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為兒子兒媳的駱懷遠及嚴嫣,自然要回京奔喪的,包括兩個小的。

  聖旨是嗣皇帝駱璟下的,他此時已是大熙名正言順的皇帝,只差進行一個登基儀式。按理嗣皇帝可以在國孝中舉行登基儀式的,太子駱璟以孝為先,決定辦完了先皇的喪禮,再舉行登基儀式不遲。

  匆匆趕回京城,還未停下歇口氣,雲王一家子便進宮了。

  宮裡鋪天蓋地的白,到處都是哀慟的哭聲。

  整個喪禮整整持續了七七四十九日,喪禮辦完,全朝上下乃至整個皇宮所有人都瘦了一圈。個個形容狼藉,自是不提。

  然後便是嗣皇帝的登基儀式了,因身處喪期,嗣皇帝命一切從簡。

  登基儀式罷,便是擬定大行皇帝的諡號,經過與禮部不停的商討,最終大行皇帝被新君景帝追為‘高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欽文昭武孝純皇帝’。

  同時,關於追封先貴妃與冊封蕭皇后的事情也提上了章程。

  先貴妃追隨孝純皇帝而去,人人感召她生死相隨的貞烈。可追封皇后的封號、以皇后的身份下葬,與先帝同葬就有些有違倫常了。更何況一旁還有個處境尷尬的前蕭皇后,更是讓勛貴大臣們頗為覺得棘手。

  因著此事,朝中上下又展開了一場曠古絕今的撕逼大戰。

  這其間自然不乏蕭家在其中動的手腳。要知道那可是皇太后啊,少了一個皇太后對蕭家意味著什麼,哪怕是十歲小童都能明白其中的干係。

  無奈這是先皇留下的遺詔,包括不封蕭皇后為母后皇太后也是先帝遺詔中決定的。再加上京中明眼的大臣不少,自然不會攙和到其中來,蕭家能鼓動的也就是那些抱著倫理綱常不丟的老迂腐。

  不過這些老迂腐還不少,這些日子著實在朝堂上吵得沸沸揚揚。

  有別於朝堂之上的紛擾,嚴嫣這裡可是充滿了喜悅之意。

  無他,皆因沈奕瑤有孕了。

  沈奕瑤之前便有孕了,因著年紀過大,怕胎兒不穩,沒過三個月並未往外面傳出。尤其沈奕瑤又是老蚌懷珠,更是讓她羞於告知他人,尤其是告知女兒。要知道自己外孫都懂事了,外祖母居然有孕了,著實讓她有種羞憤欲死的感覺。

  幸好,她自己內心也是喜悅的,再加上齊然自從知曉她有孕,偌大一個漢子成日裡緊張兮兮的,也讓她有種別樣的甜蜜。其實在沈奕瑤心裡,她也是想為齊然留下一絲血脈的,這個男人為了她一直未娶,身邊連個侍候的通房都沒有。成親後,兩人也為此事討論過,她言不由衷提過此事,齊然斷然回絕,更讓沈奕瑤甜蜜之餘生了想為他誕下子嗣的心思。

  看似沈奕瑤懷孕只是個意外,實則暗地裡她沒少調養身子,也沒少偷偷拜過送子娘娘。

  這件事整個沈家連同回京的嚴嫣兩口子俱是知曉了,大家高興之餘,不免有些擔心沈奕瑤的身子,要知道如今她年紀可是不小了,年紀大的婦人與年輕婦人生產自是不同,出意外的機率要大了許多。

  嚴嫣送來了不少補身子的藥材之類的東西,沈家人到處打聽哪裡有精通婦人生產的醫婆,齊然也在外面命人打聽諸如此類事,一大家子為了這件喜事忙前忙後著。

  這期間,朝中的爭吵也有了結論。

  新皇景帝一直是個很沉得住氣的人,坐視大臣們為了自家事在朝堂上爭吵了大半個月,期間他一直未發表任何意見。

  朝中如今大抵分了三派,一派是抱著倫理綱常說事的老迂腐老頑固們,似乎不封蕭皇后為母后皇太后,天下便再也沒有綱常,世道就會一片大亂。還有一派似乎在與景帝辯駁,他們的主要言論是為三綱五常,大抵意思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先帝即是君,又是父,還是夫。既然如此,為何不聽先帝的呢?新君是想盡孝道,但他不能有違君命與父命,你們又何必拿著倫常來指責皇上。

  甚至上綱上線扯到蕭皇后,說她若是不聽先帝遺詔,硬是要當了這個母后皇太后,便是有違夫命。

  總而言之天天扯皮,不得不說這群大臣們個個戰鬥力十足。

  還有一派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派了,一直不發聲不發言,看著這兩派鬧騰。

  再大的事,下面人吵翻了天,上面人不發表意見,久了也會沒意思的。

  見此,景帝終於說話了,大抵的意思就是既然你們吵不出個所以然,那麼就照著先帝遺命辦吧。

  一錘定音!

