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許王世子和他的妻弟早就被慕晏送往了京城,此次由太子帶著,一同“回家”。

  太子此行並非一帆風順,聽聞路上還遇到了刺殺。

  因交通不暢,消息不暢,當宿誼得知太子被刺殺的消息的時候,太子已經完成了任務,準備回京了。這讓宿誼不至於被驚嚇太過。若是第一時間接到這個消息,宿誼說不定會一時慌亂,不管不顧的朝著太子趕去,誰勸都沒用。

  此次太子雖說是完成任務,但收穫並不大。許王咬死了自己就是做生意而已,許王世子去青州,也是照看生意。並且許王還倒打一耙,說就算世子不應該出藩,但慕晏居然將人關了起來,還打上了世子妻弟,實在是太過狂妄,目無皇族,叫囂著要參慕晏一本。

  太子當然也咬死了既然世子不該去青州,慕晏又沒見過許王世子,那麼以為是有人冒充也是情有可原。有人冒充皇親貴族,這是大事,慕晏此舉十分合情合理,倒是許王世子犯了這麼大的錯,應該被懲罰。

  最終雖然沒能查出許王是否真的只和外國有經濟往來,畢竟世子被抓之時,許王已經得到消息,太子去查探的時候,也查不到什麼了。但太子以許王世子私自出藩一事,還是順利責罰了許王。

  許王世子更是先遭受了牢獄之災,又挨了板子,甚是悽慘。看許王那模樣,頗有些恨不得另立世子的樣子。

  只是許王世子乃是嫡長子,國家法令,不得更改。

  至於太子遇襲之事,是一群北方胡人所為。好似跟藩王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因為北方戰爭之事。

  那群胡人似乎早就潛入京城,伺機而動,此次是跟隨太子南下。

  皇帝當然是不信的。有了宿誼給他心中植下懷疑的種子,又遇到刺殺之事,皇帝越發猜疑藩王是否真的與外國有染。

  藩王又乖巧起來,皇帝暫時不能拿他們怎麼樣,但司馬家都遭了秧。誰讓這次被抓的人有他們家的人。

  其餘世家也嘲笑他們,早就知道皇帝和其餘幾個藩王不睦,就他們家還往藩王身邊湊,明擺著對皇帝說自己不忠心。

  雖然以前其他世家也說不上多忠心,但慕家、王家、衛家等旗幟鮮明的改變方向之後,多數世家都朝著皇帝這邊靠攏。皇帝強大了,世家就會弱下去,這是不變的道理。

  如今皇帝軍權在握,民心所向,世家就算想搞些什麼,也要看看成功率。

  何況,還有宿天師在呢。

  宿天師都支持皇帝陛下,那他們還是歇歇吧。皇帝陛下是天之所向,真龍天子。

  ……

  原本這些世家對雖然接連遭受損失,但仍舊顯示出大世家的氣象的司馬家也不是這麼以看好戲的心態。但今年二月中旬第一次春試放榜,司馬鵠一鳴驚人,斬獲會試第五,殿試第二,得榜眼頭銜,直接授官並留在朝中,真是讓人看足了司馬家的笑話。

  當年司馬家怎麼對二房,怎麼將司馬鵠趕出家門,他們可都記得。司馬家一直想要抹掉司馬鵠的才名,壓制司馬鵠的前途。然而金子就是金子,該發光的時候總會發光。

  其餘世家嘲笑司馬家,他們家再怎麼斗,好歹自家人還是自家人。對於自家有才華的人,都是極力拉攏培養。內鬥不能內損,不能傷了自家元氣。不然不等別人對付你,你自己內部就把自己弄垮了。

  當年他們就說,司馬家這一代,也就司馬鵠有些能耐,甚至比司馬家老大更強。司馬家老大詭計有餘,氣度不足。

  現在看,果然如此。

  司馬鵠被自家人壓制,卻憑藉自己的才華奪得榜眼桂冠,名揚天下,帝王親自問策,帶花騎馬,風光無限。

  看著司馬鵠的風光,其餘世家子心中隱約有些羨慕。好似這樣真的很風光呢,比起自家暗搓搓的在朝為官,這樣似乎更張揚一些。

  於是一些對自己才氣很自信的世家子也去下場嘗試了,折戟的不少,脫穎而出的也不少。

  比起司馬鵠因司馬家的事很是讓京城中八卦了一番,其餘兩位,就少了些話題。

  但也只是一些而已。

  畢竟是第一批進士,怎麼關注度也不會少。

  這次狀元乃是國子監博士謝寰長子謝淳。謝淳素有才名,在世家中也小有名氣,且其父乃是儒學大家,即使世家笑其迂腐,但也不得不稱讚其學識。謝淳奪得狀元之位,乃是家學淵源,實至名歸。

  探花則是一貧寒學子,名為趙璀。不僅是庶族,還是寒門,不僅是寒門,甚至出身貧寒之家,連入京趕考都是借的盤纏。此人年紀也不過剛三十出頭,一直默默無聞。此次一舉奪得探花之位,可謂是魚躍龍門,一鳴驚人,平步青雲了。

