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頁
可這個人不是別人,她是許貴妃。
許貴妃一邊哭一邊訴說著,她說了許多許多。說了曾經與熙帝一起的美好時光,說了當年生晉王之時的養兒之樂,說懷齊王時種種的歡樂,說兩個兒子一起長大一起玩耍的童真,說了小小的晉王當年是如何說日後要好好孝敬父皇的……
這一切的一切,俱是旁人所不知曉的,也都是熙帝當年曾經經歷過的。
因為許貴妃的述說,熙帝不由自主便陷入回憶之中,表情滿是緬懷與複雜。
之後許貴妃話音一轉,開始哭訴晉王是多麼的無辜,如若不是太子行事下作,趁著陛下大病之時,逼迫自己的兄弟,晉王是不會幹出這種大逆不道之事的……
又說另一個兒子齊王,從小莽撞愛闖禍,可陛下一直對他寵愛有加。齊王一向以晉王馬首是瞻,此次之事小兒子也是受了大兒子的牽連,而且也受了懲罰,好好的一個人廢了一隻手……
鋪墊了如此多,最後許貴妃才切入正題。
“如今朝中上下俱是在討論陛下的即位人,臣妾在後宮也有耳聞,更知曉如今朝中最大的聲音,是屬意太子殿下的庶長子為未來的繼位者。臣妾本不該妄言議論此事,可臣妾還是一個母親,因為晉王逼宮之事,皇后娘娘如今是恨死臣妾與臣妾的兩個兒子了。晉王已逝,暫且不論,臣妾如今只剩下齊兒一個孩子了,望陛下垂憐。”
許貴妃的意思很明顯,若是太子的庶子成為未來大統繼承人,齊王只會落一個死無葬身之地的境地。許貴妃並未將話說得太透,但熙帝會自己想。
“晉王叛逆,按理臣妾理應同罪,卻因陛下憐惜繼續坐著這貴妃之位。罪妾日日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恨不得以死贖罪。可陛下如今病重,罪妾又哪敢觸這樣的晦氣,所以罪妾決定若是、若是陛下有朝一日升天,罪妾願隨侍身側,矢志不渝。只求陛下能憐憫齊王……”
話音未散,許貴妃又痛哭了起來。
熙帝卻是宛如雷擊,很是震撼。
他心中滿是複雜的感動,蕭皇后在這次事件發生後振作得有多快,他心裡有數,剛死了兒子,就開始到處蹦躂想讓孫子繼位了。與之相比,許貴妃卻是日日以淚洗面,傷心欲絕,如今還說要隨自己而去……
與蕭皇后夫妻幾十載,熙帝還是比較了解她的。就算他駕崩而去,她也會活得好好的,做她的皇太后,乃至太皇太后。而許貴妃這個女人,真真正正只有他一人,本來還有兩個兒子,現如今也只剩了一個殘子了。
這場大亂究竟誰對誰錯,熙帝已經沒有精神分辨了,他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精神不濟,稍微思考一下便會頭疼欲裂。
他拍了拍許貴妃的手,沒有說話,只是讓她下去了。
許貴妃叩了一個頭,便垂著頭退下了。
轉身而去之時,滿是淚水的眼卻亮得驚人。
蕭皇后,現在你還有什麼可以和我斗,我敢連命都不要了,你敢嗎??
☆、第172章
?整個京城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未來的繼位者是誰身上。
靖國公府蕭家最近的動靜頗大。
死了太子,自是讓他們傷心欲絕,可皇位能讓太子的子嗣繼承他們也是樂見其成的。蕭家能出一位太皇太后,靖國公府還是天子的外家,他們靖國公府還是最大的贏家。
蕭家暗裡鼓動朝中大臣頻頻上書,當然,有贊成的,同樣也會有反對的,其中以徐丞相為首的有一群官員並不贊同此事。
因為太子那幾名庶子年紀俱不大,天子年幼,必定外戚專權,又有一名蕭家的太皇太后在背後,到時候指不定這江山換了姓也不好說。
這幾日朝堂之上,都是圍著這件事在進行爭論。
熙帝病重,由兩名丞相主持朝會。可兩位丞相自己都爭了起來,朝堂混亂也是在所難免。
就在此時,一名小小的都察院御史說話了。
此御史姓關,名錚,在都察院中屬默默無聞之輩。可他這次上奏的事情,卻是震動了整個朝野。
關錚上奏大體就是說了兩件事,一是五皇子景王啞疾早已治癒,只是素來寡言,知道的人極少。二是景州在其治理之下,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苦寒之地景州,百姓安居樂業,人人稱讚景王是個好藩王。
當然也有人會問,你怎麼會了解如此詳盡的。之後查了關錚履歷才知道,這關錚曾在景州任過長史司左長史一職,剛卸任沒兩年。
本來只有一個選擇,現在變成了多種選擇。反對幼主即位的朝中官員紛紛把目光投注到以往從來不會投注的地方,景州。
加以了解之後,景王的呼聲頓時大了起來。
蕭皇后與靖國公一系,又開始慌了。不過這次的風波並沒有持續太久,沒幾日熙帝那邊就下詔了,召景王回京。
意欲為何,不言而喻。
*
其實沒人知曉在下詔召景王回京之前,熙帝是經過許多猶豫的。
鎮國公甚至也被召進了宮。
“茂山叔,你覺得老五如何?”
