,事情絕對不小。而偏偏前來給他通風報信的人乃是宮中的一個內侍,並不知道究竟如何,他便不敢輕舉妄動。
「這我也不清楚,只不過他既然告了刁狀,必定不會輕易放過我。再說他是高伯章的侄女婿,如今高伯章倒了,他自然連帶我一起恨上,真要羅織罪名必定非同小可。」那都是蔡攸埋藏在心中最深的隱秘,並不想別人知道,因此輕描淡寫地形容了一下就調轉了話題,「各位認為,我應該如何應對?」
這樣的模糊其辭,又有誰能夠出什麼好主意?幾個善於溜須拍馬的立刻站起來表了忠心,言說天子對學士深信不疑,不會聽信小人之言,請學士暫且放心云云。而劉正夫同樣是持保留態度,畢竟,他當初彈劾高俅勢頭雖大,但也沒見趙佶真正以這個罪名對高俅怎麼樣。倒是蔡薿在思量許久之後,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建議。
第二十六章 為前途卑躬屈膝
「依我看,此次之事雖然不知道如何,但是,學士卻萬萬不可小覷。上上之策是立刻進宮晉見,以昔日之情份打動身上,順便試探事由。否則失卻先機,到時候要隱瞞就難了。聖上登基以來,對學士的恩遇只有昔日高相公能夠與之相提並論,足可見恩寵之隆,等閒小事肯定無法動搖聖上對學士的信任,但是卻不可不防萬一。」
這個悲觀的說法頓時引起了別人的群起而攻之,而蔡薿畢竟年長,對那些質疑只是淡然一笑並不以為意,而王黼卻看在了心裡。他雖說年輕,心眼卻活絡,當年蔡薿和高俅一起下江南的事他早就聽說過。正因為如此,此人的揣摩興許就有幾分是準確的。
果然,一番商議最終還是沒討論出一個所以然來,而各自的瞌睡就上來了。蔡攸也不好多留眾人,劉正夫等人便先走了,而蔡薿臨走之際還不忘提醒蔡攸萬萬不可掉以輕心。等到只剩下自己一個的時候,王黼便上前問道:「學士究竟準備怎麼辦?」
趙佶的神色變化鄭居中都看在眼裡,而聽了那句充滿著驚怒和不安的話,他沉吟片刻便站了出來:「聖上,趙元鎮這封奏摺是通進司呈遞進來的。以臣之見,事關重大,為免消息泄露驚動外間大臣,也為了防備萬一,乞聖上立刻下旨讓有關人等三緘其口。臣等三人先前商議過,已經讓通進司眾人先行留在司院之內,只是這畢竟有違規矩,還請聖上……」
「罷了,這個時候還管什麼遮口!」趙佶恨恨地一拍桌子,厲聲吩咐道,「既然趙元鎮是循正途將此奏疏送上來的,便沒有欺瞞天下人的意思,朕若是遮掩,豈非還及不上一個臣下?不必多說了!」
鄭居中原本只是因為謹慎方才提出此議,見皇帝駁斥便沒有再碰釘子的興致,而阮大猷原本就存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思,自然更不會站出來多事。只有何執中站在原地進退兩難,神情越來越尷尬,幾乎都想立刻找個緣故退出。
「朕自即位以來,即便不能算是勤政愛民,至少事事親為還是有的,不管是頒布政令還是整軍開疆,一樁樁一件件都是為了國之大業。原本想所有臣子都和朕一條心,亦拔擢了不少人出任要職,誰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冒出這種事情!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些人難不成都把朕當成了三歲小兒麼?」
一番暴怒過後,趙佶終於漸漸冷靜了下來。他往日亦不是喜怒無常的性子,今日只是因為被氣得重了,方才在大臣面前如此失態,而鎮定之後往細處思量,他不由倒吸一口涼氣。劉正夫蔡薿王黼等人乃是蔡攸家裡的座上客他是知道的,而遙想當初劉正夫義正詞嚴彈劾高俅那一回,他頓時有一種撥開雲霧的感覺。想當初自己在看到劉正夫奏摺的時候何嘗不是驚怒交加,和現如今何等相似?如今高俅去位,蔡攸保了劉正夫升任禮部尚書,而倘若是高俅指使趙鼎……
這不可能!
