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頁
童貫沒有料到趙佶會問到這個,一時間頗有些措手不及,誰能想到趙佶出來逛逛還在盤算這些大事?然而,他畢竟是讀過書的人,又曾經在戰場上呆過,很快就醒悟到了這個問題的關鍵——往日西夏每每寇邊的時候,在西邊保持強大的常備軍非常必要,但是,一旦西北安定了下來,若是還有大量的軍隊掌握在武將手中,那麼身為人君者不擔心出亂子就不可能了。
原本天下兵將輪換駐防就食是太祖立國時的祖制,但是西軍不一樣,那裡的很多軍士都是祖祖輩輩與西夏拼殺過來的,父子兩代祖孫三代效力於一軍之中的並不在少數,若是一下子將他們全都調離陝西,關中會顯得空虛不說,而且就是對軍心也是不利的。而且,水土不服這種原因也不得不考慮。當然,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換將,然而,這亦算不得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早在幾年前,朝中就已經有言論抨擊將不知兵這種狀況了。
「公子……」
他一句話還沒有說完,一個班直便突然疾步上前來,畢恭畢敬行過禮後便低聲報說:「啟稟公子,政事堂幾位相公聯袂求見,說是有緊急大事,因此內廷派了人來通知!」
既然有事,趙佶自然來不及再問,帶著眾人匆匆離去。而童貫則在原地思忖了開來,究竟是什麼樣的緊急大事,需要如此十萬火急?
第二十五章 聞急訊火燒火燎
夜色下的大內禁中並不靜謐,這裡四處可以見到提著燈籠走動的內侍,時不時還能出現幾個穿紫著緋的大臣。盛世之下無宵禁,連帶宮中下鑰的時間也晚了很多,換作前朝,只怕是趙佶要晚間出宮,到時候就進不了門了。
匆匆入了宮門,趙佶一行還沒到福寧殿,便有內侍匆匆迎候了上來,深深施禮後稟報導:「聖上,政事堂何相公、阮相公、鄭相公都已經在福寧殿等候多時了。小人原本想瞞著三位相公,孰料他們說有大事耽誤不得,小人只得差人去外頭……」
「好了,朕不會怪罪於你!」趙佶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腳下步子又加快了一些,心中著實感到不可思議。如今政事堂僅剩三人,尚書左右僕射盡去,算得上是群龍無首,而百官中對那兩個位子虎視眈眈的人不在少數。要不是他心中還有顧慮,斷然不會讓首相次相之職空缺那麼久,但是,不得已之下也只能暫時將就了。
可是,這麼晚的時候,究竟有什麼事要勞動三位執政一起在那裡等他,而且還一刻不能耽誤地差人去報信?
帶著滿心疑惑進了福寧殿,趙佶就對匆忙上前行禮的三人微微頷首,示意他們不必拘於禮數。落座之後,他也不忙著先發問,而是用目光在三人臉上掃了一圈,而這一看果然看出了些許端倪。
何執中是鎮定中帶著幾分驚惶,阮大猷倒是表情不變,而鄭居中那得意的眸子一看分明。這三位宰輔如此神情各異,究竟是什麼事?
「三位卿家連夜求見,究竟是為了什麼大事?」
聞聽天子發問,底下的三個人彼此對視了一眼,阮大猷和鄭居中同時保持了沉默,而何執中不得不硬著頭皮站了出來。要說今晚的事以他立場最為尷尬,因此在都堂中看到那份奏章開始,他就有了告病的打算,但經不起阮大猷一番曉以利害,他又想保全兒孫身上的富貴,最後只能選擇了和兩人一起來福寧殿面聖。
當著趙佶炯炯的目光,他便呈上了那一封奏疏,待內侍轉交的時候方才沉聲道:「今天傍晚,給事中趙鼎的摺子已經到了,裡頭彈劾宣和殿學士蔡攸七大罪,其中第一條便是勾結遼人出賣朝堂機密。臣和阮鄭二位計議了一陣,雖然不知道其中內容是否屬實,但趙元鎮乃是奉了聖上旨意前去代州查案,因此不敢怠慢,所以憊夜來見,還望聖上恕罪。」
又是勾結遼人?
關於先前代州馬案的經過,趙佶並非一無所知,畢竟,這案子鄭居中親自經手,又是滿京城的風言風語,都已經好一陣子了。但是,儘管審案的時候牽扯出來一個蔡字,畢竟不能光憑這一點定人罪名,所以他心存懷疑,卻沒有輕信。然而,這一次何執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說趙鼎彈劾蔡攸,那麼,事情便就此急轉直下!