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鎮國公沉吟片刻道:“聽朝堂之上近幾日的爭論,這五殿下似乎是個不錯的人選。就是為人太沉悶了,一直默默無聞,至今才為人所知。”
你這不說的是廢話嗎?若是早為人所知,估計這五皇子墳頭上的糙都要沒膝了。
熙帝想問的其實並不是這個,無奈鎮國公甚為機警,一直不接腔。熙帝無奈,只得又道:“老四那孩子也不錯,就是形象有些失了體面。”
鎮國公點點頭,道:“是有些,並且有些胸無大志,成日裡只知曉圍著婦人打轉。”
熙帝被噎得有些難受,“茂山叔難道不希望那老四接了朕的位置?”
“老臣自然是站在國之社稷上面著想,四皇子不夠沉穩,優點非常明顯,缺點也非常明顯,望陛下三思。”鎮國公頓了頓,又道:“陛下不是早就有了決斷?又何必在此時動搖。”
這個早就有了決斷,並不是指此事發生之前,而是許多年前熙帝便否決了雲王駱懷遠。不光在於駱懷遠性格不適合作為一個一國之君,這其間的原因非常複雜,這麼說吧,其實沈家也占了一些原因。
這些鎮國公明白,熙帝也明白,雖兩人並沒有直言討論過,但心照不宣。
只是此一時非彼一時,如今適合繼承大統的只剩下了四皇子與五皇子。駱氏的江山只能姓駱,決不能姓蕭。哪怕朝堂對立太子之子的呼聲再大,熙帝也是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而與並不了解的五皇子來比,自然是曾經讓熙帝留過心的老四要占了上風。只可惜先不提其心性,娶了嚴嫣的駱懷遠註定會讓熙帝非常糾結。
說白了,還是因為沈家。
熙帝一直避免外戚專權,怕蕭家的權勢過大,難道不怕沈家嗎?當然從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但實際上在帝王心術中,本質還是一樣。
鎮國公其實非常明白熙帝此時的心情,說破了不過是心中不安穩罷了。一件對於自己最為重要的事情,突然脫離了掌控之外,是人都會不安。
而景王便是讓熙帝不安的根源。
國之社稷為重,熙帝也是要考慮大熙的未來的,可是對景王他了解的極少。
良久良久,熙帝嘆了一口氣,疲累的揮了揮手,讓鎮國公退下了。
熙元三十五年十月,帝詔皇五子駱璟回京,開啟了大熙國下一篇章。
*
其實同樣的問題,也曾發生過在景王與駱懷遠之間。
兩人合夥坑了京中眾人一把,太子晉王被坑死了,京中許多豪門勛貴之家也被坑了個滿臉是血,留下了什麼爛攤子兩人心中都有數。
熙帝不會讓幼君即位登基,那麼繼承人只能從剩下的成年皇子中選。齊王參與謀逆,又廢了一手,自然是沒有資格,那麼也就只剩下了雲王和景王了。
駱懷遠對自身的定位非常清楚,齊王的那隻手便是他命人趁亂弄廢的,事後他與景王說是掃除後患。
景王不是沒懷疑過雲王是不是動了什麼心思,但他對此事並沒有什麼異議,兩人合作已久對彼此心性都是了解的,就算是雲王日後即位,想必也不會為難他。底限這個詞語的界限很模糊,但兩人都知曉對方的底限是什麼。
誰知曉,雲王事後的表現卻是在幫他掃清後路。
駱懷遠的說法極為光棍,率先就與景王打招呼說,日後他的日子就鬆快了,早就計劃著要帶自己媳婦兒和孩子四處去走走,以後你可別挑我不老實呆在封地。
這句的意思非常明顯,只表達了一個意思——
以後那些爛攤子就交給你了。
為此,駱懷遠還給景王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課’。
從京中此時的局勢,到熙帝的身體,到駱姓的責任,到黎民百姓的民生問題,最後還扯到國之大義。
許貴妃一邊哭一邊訴說著,她說了許多許多。說了曾經與熙帝一起的美好時光,說了當年生晉王之時的養兒之樂,說懷齊王時種種的歡樂,說兩個兒子一起長大一起玩耍的童真,說了小小的晉王當年是如何說日後要好好孝敬父皇的……
這一切的一切,俱是旁人所不知曉的,也都是熙帝當年曾經經歷過的。
因為許貴妃的述說,熙帝不由自主便陷入回憶之中,表情滿是緬懷與複雜。
之後許貴妃話音一轉,開始哭訴晉王是多麼的無辜,如若不是太子行事下作,趁著陛下大病之時,逼迫自己的兄弟,晉王是不會幹出這種大逆不道之事的……