  由此眾人才明白,新皇哪裡是沒主見啊,明明是有主見。

  等你們吵得不吵了,他再說話,又拿著先皇壓人,誰還敢說個不字?敢再有提出異議者,一句話便堵回來了,你們爭了這麼久,都沒有個所以然,就不要說我剛即位便專斷獨行了,更不要說我不講孝道,連你們都爭論不下,作為事情的中心點,我的為難也是可想而知。

  見了新皇的態度,再聯想到蕭家那邊的情況——

  蕭家勢大,出了個前皇后,再來個皇太后,新皇的即將冊封的皇后也是蕭家的,估計任何一個皇帝都不願自己後宮有兩個位高權重的蕭家女人吧。

  其實不光皇帝不願意,很多大臣也不願意。

  稍微有點政治嗅覺的大臣,都不敢再發聲。是時被人扣上一頂居心叵測動搖國之社稷的大帽子,誰也擔不起這個。再加上景帝態度堅決,連蕭家人都不敢在此時冒大不韙了。

  事情一定,便好辦了。

  冊封前皇后的聖旨立馬傳下來。

  蕭皇后被封為太妃,因身份特殊特加了一個‘皇’字。可再怎麼加,皇太妃與太妃又有何區別,區別就是皇太妃聽著比太妃好聽一些。

  與母后皇太后更是不能比了,皇太后是皇帝的母后,是需敬著的,是可以住慈寧宮享受整個後宮乃至皇帝皇后參拜的,是舉凡國有大典,位置在皇帝其上的……

  蕭皇太妃與蕭家的各種怨念自是不必提,蕭皇太妃一夕之間便老了不少。

  前皇后冊封詔書一下,之後便是陪孝純帝而去的許貴妃之事了。

  先皇的遺詔是貴妃追封為后,並以皇后的身份同葬。可自己卻沒有下這封后的遺詔,而是讓新皇來做,也不知道是何意。

  是不忍傷蕭皇太妃的心嗎?可看蕭皇太妃如今這處境,也沒覺得先帝仁慈到哪兒去,總而言之就是讓人琢磨不透。

  景帝也沒多慮,追封先貴妃許氏為賢順皇后,與先皇同葬帝陵。當然帝陵中還是有給蕭皇太妃留一個位置的,只是本來的帝後同葬,變為了一帝兩後同葬。

  錯了,是一帝三後,景帝當然沒有忘記追封自己親娘為聖母皇太后,移陵入帝陵。

  ……

  許家出了一位賢順皇后,雖然這是用女兒乃至外孫生命來換的。但是許貴妃的決絕也有了效果,景帝似乎忘了之前承恩侯府曾參與叛亂之事,將其全府上下都解禁了,甚至還給其了一定的尊榮。

  別說景帝本就心性厚道,他即使不是厚道之人,也不會在前面追封了許貴妃為賢順皇后,後面便抄了許家的底。真是如此做,不光會顯得他有些小心眼,在明面上也過不去。

  齊王也被解了禁,他依舊是齊王,繼續在自己封地生活。

  許家的勢力終於在晉王與許向榮的慘遭橫禍及許貴妃慷概就死後,轟然倒塌。不過這樣也挺好,人少了資本便會少了野心,沒有野心才能安安分分。

  現如今絕了後的承恩侯,將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生兒子上面。沒了許貴妃,沒了多智近妖的許向榮,許家還得繼續延續。

  ……

  京中諸事終於慢慢落下帷幕,雖景帝作為一個異軍突起的新皇,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麻煩與困難,但這些已經與雲王一家沒什麼關係了。

  景帝下了聖諭,先帝嬪妃中有子嗣的,不論男女,俱可被其子女接出宮頤養天年。

  這道聖諭一看就是給雲王下的,馬才人終於可以離開困守幾十載的皇宮,與兒子兒媳孫子孫女一同前往雲州共同生活了。?

  ☆、第173章

  ?馬太妃沒想到自己還有出宮的一日。

  她八歲進宮,至今已經四十餘載。在宮裡經歷了作為一個婦人的一生,從懵懂之年,到豆蔻年華,到已近遲暮。

  許多人都說她是一個有福氣的人。

  確實如此。

  做宮人的日子其實並沒有表面那麼光鮮,一個不小心挨打是小,丟了腦袋也不是什麼稀奇事。馬宮人當年能被先帝臨幸,生下了四皇子,對宮中與她身份相同的宮人來說,確實是一步登天。

  至少從奴才變成了主子。

  但回首最初的最初,馬宮人其實並不想要這樣的福氣的。只是命運如此,她抗拒不了,便只能沉默的接受著。

  生下了四皇子,她步步為營,日日惶恐,所做一切只為了讓娘倆能順利的活下去。這種念頭支撐著她熬過最初,之後兒子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隨著四皇子出宮,成長,娶妻,生子,馬太妃一直遙遠的看著,默默的注視著。雖母子二人見面不易,但只要知曉彼此都好,便足夠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