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子點頭:“更早之前……孤和瑾堂去甘州的時候,早就習慣了。那時候孤是以戶部小吏的身份去的。”

  黎瑚和黎駿相顧一嘆。總覺得錯過任何一次和凌蔚的共事,都會少許多學習的機會。

  看看太子和黎淳,一來就受到了士兵們的愛戴,他們兩個還被捧著敬著遠著。好像太子和黎淳只是普通戰友,就他們兩是皇子似的。

  好歹太子比他們年幼,太子地位比他們高,結果他們對太子親近的很,甚至敢開玩笑,對他們就敬而遠之。

  黎瑚和黎駿學著太子和黎淳,花了好多功夫,終於融入了普通士兵中,不再被捧著敬著的時候,鬆了口氣。

  這時候黎膺陰測測的冒了出來,告訴四人,第一次測試過關了。

  如果在規定時間內沒有獲得士兵們的認可,就會失去這次演習的機會。說完,黎膺還重點看了黎瑚和黎駿兩眼,嚇得兩人一個激靈。

  秘密測試什麼的最討厭了!

  “這肯定是瑾堂弄的。”太子肯定道,“瑾堂才會想這麼周到。”

  黎膺點頭:“是我和瑾堂一起決定的。如果不能被將士們接納,又何嘗說帶領?在戰場上,將士們是用命來服從將軍的命令。只是權力和地位,是不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的送命的。雖然這次只是演習,不會鬧出人命,但是希望你們能記住這一點。畢竟以後,你們都是可能會帶兵的。如果你們只是想在後面坐鎮,在安全的時候提著刀收割幾個人頭,撈一筆功勞就可以的話,自無所謂。如果你們想真的起一點作用,建立一點真正的功勞的話,這次就認真一些吧。”

  黎膺在凌蔚和皇帝之外的人面前話多一次:“太子和越王與普通民眾和士兵一同守護過大壩,趙王、楚王、越王也一起跟著眾多將士們遠航,雖然有其他將領負責帶兵,但你們是跟著一起有過戰鬥。既然你們都經歷過,應該能明白。雖然皇兄並不願意你們陷入危險中,但軍隊必須掌握在我們黎家手中,我們黎家的子弟必須要會帶兵。以後我們還會遇到其他出兵的事,每次戰鬥肯定都會有黎家的人上場。”

  黎膺看著若有所思的幾人:“現在是我,以後就是你們。”

  第一百零四章 武學

  黎膺在操練他的侄兒的時候,凌蔚也忙得暈頭轉向。

  雖然皇帝陛下說了,凌蔚只要把一次大型軍事演習弄好就成,但一個新部門的建立,哪裡只是弄個軍事演習刷刷聲望這麼簡單的事?

  兵部的官員配置和硬體設施倒是早就商議好了,凌蔚算是拎包上任,不用費腦子。只是一開始工作之後,問題就來了。

  晏朝的兵部的只能包括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不涉兵權。之前的軍事檔案的管理也移交給兵部。

  將領在外打仗,也是要寫戰況匯報的。打完仗,也要寫戰況總結的。這些檔案都是要保管起來的。

  因為之前沒有一個統一的部門管理軍隊的事,因此那些檔案都是堆在倉庫里沒人管。現在兵部接手,有專門的人管理,光是檔案的清理就花了好長時間。

  這些檔案誰知道以後會不會用上,如果遺失的話,可是要追責的。所以一定要做好交接。

  寧賢負責調配其他事務——他雖然文武雙全,但好歹是個武官,看見那麼多字還是很頭疼的。凌蔚就專職檔案交接和整理一事。

  他光是檔案都翻的頭疼,也還好晏朝才兩任皇帝,雖然大大小小戰爭不斷,但資料並不算多,有些制式化的檔案只要有就成,不需要細看有沒有遺漏。

  雖然每天翻檔案翻的灰頭土臉,但凌蔚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

  這些檔案記載了晏朝目前所有的大小戰爭戰役,其中無論是失敗還是勝利,都描述的很詳細——這些都是要給皇帝看、給當時的大臣傳閱的,關係到那帶兵的武將獎懲,自然都寫得很詳細。

  晏朝自亂世建立,內憂外患不斷,其各類戰鬥次數非常頻繁,各種軍事案例積累起來,是一筆不小的書目。再加上亂世出英雄,晏朝開國初期直至現在的優秀軍事將領非常多,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因此這些案例都是他們行軍打仗精華所在,含金量非常高。

  凌蔚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就藉由清點檔案為名,將所有檔案丟翻了一遍,其內容統統記住,然後回去歸納整理,並且和黎膺討論學習。