又說另一個兒子齊王,從小莽撞愛闖禍,可陛下一直對他寵愛有加。齊王一向以晉王馬首是瞻,此次之事小兒子也是受了大兒子的牽連,而且也受了懲罰,好好的一個人廢了一隻手……
鋪墊了如此多,最後許貴妃才切入正題。
“如今朝中上下俱是在討論陛下的即位人,臣妾在後宮也有耳聞,更知曉如今朝中最大的聲音,是屬意太子殿下的庶長子為未來的繼位者。臣妾本不該妄言議論此事,可臣妾還是一個母親,因為晉王逼宮之事,皇后娘娘如今是恨死臣妾與臣妾的兩個兒子了。晉王已逝,暫且不論,臣妾如今只剩下齊兒一個孩子了,望陛下垂憐。”
許貴妃的意思很明顯,若是太子的庶子成為未來大統繼承人,齊王只會落一個死無葬身之地的境地。許貴妃並未將話說得太透,但熙帝會自己想。
“晉王叛逆,按理臣妾理應同罪,卻因陛下憐惜繼續坐著這貴妃之位。罪妾日日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恨不得以死贖罪。可陛下如今病重,罪妾又哪敢觸這樣的晦氣,所以罪妾決定若是、若是陛下有朝一日升天,罪妾願隨侍身側,矢志不渝。只求陛下能憐憫齊王……”
話音未散,許貴妃又痛哭了起來。
熙帝卻是宛如雷擊,很是震撼。
他心中滿是複雜的感動,蕭皇后在這次事件發生後振作得有多快,他心裡有數,剛死了兒子,就開始到處蹦躂想讓孫子繼位了。與之相比,許貴妃卻是日日以淚洗面,傷心欲絕,如今還說要隨自己而去……
與蕭皇后夫妻幾十載,熙帝還是比較了解她的。就算他駕崩而去,她也會活得好好的,做她的皇太后,乃至太皇太后。而許貴妃這個女人,真真正正只有他一人,本來還有兩個兒子,現如今也只剩了一個殘子了。
這場大亂究竟誰對誰錯,熙帝已經沒有精神分辨了,他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精神不濟,稍微思考一下便會頭疼欲裂。
他拍了拍許貴妃的手,沒有說話,只是讓她下去了。
許貴妃叩了一個頭,便垂著頭退下了。
轉身而去之時,滿是淚水的眼卻亮得驚人。
蕭皇后,現在你還有什麼可以和我斗,我敢連命都不要了,你敢嗎??
☆、第172章
?整個京城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未來的繼位者是誰身上。
靖國公府蕭家最近的動靜頗大。
死了太子,自是讓他們傷心欲絕,可皇位能讓太子的子嗣繼承他們也是樂見其成的。蕭家能出一位太皇太后,靖國公府還是天子的外家,他們靖國公府還是最大的贏家。
蕭家暗裡鼓動朝中大臣頻頻上書,當然,有贊成的,同樣也會有反對的,其中以徐丞相為首的有一群官員並不贊同此事。
因為太子那幾名庶子年紀俱不大,天子年幼,必定外戚專權,又有一名蕭家的太皇太后在背後,到時候指不定這江山換了姓也不好說。
這幾日朝堂之上,都是圍著這件事在進行爭論。
熙帝病重,由兩名丞相主持朝會。可兩位丞相自己都爭了起來,朝堂混亂也是在所難免。
就在此時,一名小小的都察院御史說話了。
此御史姓關,名錚,在都察院中屬默默無聞之輩。可他這次上奏的事情,卻是震動了整個朝野。
關錚上奏大體就是說了兩件事,一是五皇子景王啞疾早已治癒,只是素來寡言,知道的人極少。二是景州在其治理之下,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苦寒之地景州,百姓安居樂業,人人稱讚景王是個好藩王。
當然也有人會問,你怎麼會了解如此詳盡的。之後查了關錚履歷才知道,這關錚曾在景州任過長史司左長史一職,剛卸任沒兩年。
本來只有一個選擇,現在變成了多種選擇。反對幼主即位的朝中官員紛紛把目光投注到以往從來不會投注的地方,景州。
加以了解之後,景王的呼聲頓時大了起來。
蕭皇后與靖國公一系,又開始慌了。不過這次的風波並沒有持續太久,沒幾日熙帝那邊就下詔了,召景王回京。
意欲為何,不言而喻。
*
其實沒人知曉在下詔召景王回京之前,熙帝是經過許多猶豫的。
鎮國公甚至也被召進了宮。
“茂山叔,你覺得老五如何?”