他也顧不得聽何執中在說什麼,徑直將奏摺展開詳詳細細地看了起來。而何執中略說了幾句,抬頭見天子官家臉色鐵青地埋頭看奏本,索性不再多說,退後一步眼觀鼻鼻觀心地思考對策。
對於他來說,事情來得太過突然,一個處理不好就可能引起天大的麻煩,畢竟,他和蔡京的關係太近了。父罪必會禍延子孫,而蔡攸若是有罪,蔡京這個當父親的同樣逃不掉,倘若趙鼎真的查到了真憑實據,那麼,蔡攸這回就全都完了。而他何執中唯一的要求就是保住自己,不要陷入到此事當中。可即便是這麼一點小小的要求,也有可能是辦不到的。
「真真是天下最大的奇聞!」
儘管趙鼎墨跡淋漓洋洋灑灑數千言,但是,趙佶還是很快看完了,臉色亦一變再變,最後定格在了驚怒之上。雖說他寄希望於用蔡攸平衡朝中勢力,然後免去蔡京的相位,但從心底來說,對於昔日還算是看得順眼的蔡攸,他並沒有完全過河拆橋的意思——宣和殿學士的職位雖說清貴,但畢竟只要沒有宰相或是其他的頭銜,就不能真正涉手實務,到時候讓蔡攸頂著這個名義幹下去也就成了,而這樣的話,天下士林的聲音也能夠更小些。
原本天下兵將輪換駐防就食是太祖立國時的祖制,但是西軍不一樣,那裡的很多軍士都是祖祖輩輩與西夏拼殺過來的,父子兩代祖孫三代效力於一軍之中的並不在少數,若是一下子將他們全都調離陝西,關中會顯得空虛不說,而且就是對軍心也是不利的。而且,水土不服這種原因也不得不考慮。當然,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換將,然而,這亦算不得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早在幾年前,朝中就已經有言論抨擊將不知兵這種狀況了。
「公子……」
他一句話還沒有說完,一個班直便突然疾步上前來,畢恭畢敬行過禮後便低聲報說:「啟稟公子,政事堂幾位相公聯袂求見,說是有緊急大事,因此內廷派了人來通知!」
既然有事,趙佶自然來不及再問,帶著眾人匆匆離去。而童貫則在原地思忖了開來,究竟是什麼樣的緊急大事,需要如此十萬火急?
第二十五章 聞急訊火燒火燎
夜色下的大內禁中並不靜謐,這裡四處可以見到提著燈籠走動的內侍,時不時還能出現幾個穿紫著緋的大臣。盛世之下無宵禁,連帶宮中下鑰的時間也晚了很多,換作前朝,只怕是趙佶要晚間出宮,到時候就進不了門了。
匆匆入了宮門,趙佶一行還沒到福寧殿,便有內侍匆匆迎候了上來,深深施禮後稟報導:「聖上,政事堂何相公、阮相公、鄭相公都已經在福寧殿等候多時了。小人原本想瞞著三位相公,孰料他們說有大事耽誤不得,小人只得差人去外頭……」
「好了,朕不會怪罪於你!」趙佶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腳下步子又加快了一些,心中著實感到不可思議。如今政事堂僅剩三人,尚書左右僕射盡去,算得上是群龍無首,而百官中對那兩個位子虎視眈眈的人不在少數。要不是他心中還有顧慮,斷然不會讓首相次相之職空缺那麼久,但是,不得已之下也只能暫時將就了。
可是,這麼晚的時候,究竟有什麼事要勞動三位執政一起在那裡等他,而且還一刻不能耽誤地差人去報信?
帶著滿心疑惑進了福寧殿,趙佶就對匆忙上前行禮的三人微微頷首,示意他們不必拘於禮數。落座之後,他也不忙著先發問,而是用目光在三人臉上掃了一圈,而這一看果然看出了些許端倪。
何執中是鎮定中帶著幾分驚惶,阮大猷倒是表情不變,而鄭居中那得意的眸子一看分明。這三位宰輔如此神情各異,究竟是什麼事?
「三位卿家連夜求見,究竟是為了什麼大事?」
聞聽天子發問,底下的三個人彼此對視了一眼,阮大猷和鄭居中同時保持了沉默,而何執中不得不硬著頭皮站了出來。要說今晚的事以他立場最為尷尬,因此在都堂中看到那份奏章開始,他就有了告病的打算,但經不起阮大猷一番曉以利害,他又想保全兒孫身上的富貴,最後只能選擇了和兩人一起來福寧殿面聖。
當著趙佶炯炯的目光,他便呈上了那一封奏疏,待內侍轉交的時候方才沉聲道:「今天傍晚,給事中趙鼎的摺子已經到了,裡頭彈劾宣和殿學士蔡攸七大罪,其中第一條便是勾結遼人出賣朝堂機密。臣和阮鄭二位計議了一陣,雖然不知道其中內容是否屬實,但趙元鎮乃是奉了聖上旨意前去代州查案,因此不敢怠慢,所以憊夜來見,還望聖上恕罪。」
又是勾結遼人?
關於先前代州馬案的經過,趙佶並非一無所知,畢竟,這案子鄭居中親自經手,又是滿京城的風言風語,都已經好一陣子了。但是,儘管審案的時候牽扯出來一個蔡字,畢竟不能光憑這一點定人罪名,所以他心存懷疑,卻沒有輕信。然而,這一次何執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說趙鼎彈劾蔡攸,那麼,事情便就此急轉直下!
他也顧不得聽何執中在說什麼,徑直將奏摺展開詳詳細細地看了起來。而何執中略說了幾句,抬頭見天子官家臉色鐵青地埋頭看奏本,索性不再多說,退後一步眼觀鼻鼻觀心地思考對策。
對於他來說,事情來得太過突然,一個處理不好就可能引起天大的麻煩,畢竟,他和蔡京的關係太近了。父罪必會禍延子孫,而蔡攸若是有罪,蔡京這個當父親的同樣逃不掉,倘若趙鼎真的查到了真憑實據,那麼,蔡攸這回就全都完了。而他何執中唯一的要求就是保住自己,不要陷入到此事當中。可即便是這麼一點小小的要求,也有可能是辦不到的。
「真真是天下最大的奇聞!」
儘管趙鼎墨跡淋漓洋洋灑灑數千言,但是,趙佶還是很快看完了,臉色亦一變再變,最後定格在了驚怒之上。雖說他寄希望於用蔡攸平衡朝中勢力,然後免去蔡京的相位,但從心底來說,對於昔日還算是看得順眼的蔡攸,他並沒有完全過河拆橋的意思——宣和殿學士的職位雖說清貴,但畢竟只要沒有宰相或是其他的頭銜,就不能真正涉手實務,到時候讓蔡攸頂著這個名義幹下去也就成了,而這樣的話,天下士林的聲音也能夠更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