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霍仲孺掙扎著道:「以後呢,家裡的糧倉不要全部儲存那些精細的糧食,糜子這東西至少要占存糧的一半。想想啊,大災之年,被人家都在餓肚子,就你家在吃白面,吃稻米,那該多招人恨啊。吃糜子就沒有那麼顯眼了,這東西雖然沒有白面,稻米好吃,卻也能吃飽肚子。你耶耶以前負責賑災的時候,看到饑民的模樣心都涼了……場面太悽慘,也太可怕,你永遠都想不到那些人為了一口吃的會幹出什麼事情來。別成為讓他們嫉恨的人,別把日子過的太璀璨,你年紀小,沒必要一步登天,一步步的走,每一步都走踏實,不是走得快的人就是勝利者,而是走到最後的人才是勝利者。」

  霍光抹一把臉上的雨水笑道:「有時候,您說的話跟我師傅說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霍仲孺腫脹的發亮的胖臉上出現了一絲笑意,勉強抬起手對霍光道:「這就放心了,這說明你師傅是真心對你,沒有那那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來欺騙你。」

  霍光道:「師傅對金日磾倒是經常說大道理,對我就隨便的多,打罵乃是常事。」

  霍仲孺緩緩閉上眼睛虛弱的道:「這我就放心了……」

  霍光靜靜的站在那裡等父親繼續說話,等了很久,他沒有再說什麼,只是安靜地坐在輪椅上,垂著腦袋,像是睡過去了。

  也就在這一瞬間,霍光輕輕地擺擺手,那些正在忙碌的家丁們也就停頓下來了。

  整理倉庫完全沒有必要,只是霍光想給父親多一點生活氣息,給他一個活著的世界,而不是死寂的世界。

  老僕給霍光額頭勒上白麻布,給他披上麻衣,呆滯的家丁們也迅速行動起來,不一會霍氏就縞素滿天。

  「給冠軍侯府報喪,給永安侯府報喪,給長平侯府報喪,給平陽侯府報喪。按照我事先規定好的流程,給父親一個風光大葬的機會。」

  家丁們順從的應答,然後就跟所有哭喪報訊的人一樣,哭嚎著騎著馬奔向各自的目標。

  雲琅接到喪訊之後微微嘆了口氣,霍仲孺能堅持到現在很是出乎他的預料之外。

  他很清楚,每多活一個時辰,對於霍仲孺來說就多一個時辰的煎熬。

  十天之前,霍仲孺基本上就水米不進了,身體的各項機能基本上陷入了停頓狀態。

  這十天,對於霍仲孺來說,不亞於經歷一場酷刑。

  如果不是他想多補償霍光一點的話,早就死了。

  現在,霍光準備大張旗鼓的為父親辦喪事,雲琅這個做師傅的自然要全力支持。

  雲氏的兩個大管事,平頌跟劉婆,第一時間就帶著家裡百十個僕役去了陽陵邑。

  就這種高規格喪禮而言,霍光家的僕役還上不了台面。

  等雲琅抵達霍氏的時候,霍去病也換上了喪服,跪坐在靈堂里,答謝前來祭奠的親友。

  霍光在前院迎客,臉上帶著戚容,禮儀上卻沒有半點差池,中規中矩的。

  平頌身為謁者在門前唱名,劉婆領著一干僕婦在後宅穿梭,布置答謝的酒宴。

  這樣的場合中,勛貴們沒有人有心情吃東西,送禮之後,就勉強飲上一杯,就匆匆離去,直到三日後再來送霍仲孺一程。

  酒宴其實都是給鄉鄰們準備的,他們來霍仲孺的靈前嚎哭一嗓子,念叨一下霍仲孺平日裡對他們的好,獻上一點微薄的祭品,就領著全家老小,準備在霍氏開伙吃飯了。

  胥吏不是官,霍仲孺自然也不是,雖然他生了兩個有出息的兒子,還是沒有獲得皇帝封賞哀榮的機會。

  因此,霍仲孺只能停靈三天,第四天就要入土為安。

  以前的時候,大漢朝很流行守孝三年這個規矩,自從皇帝為母親守陵二十一天的先例出現之後,再守孝三年,就不再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了。

  秋雨依舊在下,沒有停止的意思,只是變小了一些,天氣也逐漸轉涼,再無暑氣逼人。

  雲琅在霍氏陪伴了霍氏兄弟三天之後,就回到了家中。

  一場極為熱鬧的葬禮也落下了帷幕。

  總體上來說,霍仲孺是大漢國喪禮辦得最隆重的一個胥吏,前來祭拜的侯爵就有五個。

  四個侯爵在曹氏停留了三天。

  守孝的人只有霍光,霍去病並沒有去守孝,他與霍仲孺之間有父子之實,卻沒有父子之名。

  守靈已經是破壞規矩了,如果再守孝,對他的母親極為不利。

  從元朔四年起,規矩就大於事實,趙禹制定了《大朝禮》,對官員有約束力,同樣的,對百姓胥吏也有很強的約束力。

  這就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雲琅認為這也是他來到大漢國之後,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個改變。

  要知道,如果他沒有來,流傳千古的二十四孝其中有八件就發生在大漢時期。

  雨不斷的下,秋糧遭災已經成了定局。

  因此,有無數的農人,帶著自家的奴隸,冒雨收割糜子,穀子,高粱。

  原野上人群熙熙攘攘的,給淒冷的秋雨,帶來了一絲熱度。

  秋收時節,皇帝停止了朝會,朝廷似乎也停止了運轉,所有人都投入到收割秋糧的工作中了。

  雲琅在木工房裡待了兩天……

  第三天的時候,他將一串黃花梨木珠子遞給宋喬道:「給你一個東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