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盛修頤就突然眼睛有些澀。

  如何扳倒蕭太傅,盛家也謀劃已久,盛修頤自然知道出任西北按察使的重要性。

  他沒有想到,一下子就給了他這麼重要的任務。盛昌侯猶可,命運和盛家連在一起的鎮顯侯居然也舉薦他,盛修頤吃驚不少。

  亦感激不已。

  「孩兒不會讓爹爹失望」盛修頤沒有推辭和擔憂,他聲音里充滿了自信,抬眸說話的樣子神采飛揚,仿佛蒙塵的美玉洗盡了塵埃般。

  盛昌侯微微愣了愣,才露出一絲笑意。

  盛夫人又在一旁吃驚,盛昌侯居然笑了。

  剛剛還暴怒,此刻卻笑了。

  盛夫人在心底舒了口氣。

  男人們說政事,她一句也不敢插嘴,坐在一旁靜靜聽著。

  「秦侍郎是薛老侯爺的門生,他心思縝密,剛正不阿,薛老侯爺昨日已經當朝舉薦了他,蕭太傅不同意,還問我的意思。我說不舒服,沒有表態。今日早朝又要議此事,我和薛老侯爺都稱病不往,晾了晾蕭太傅。

  明日上朝再議,薛老侯爺自然還是要力推秦侍郎,蕭太傅肯定還是不會同意。

  皇上一定要再問我的意思,我就把你推出去,這是我和薛老侯爺想的法子。

  一來你原本就沒有因貴妃娘娘而高官厚祿。現在貴妃娘娘又有了身孕,自然到了為你加官進爵的時候,蕭太傅只當我是尋個藉口為你謀個體面;

  二來你向來隱忍,蕭家只當你無德無能,放心去前往西北。天和,這是你的機會。我和薛老侯爺就把此任交付於你了。」盛昌侯語重心長道。

  盛修頤起身,恭恭敬敬給盛昌侯作揖:「孩兒絕不辱命」

  第106節出山(2)

  盛昌侯父子三人說了半天的話,吃了早飯才各自散去。

  巡查西北的計劃只有盛家和薛家知曉,盛昌侯不準備找幕僚商議,才把盛修頤兄弟二人叫到盛夫人的元陽閣,說這件事。

  等盛修頤兄弟走後,盛昌侯心情好了不少。

  盛夫人卻擔心起來。

  她又不敢問,因為盛昌侯最不喜女人問政事。

  盛昌侯卻察覺到了盛夫人神色不安,便知她心中想什麼,道:「你放心,頤哥兒平日裡寡言少語,心中明白著呢。他又是一身武藝,自保不成問題。你勿用擔心他的西北之行。」

  盛夫人嘆了口氣,道:「做父母的,哪有不擔心的理兒?」

  盛昌侯捧起茶盞,不再答話。

  盛夫人又嘆了口氣。

  見盛昌侯神色還好,是難得的好心情,盛夫人就大著膽子道:「……新媳婦才過門,侯爺也太嚴厲了些。阿瑗委屈得跟什麼似的。」

  盛昌侯捧著茶盞的手微微頓了頓。

  他很想說:「倘若你這個做主母的不心慈手軟,不用小家子的規矩管束現在的侯爺府,我又何必事事操心?我若是把侯府全部交給你,如今只怕被京都的望族笑話咱們頂著侯府的名聲,行著鄉紳家的規矩,過著暴發戶一樣的日子。」

  可看著盛夫人眼角的慈悲,終究什麼話也沒有說。

  這個女人善良了一輩子,也和順了一輩子,何必硬讓她改了。她原本就是徽州鄉紳人家出身,雖然這些年在京都學了些侯門夫人的做派,卻依舊保持著她的溫良,改不了。

  若硬要她把性情都改了。改的面目全非,有什麼好?

  現在他能管束得了,就管束幾年。等將來他不行了,尋個能幹的長媳,把內宅撐起來。

  想著,盛昌侯的心思就轉到了薛東瑗身上。

  他大罵薛氏的時候,薛氏沒有哭,沒有發顫。她跪在給盛昌侯磕頭,回答的聲音很沉穩,亦很謙虛,讓盛昌侯很吃驚。

  她老實回答了盛昌侯的問題,說她不知道盛修頤兩日在范姨娘處、一日在薛姨娘處的三晚中,有兩晚是在外書房。

  盛昌侯有意訓斥她一番,就反駁了,厲聲罵她。

  她便再無狡辯,亦沒有啼哭,恭恭敬敬磕頭認錯。至少說明,這個女人心中有尊卑,她明白盛昌侯是家裡的家主,要無條件的服從。

  這一點,盛昌侯很滿意,薛氏像大家族裡出來的女子。

  倘若是二兒媳婦葛氏,只怕還是哭著訴說一番。

  可父權在家裡,同君權在朝堂一般,不容任何質疑。

  君主說你犯了事,成心要罰你,狡辯有什麼用,唯有服從。明白這一點,才能像薛氏那樣,做到恭順。

  能做到這樣,有丈夫氣概,的確令人刮目。

  盛昌侯自覺罵人的時候,氣勢駭人,而薛氏居然沒有慌亂啼哭,而是沉穩應對,有種大風大浪巋然不動的膽量。

  「若她不是皇上看中的女人,倒是個極好的媳婦。放眼京華,沒有一個像薛老夫人那等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人,自然也教不出像薛氏東瑗這等沉穩有膽有謀的孫女。」盛昌侯心裡默默嘆氣。

  現在說薛家和盛家將來是一場硬仗,其實也言之過早。

  也許盛貴妃娘娘再誕下皇子,皇上就會以福祿多子、品德賢淑封她為後,三皇子自然就是嫡子,太子之位必定落在盛貴妃娘娘生的三皇子身上。

  那麼,鎮顯侯薛家還爭什麼?

  鎮顯侯一向小心、求穩,從不投機,才在朝堂歷經四十年不倒。為了二皇子賠上薛家百年基業,只怕鎮顯侯下不了決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