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薛老夫人讓丫鬟們扶住,不讓她跪下。

  韓大太太就讓她的兩個兒子給老夫人磕頭。

  兩個年輕的少爺磕了頭。

  薛老夫人很歡喜,讓他們在沿炕一排的太師椅上坐了。

  韓大太太就笑著跟老夫人說起進京的緣由來:「……瑗姐兒出閣時。老太太不太好,大老爺和二老爺都怕老太太撐不過,家裡的人寸步不敢離,所以只派了僕婦給瑗姐兒送禮。

  後老太太竟大好了,又念叨著此事,說瑗姐兒是三娘留下唯一的血骨,韓家再落魄。也不能這樣輕怠了瑗姐兒,讓我們妯娌親自走一趟盛京。給瑗姐兒送些妝奩來。

  挨著就是秋闈,老太太又說,不如等乃宏、乃華兄弟過了試再說。倘若中舉,進京參加春闈,我就陪著同來,打理著他們的吃食。

  祖宗保佑,他們兄弟皆過了鄉試。我們都來不及宴請親鄰,就急急上京了,趕著給瑗姐兒送妝奩。哪裡想到,今年這樣早雪,在袞州就遇上了,冒雪拖延到今日才到……」

  聽說是給東瑗送嫁妝來的,薛老夫人也想起了死去的韓氏,一陣心酸。

  又聽說韓家兩位少爺皆中舉,又是高興。

  「兩位哥兒都是少年進學,將來前途不可限量。」薛老夫人笑著,讓丫鬟去取狀元及第的彩頭來賞兩位少爺。

  韓乃宏今年二十三,而三少爺韓乃華才十五歲。

  這樣年輕的舉人,薛老夫人稀罕不已,讓韓乃宏和韓乃華兄弟上前,坐到她身邊的炕上。

  「娶親了不曾?」薛老夫人問韓家三少爺韓乃華。

  韓大太太就忙代答:「老太太說學業要緊,還不曾定人家呢。」然後想了想,又道,「老夫人有好人家,替我們乃華說說,就是他極大的福氣了。」

  韓家原本退出朝廷,直到新帝五年才送孩子進學,大約也是想重返京都世家,爭取些官爵。

  韓乃華未定親,一來是為了不讓他分心念書;其二,恐怕也有些瞧不上安慶府小地方出身的女兒,想著聘門盛京的望族千金吧?

  倘若韓乃華春闈過了,就是十五歲的少年進士,又是韓老尚書的嫡親孫子。單單這兩樣,娶門詩禮望族的小姐不成問題。

  薛老夫人想著,就痛快答應了,拉著韓乃華的手道:「過了春闈,我就替咱們的少年進士定門好親事。」

  韓乃華臉微紅,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韓大太太聽出了薛老夫人的弦外之音。

  是替少年韓進士定門好姻親,而不是韓少爺或者落第舉人。

  韓家離京十幾年,早已人走茶涼,除非韓乃華少年進學,否則也難再入高門的。韓大太太心裡明白,還是忍不住酸了酸。

  說著說著,話題就繞到了國喪上。

  韓大太太哎喲一聲:「我們進城的時候,滿城素縞,我正滿心疑惑,又怕問了不吉利。原是皇后娘娘薨了……」

  語氣里焦急起來。

  皇后崩了,那明年春季的春闈還舉行不舉行啊?

  薛老夫人看出韓大太太的擔憂。就道:「新帝首開恩科,自不會中斷為國取才……」

  後面的話,也不好再說了。

  韓大太太是通透人,一點就通,當即明白過來,表情微微鬆弛。

  「那我過了國喪再去盛昌侯府瞧瞧瑗姐兒。」韓大太太把話題繞過來。「她也是要進宮哭喪的吧?」

  世子夫人接口笑道:「再過幾日。大舅母不僅要備好瑗姐兒的妝奩,還要備好小外孫的三朝禮呢。」

  韓大太太眼眸亮了亮:「瑗姐兒有喜了?」

  提起這事,最高興的是薛老夫人:「過門就有喜,已六個多月呢。」

  「都是老祖宗給她的福氣。」韓大太太唏噓。

  世子夫人問他們在哪裡落腳。

  韓大太太道:「從前老太爺在世。治了幾處宅子。只是我們新來,那些看門的下人恐怕樣樣都不齊全。本不敢打攪,又怕老祖宗覺得我們硬氣。就先打擾一日。明日打掃了宅子就搬過去。」

  老夫人道:「這大雪天,就算置辦齊全了也不便宜。咱們府里旁的不說,暖和的空房是有幾間的。丫鬟婆子、用度一應整齊,何必再去費事?我倚老賣老,留大舅太太和兩位表少爺住了。」

  世子夫人也道:「是這話!大舅母安心住在我們這裡,平日陪著老祖宗說笑,老祖宗跟前也熱鬧一時。兩位表少爺就在我們家外院住著。我們家不算書香門庭,卻又有幾個念書的孩子,一處念書做文章。也好過兄弟倆孤燈念書。」

  韓大太太道:「狀元郎府里說不算書香門庭?那旁人家都不敢說念過書的。」

  說的滿屋子都笑。

  世子夫人見韓大太太答應了,就吩咐丫鬟們去準備好客房。讓韓大太太住下。

  韓大太太進京,也帶了丫鬟婆子,薛老夫人還是把身邊的綠浮撥給她用。

  下午家裡的各房都聽說韓家兩位表少爺和韓大太太進京了,紛紛到老夫人的榮德閣來看。

  韓大太太看到五夫人楊氏,雖客氣著見禮,臉上的笑就輕了幾分。

  五夫人見到韓大太太,也不自在。

  五夫人曾經如何對東瑗,韓家也是聽聞過的。只是那時韓尚書已經致仕,韓家無能力替東瑗討回公道。

  對東瑗的繼母,韓家都是恨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