他狠狠搖了搖頭,竭力將這些思緒驅出了腦海。不管怎麼樣,他都得把眼下這件事搞清楚再說。他實在很難相信,已經日暮西山四分五裂的遼國,蔡攸居然會去費力勾搭!
三位政事堂執政齊留宮中的消息自然很快散布了開來,當夜,王黼就從溫熱的被窩中被人喚了起來,心不甘情不願地來到了蔡攸府上,等到看見那齊集的一圈人之後方才覺察到了事情的嚴重。而這一次蔡攸亦沒有再顧左右而言他,開門見山地道:「趙鼎那小子加急送了一份摺子進來,如今政事堂那三個都在福寧殿商議。我也不瞞大家說,這十有八九是衝著我來的!」
聞聽這話,在座的官員當中便有數人勃然色變,其中就有劉正夫,而王黼和蔡薿最為鎮定。王黼是早就從蔡攸那裡品出了滋味,而蔡薿則是因為左右搖擺得罪的人多了,不管出了什麼問題都只能緊緊靠在蔡攸身邊。沉默了許久,劉正夫終究資格最老,輕咳一聲開口問道:「那學士可曾知道趙元鎮的奏章中說的是什麼?」
蔡攸最想知道的就是這一點,而他偏偏沒法得知詳情。通進司的官員到現在還沒有出來,政事堂那三個執政同樣還在宮中,照這樣的情形來看,事情絕對不小。而偏偏前來給他通風報信的人乃是宮中的一個內侍,並不知道究竟如何,他便不敢輕舉妄動。
「這我也不清楚,只不過他既然告了刁狀,必定不會輕易放過我。再說他是高伯章的侄女婿,如今高伯章倒了,他自然連帶我一起恨上,真要羅織罪名必定非同小可。」那都是蔡攸埋藏在心中最深的隱秘,並不想別人知道,因此輕描淡寫地形容了一下就調轉了話題,「各位認為,我應該如何應對?」
這樣的模糊其辭,又有誰能夠出什麼好主意?幾個善於溜須拍馬的立刻站起來表了忠心,言說天子對學士深信不疑,不會聽信小人之言,請學士暫且放心云云。而劉正夫同樣是持保留態度,畢竟,他當初彈劾高俅勢頭雖大,但也沒見趙佶真正以這個罪名對高俅怎麼樣。倒是蔡薿在思量許久之後,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建議。
第二十六章 為前途卑躬屈膝
「依我看,此次之事雖然不知道如何,但是,學士卻萬萬不可小覷。上上之策是立刻進宮晉見,以昔日之情份打動身上,順便試探事由。否則失卻先機,到時候要隱瞞就難了。聖上登基以來,對學士的恩遇只有昔日高相公能夠與之相提並論,足可見恩寵之隆,等閒小事肯定無法動搖聖上對學士的信任,但是卻不可不防萬一。」
這個悲觀的說法頓時引起了別人的群起而攻之,而蔡薿畢竟年長,對那些質疑只是淡然一笑並不以為意,而王黼卻看在了心裡。他雖說年輕,心眼卻活絡,當年蔡薿和高俅一起下江南的事他早就聽說過。正因為如此,此人的揣摩興許就有幾分是準確的。
果然,一番商議最終還是沒討論出一個所以然來,而各自的瞌睡就上來了。蔡攸也不好多留眾人,劉正夫等人便先走了,而蔡薿臨走之際還不忘提醒蔡攸萬萬不可掉以輕心。等到只剩下自己一個的時候,王黼便上前問道:「學士究竟準備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