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仇慶源和展容帶著五百游騎,終於風塵僕僕地到達了準噶爾汗帳所在地。儘管客圖策零在此地留下了重兵,但由於手握兵權的幾個貴族除了一人是主戰派之外。其餘都是主和派,因此勢力分配不問可知。事先早已有所準備地仇慶源和展容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蒙古語,帶的軍士中多半也是蒙古出身。所以應對間絲毫不露破綻。再者又有相熟地準噶爾貴族在旁掩護,所以很快便見到了平昭郡主風凡琳。

  在雙方正式會面之後。仇慶源便拿出了安親王的親筆密函以及朝廷一份旨意地拓本,如此一來,幾位準噶爾貴族便放下了心頭的疑惑。出乎仇慶源等人意料的是,對方提出的要求竟是由風凡琳的幼子,也就是尚在襁褓中地勒爾托繼承王位。儘管對方說得天花亂墜。又是天神護佑又是血統純正,但在風凡琳聽來卻是別有一番意味。然而,兩個西北將領和風凡琳商量之後,最終還是答應了這個請求,事到如今,他們沒有任何猶豫的餘地。

  豫豐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準噶爾汗帳發生譁變,忠於客圖策零的大將庫札被其餘幾個留守的準噶爾貴族設計殺死,並秘密屠殺了數百人以防消息泄漏。事後,準噶爾諸親貴以客圖策零違背天神意願。發兵觸怒天朝為由,廢黜其大汗之位,同時推舉客圖策零幼子。剛出生的勒爾托為大汗,並繼承準噶爾親王王爵,以客圖策零長子克吉為輔政左台吉,以準噶爾親貴碩布達等六人掌握實權。

  消息一經傳開。頓時震驚了整個蒙古,交戰雙方也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瞪目結舌,然而,知情後的風無方不過是微微一笑,隨後便在地圖上輕輕畫了一個圈,顯然是包抄之意。在他的傳令下,展破寒率軍疾行一晝夜,攔截了星夜往回趕的準噶爾前鋒,並迅速展開激戰。由於展破寒麾下軍馬有限,因此是役傷亡極為慘重,不過其事先已從親朝廷的各中小部族收攏了數萬軍馬,因此才勉強支撐了三日。

  三日後,準噶爾汗帳地騎兵也陸續抵達,再加上風無方從側翼繞過戰場的援兵,展破寒這才堪堪抵住了對方的攻勢,此時,客圖策零終於率大軍出現。這個始終自信滿滿地一代梟雄,終於被三路大軍牢牢困住,再也不復往日的聲威。

  在先後突圍七次失敗之後,準噶爾聯軍損失了近五萬騎兵,而深為客圖策零信任的特古也在第六次突圍中身受重傷。失去了軍糧補給和大量兵員後,客圖策零隻得派出使節和安親王風無方交涉,卻拒絕了朝廷自縛請降的要求。當夜,客圖策零伏刀自刎,終年四十二歲,他死後不到一個時辰,其心腹特古也傷重身亡,這一對相知相得地主臣,最終在同一日死去。然而,客圖策零派往羅剎國報訊的使節卻突出了重圍,這位忠心侍主的準噶爾將軍為了報仇,不惜以自刎求得羅剎國沙皇大軍出征,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群龍無首的近十萬準噶爾軍最終只得投降,安親王風無方在收去所有人兵器戰馬之後,信守承諾地將他們放回漠西蒙古。接到皇帝旨意的展破寒在風無方分兵援助之後,領五萬軍馬入駐漠北和漠西蒙古交界處,並設立將軍府管轄漠西和漠北蒙古軍務。元氣大傷的準噶爾部懾於中原君威,不得不再次進入蟄伏,其間,平昭郡主風凡琳利用高超的手腕,將一干準噶爾權臣全數剷除,在兒子年幼時掌握部族大權,並遣次子至京城為質。至此,準噶爾部儘管仍勤練兵馬不綴,卻再未打過經略中原的主意。

  豫豐十七年,凱覦中原大統的羅剎國派出數萬人馬自黑龍江和蒙古等地分批南下,並使用了犀利的火器。風無方自動請纓前往黑龍江禦敵,並以福建越家從西夷高價購得的火器大破羅剎軍。而中路的展破寒在聯合漠西和漠北各部後,對入侵的羅剎軍分頭擊破,大揚軍威。戰後,羅剎沙皇不得不遣人簽署戰敗協議,殘兵敗將才得以灰溜溜地回到國內。這一役之後,中原將士善戰之名震懾海內。

  第四十二章 盛世

  豫豐十八年三月,風無痕終於迎來了他的四十大壽。他登基十八年以來,雖不能說是本朝最為英明的君主,但至少在勤政愛民上頗有心得。不僅如此,三年前風無方平定西北,一年前嘉親王風無傷在西南各部族中設立司官管轄民政,風無痕又下旨准許外族各民眾內遷中原。這一頭改善民政,一頭整飭吏治,王朝便隱隱顯現出新氣象,各地官員和百姓更是紛紛為皇帝大壽而忙碌了起來。

  京城的一干權貴卻在為另一件事而操心,就在三日之前,風無痕在朝會上宣布將考慮立儲一事。儘管此前屢屢有大臣上書進言立儲一事,但幾乎都被皇帝留中不發,因此諸臣子聞言不由都是面面相覷。直到下朝之後,他們才好似恍然大悟,連忙三五成群地商議了起來。儘管皇帝已經兒女眾多,但是,夠格談得上是儲君人選的卻是寥寥無幾,畢竟,蘭貴妃和已故詢宜皇貴妃的獨生兒子都已經過繼了旁家。

  因此,出現在群臣面前的儲君人選只有兩個,那就是皇長子德親王風浩揚和皇四子勤親王風浩嘉。風浩揚的母親如貴妃是風無痕最早的妃子,他自己又年長能幹,因此是最早晉封親王的皇子,其才幹品性都是無可挑剔:而皇四子風浩嘉乃是皇后嫡子,自從協理政務以後也是始終謹慎自持,未曾出過差錯,頭上還襲封著皇帝當年的那個爵位。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起來,兩人都是極為出色,只可惜皇位只有一個。在一眾大臣看來,爭鬥幾乎無可避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