  黎膺早知道凌蔚記憶力好,但也沒想到他居然能把那檔案里的大小戰役都記下來。他只當凌蔚早就有所涉獵,只是這次要軍事演習,才和他討教。

  這些戰役黎膺都聽說過,但具體細節他不一定都看過。和凌蔚的相互討論中,他不但交給了凌蔚不少,自己也學到了不少。

  凌蔚把檔案中學到的知識和自己記憶中古代現代的軍事範例結合起來——男的基本上都好軍事這一口,他小時候課外書都是XX軍法,現在也都記得,只是紙上談兵,無法運用於實際罷了——倒是對之後軍事演習有了許多想法。

  另外,他又感覺到那些將領們的智慧結晶,就被堆在檔案室吃灰,實在是太可惜,萌發了編纂一本軍事案例合集的想法。

  兵書什麼的他不敢說能寫,但是把自己知道的案例歸納整理,給後人做參考,還是可以的。以後別人看見那本案例合集,也能知道咱晏朝還是有很多能人異士的。

  這次忙完之後,他就該出海了。航海途中其實挺無聊的,到時候就可以在船上打糙稿嘛。

  除了晏朝的軍事案例,他還準備把古代的兵書都看一遍,把典型的案例編在一起。

  說不準在出海的時候,他還能看到其他國家的軍事著作,到時候也編在一起。

  雖然自己確實沒點亮帶兵作戰的技能點,但歸納整理什麼的,還是在行的。如果能有人從他歸納整理的案例中獲得啟發,成長為優秀的將領,為保家衛國出一份力,也算是自己的功德了。

  凌蔚萌生這種想法之後,就藉由建立兵部之便,向各位在京城的將領、向皇帝借閱抄寫兵書,然後放置在兵部中,用的藉口,就是兵部既然總管軍事,可以設置一軍事學院,為願意走上武將一途的人進行授課,增強晏朝武將整體素質。

  現在武將的知識傳授,還是家庭相傳或者師徒相傳。但是文人尚且有各種學院,可以一齊授課。那麼武人為何不可?

  現在咱們只是小規模的試運行,所以這學院隸屬於兵部。待以後發展了,說不定也能和國子監一樣獨立出去。

  凌蔚提出這個建議,最初只是為了有藉口借書——這兵書很多是家族相傳的孤本,沒有藉口就不好借。

  但後來那國武監真的建立之後,真的如凌蔚所說那樣逐漸發展壯大,最後晏朝改制之後,國武監成為華夏第一軍事學院,以後華夏著名軍事將領,幾乎全部出自此學院,在整個世界,這座軍事學院都是屬於傳說層次。

  凌蔚也順利借到了他想要的書,並且非常勤奮的都抄寫了一分——那時候的書本都不厚,凌蔚還有黎膺幫忙。為自己著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讓凌蔚驚訝的是,他要開設一個新學院的事沒有遭到多麼激烈的反對——質疑的人只是糾結預算和招生,都沒有說建立這個學院本身不對。他借書的事,也沒遭到反對。

  凌蔚還以為這種兵書都是密不可外傳的自家機密,沒想到這麼容易都借出來了。

  “不是每個武將家中都一定能出武將,也不是每一個厲害的武將都是好老師。”黎膺解答了凌蔚的疑惑,“如果學院建立起來,由閒居在家的老將授課,比自己給子孫授課肯定更好。年輕武人們經過學習和討論,還有軍事演習等實踐機會,肯定成長的潛力也非常大。而且建立學員,不但能增加晏朝整體的軍事實力,也能增加武將們的地位。他們當然願意。”

  “那文臣為什麼不反對?”凌蔚問道。

  黎膺笑道:“傳道授業解惑這種事,文臣們當然沒立場反對。”

  凌蔚還是迷迷瞪瞪的不太明白。不過不明白也沒關係,只要結果好就成。與其糾結這些,還不如快點抄書。

  ……因為凌蔚這次的“心血來cháo”,給自己又增加了許多額外的工作量。

  皇帝陛下哭笑不得。

  凌蔚的憊懶眾人皆知,但每當心不甘情不願的接了差事之後,凌蔚又總會自己給自己找事做,從來閒不下來。

  所以也難怪皇帝陛下總喜歡給凌蔚挖坑。

  凌蔚的自找麻煩,總會給皇帝陛下帶來許多驚喜。

  他總會想到許多似乎理所當然,但是別人偏偏想不到的事。

  比如國武監的建立。

  有文人的國子監,怎麼就沒想到來個武人的國武監?

  有文狀元,還有武狀元呢。

  大概在潛意識裡,大家都把武人和讀書上學什麼的沒聯合在一起。

  當凌蔚提議的時候,他們才恍然,對啊,還能這樣啊。

  國武監也要學習四書五經這些基礎的文化課,除此之外,就是軍事知識的學習,甚至包含天文地理等行軍打仗的時候必備知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