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鎮國公沉吟片刻道:“聽朝堂之上近幾日的爭論,這五殿下似乎是個不錯的人選。就是為人太沉悶了,一直默默無聞,至今才為人所知。”
你這不說的是廢話嗎?若是早為人所知,估計這五皇子墳頭上的糙都要沒膝了。
熙帝想問的其實並不是這個,無奈鎮國公甚為機警,一直不接腔。熙帝無奈,只得又道:“老四那孩子也不錯,就是形象有些失了體面。”
鎮國公點點頭,道:“是有些,並且有些胸無大志,成日裡只知曉圍著婦人打轉。”
熙帝被噎得有些難受,“茂山叔難道不希望那老四接了朕的位置?”
“老臣自然是站在國之社稷上面著想,四皇子不夠沉穩,優點非常明顯,缺點也非常明顯,望陛下三思。”鎮國公頓了頓,又道:“陛下不是早就有了決斷?又何必在此時動搖。”
這個早就有了決斷,並不是指此事發生之前,而是許多年前熙帝便否決了雲王駱懷遠。不光在於駱懷遠性格不適合作為一個一國之君,這其間的原因非常複雜,這麼說吧,其實沈家也占了一些原因。
這些鎮國公明白,熙帝也明白,雖兩人並沒有直言討論過,但心照不宣。
只是此一時非彼一時,如今適合繼承大統的只剩下了四皇子與五皇子。駱氏的江山只能姓駱,決不能姓蕭。哪怕朝堂對立太子之子的呼聲再大,熙帝也是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而與並不了解的五皇子來比,自然是曾經讓熙帝留過心的老四要占了上風。只可惜先不提其心性,娶了嚴嫣的駱懷遠註定會讓熙帝非常糾結。
說白了,還是因為沈家。
熙帝一直避免外戚專權,怕蕭家的權勢過大,難道不怕沈家嗎?當然從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但實際上在帝王心術中,本質還是一樣。
鎮國公其實非常明白熙帝此時的心情,說破了不過是心中不安穩罷了。一件對於自己最為重要的事情,突然脫離了掌控之外,是人都會不安。
而景王便是讓熙帝不安的根源。
國之社稷為重,熙帝也是要考慮大熙的未來的,可是對景王他了解的極少。
良久良久,熙帝嘆了一口氣,疲累的揮了揮手,讓鎮國公退下了。
熙元三十五年十月,帝詔皇五子駱璟回京,開啟了大熙國下一篇章。
*
其實同樣的問題,也曾發生過在景王與駱懷遠之間。
兩人合夥坑了京中眾人一把,太子晉王被坑死了,京中許多豪門勛貴之家也被坑了個滿臉是血,留下了什麼爛攤子兩人心中都有數。
熙帝不會讓幼君即位登基,那麼繼承人只能從剩下的成年皇子中選。齊王參與謀逆,又廢了一手,自然是沒有資格,那麼也就只剩下了雲王和景王了。
駱懷遠對自身的定位非常清楚,齊王的那隻手便是他命人趁亂弄廢的,事後他與景王說是掃除後患。
景王不是沒懷疑過雲王是不是動了什麼心思,但他對此事並沒有什麼異議,兩人合作已久對彼此心性都是了解的,就算是雲王日後即位,想必也不會為難他。底限這個詞語的界限很模糊,但兩人都知曉對方的底限是什麼。
誰知曉,雲王事後的表現卻是在幫他掃清後路。
駱懷遠的說法極為光棍,率先就與景王打招呼說,日後他的日子就鬆快了,早就計劃著要帶自己媳婦兒和孩子四處去走走,以後你可別挑我不老實呆在封地。
這句的意思非常明顯,只表達了一個意思——
以後那些爛攤子就交給你了。
為此,駱懷遠還給景王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課’。
從京中此時的局勢,到熙帝的身體,到駱姓的責任,到黎民百姓的民生問題,最後還扯到國之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