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東瑗愣住,難以置信望著盛修頤。見他眼眸平靜,沒有半分開玩笑的意思,她倏然就明白過來。

  這還不算把柄啊?

  在君主人治的社會,殺人罪可大可小。盛昌侯那時應該是剛剛顯達,朝中根基不穩,他不能授人以柄,使自己地位不穩。

  殺了夏姨娘,把夏姨娘的女兒認成自己的胞妹,替她謀個前程,這大約就是盛昌侯當年和五姑奶奶的約定吧?

  怪不到五姑奶奶對盛昌侯和盛夫人那般不恭敬,時常挑刺。

  誰能對自己的殺母仇人有好感?

  盛昌侯也狠,把她嫁入高門,讓她嘴巴閉緊,不敢提夏姨娘的事。

  五姑奶奶倘若想在文靖長公主府混下去,想在京都上流社會的貴婦里有頭有臉,她自己是庶出的身份,就不敢泄露出去。只要夏姨娘的事暴露出來,盛昌侯固然要受到政敵的彈劾,甚至被問罪。

  可五姑奶奶的人生就全部毀了,她會被婆家嫌棄,亦會成為京城的笑話。

  隨著盛昌侯地位越來越牢固,在朝中勢力越來越大,五姑奶奶就更加不敢說。她說了,是把自己推入火坑;而獲得權勢的盛昌侯卻可能不受影響。

  盛昌侯把五姑奶奶放在高處,讓她過上她從前奢望卻不可得的生活。名聲、地位成了讓她緘口的法器。

  五姑奶奶也是作繭自縛。

  如今盛昌侯辭官在家,盛貴妃娘娘亦無望後外,盛家再也不怕那些陳年舊事,所以今日盛昌侯才敢罵五姑奶奶,不怕惹急她吧?

  也是因為這件事,盛家上京不敢帶曾經的下人?

  盛老太爺的夏姨娘是怎麼死的,絕對不會鬧得徽州老家闔府皆知。家裡的下人們並不清楚情況,卻難免有刁鑽的僕人捕風捉影的。要是被盛昌侯的政敵利用,泄露出去,對盛昌侯和盛貴妃娘娘都不利。所以乾脆全部留在徽州,以絕後患。

  一句「鄉下使喚的下人,不好帶入侯府」,就可以光明正大解釋為何不帶下人上京這件事了。

  只是,盛昌侯為何要殺他父親的姨娘?

  是因為夏姨娘和祖母置氣,盛昌侯替母親不平?

  東瑗心裡百轉千回,問盛修頤:「為何殺人?」

  盛修頤已經開口說了前話,自然是想和盤托出,東瑗才問的乾脆。

  「一些流言蜚語。」盛修頤嘆氣,「祖父在世的時候,對生了庶長子的夏姨娘不錯。他臨終前,怕將來兒子們分家不公,又怕大伯會被爹爹欺負,留了些田產給夏姨娘。祖父去世三年後,祖母才知道這件事,找了夏姨娘來問,要回收這些田產,放在公中,將來爹爹他們兄弟平分。夏姨娘撒潑,同祖母爭執,兩人起了衝突。祖母要把夏姨娘關在柴房,夏姨娘不饒,就推了祖母一把。祖母當時就跌在桌角,把頭磕破了……」

  這種過度寵妾的下場。

  東瑗沒有出聲,靜靜聽著盛修頤說往事。

  「……祖母原本身子就不好,時常生病,大夫早就說過她挨不過那年冬天。被夏姨娘推得磕破了頭,也就病倒了。而後反反覆覆的,兩個月後病逝了。」盛修頤說起他的祖母,感情也很平淡,「那時不像現在這麼太平,西北常有戰事,爹爹恰逢打仗,無法分身回來替祖母守孝。祖母病逝一年後,爹爹才從西北回來。因他戰功顯赫,陛下免了他的丁憂,還封侯賜府。爹爹回來後,原本也沒事,可後來他不知從哪裡聽說了祖母臨終前被夏姨娘推了一把。他對夏姨娘和大哥一向不喜,聽說這話,也不問旁人,提了劍就去殺夏姨娘。」

  東瑗不由心口一緊。

  「夏姨娘也年紀大了,哪裡見過這陣勢?見爹爹凶神惡煞提著劍進來,嚇得昏死過來。爹爹不解氣,上次刺了兩劍…….」盛修頤道,「雖說夏姨娘有謀殺主母之嫌,可爹爹不報官不立案,私下殺人,犯了大忌。娘聞訊趕過去,爹爹正要去殺大伯…….」

  東瑗不由抓緊了盛修頤的手。

  早年去世的大伯,原來也是被盛昌侯殺了?

  殺個姨娘可能不算大罪。這個年代,姨娘的地位比家裡的僕婦高不了多少。況且夏姨娘還有謀殺主母的嫌疑呢。

  可殺庶兄,這定是要被彈劾處置的。

  「…….娘和大伯母攔著,娘又哭得厲害,爹爹倒也清醒不少,就沒有動手,只是砍了大伯一條腿。」盛修頤嘆了口氣。

  從戰場上歸來不久的盛昌侯,對殺人這等事,大約是麻木的吧?

  他處理事情的法子,居然這樣簡單粗暴。

  「爹爹殺了夏姨娘,又砍了大伯一條腿,大伯能甘心麼?」東瑗問盛修頤。

  最後這件事瞞了下來,盛昌侯大約也是給了大伯好處的。

  是什麼好處?

  東瑗想起當初她懷誠哥兒的時候,盛夫人說起自己懷孕的往事,只說了貴妃娘娘、盛修頤和盛修沐,卻沒有提最小的嫡女、進宮去做了婕妤的盛修琪。

  東瑗當時有些驚訝,現在猛然明白過來:既然把庶妹變成侯府的小姐,大伯會不會也想自己孩子有個好前程,所以把女兒送到盛昌侯府做嫡出小姐?

  可又說不通啊。

  三爺盛修沐是到了京城才出生的,盛修琪卻比盛修沐小兩歲。

  當年出事的時候,盛修琪尚未出世呢。

  盛昌侯絕對不是那種能接受大伯三番兩次敲詐的人啊。倘若大伯想再次敲詐,下場大約只有個死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