  因司馬鵠,世家子也想風光;因謝寰,非世家的官宦子弟找到了另一條路;而趙璀的成功,才是科舉興盛的最關鍵的導火索。世間無數學子,他們默默無聞,他們想要自我推銷,卻連世族的門都進不去。他們寫的詩詞歌賦被人扔進廢紙簍,他們和人辯論只會遭到人的白眼和嘲笑。他們似乎學的再多也看不到那條青雲路。

  現在通過科舉,通過層層考試,他們不僅看得到青雲路,甚至還能踏上去。

  雖然科舉之路十分艱辛,雖然十年寒窗,成功之人寥寥無幾。但至少有路,而不是之前那樣,每一條路都被堵死了,看不見希望。

  而且,就算考不上進士,考上秀才,就可以去給人當先生,去縣衙當小吏,好歹有口飯吃。考上舉人,就能補缺,當個小官了。

  便只是一小小縣令,對於大多數貧寒學子而言,何嘗不算“青雲路”?

  這次春試之後,各地科舉興盛不少,或許世族還在觀望,但庶族寒門學子,幾乎都蜂擁而至,將科舉當做人生第一重要事。若是落第之後,才會向以前那樣,想著依附世族去當幕僚。

  或許這種情況以後會改變,但現在,大家都認為科舉是公平的,是皇帝的恩賜,是讀書人的福音。而世族在無知無覺中,就被皇帝挖了人才的牆角。

  可看不上這些庶族寒門的世族們,頂多只是擔憂一下庶族寒門的官員多了,會擠占他們的官場名額,卻沒想到更深層次的問題。

  皇帝挖了他們的牆角,就是斷了他們的根。僅憑世族自己那點人,他們又能做什麼事?

  鄉試和春試三年一次,但童試是每年都有的。青州作為自古讀書人聚集的地方,今年童試的聲勢也很是浩大,有不少有名之人參與。

  這些名士,有中的,也有落榜。畢竟吟詩作畫可以,但論起科舉考的那些,就不一定成了。於是專門鑽研科舉應試之人也逐漸興起,各種習題之類也開始暢銷。

  宿誼覺得這算是財路之一,便搞起了五年科舉三年模擬,咳咳,現在還沒有五年科舉,那就一年科舉一年模擬吧。

  宿誼為了幫墨家人保存典籍,折騰出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這次他的印刷術才真正顯示出威力來,各種模擬題和經書飛快的從工坊運出,其上好的質量和相對低廉的價格,讓讀書人們愛不釋手。

  宿誼見這書本生意挺好做,便做起了全城的生意。他讓印刷工坊,可以接全城書坊的單子,什麼詩歌集,什麼經義集,什麼文章集,只要給錢,都給印,給多少錢印多少。

  宿誼還張羅了些話本,印了不少話本。那話本比什麼詩歌文章還更好賣一些。

  宿誼賺到錢之後,就虧本印了不少技術類的書籍,比如怎麼紡織,怎麼種地,怎麼蓋房子,怎麼改進農具之類,將其刊印出來。

  科舉興起之後,每家只要稍稍有點錢,都會讓子孫讀書習字,即使是農家。因此很快識字的人越來越多。至少,每個村子肯定會有一個識字之人。這些書本,總會派上用場的。雖然現在可能賣不出去,但將來一定會有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些他們好不容易研究出來的東西可不能就這麼放在那裡不管不顧了,刊印出來,總會流傳下去。即使以後遇上戰爭什麼的,文化斷代。只要有書籍流傳下去,這些生產技術總會恢復。

  就算真的遇上恢復不了的,當後世子孫考古挖到這些書籍的時候,好歹會感嘆一聲,咱祖宗好聰明,原來科技發展到了這一步啊。

  宿誼在賺夠錢,和慕晏商量之後,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以及紙張和墨的改良的方法也刊印出去。雖然在許多人眼中,這種事實在是太傻了,但看到作者是宿天師的時候,就沒人說傻了。

  這是宿天師教化民眾呢。

  新的紙張、雕版和活字印刷,這將讓書籍變得更加便宜,讓文化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這是讀書人的盛事。

  宿誼雖然之前在民間聲望已經夠高了,但此刻才在一些讀書人心中地位高起來。

  一些讀書人,眼睛有問題,腦袋也有問題,不覺得民生是大事,認為那是俗事,俗不可耐。而宿誼現在,做的才是雅事,才是讀書人的事。

  宿誼對此只是呵呵,誰告訴你我是讀書人了?我是道士啊,我是天師啊,別拿你的標準衡量我。

  宿誼的確是有意推廣文化知識,讓書籍變得更加普遍,讓更多人讀上書。若將來有機會,他還想做更多掃盲的事,只是現在他沒想到怎麼做。

  但這不是什麼雅事,和推廣玉米土豆紅薯棉花等一樣,都是應做之事罷了。

  第129章

  又近年關, 上個年關出了北疆戰事, 朝中上下都沒心思過年。

  邊疆將士經過一年浴血奮戰,北疆戰事已經穩定,朝中以為今年終於可以過個好年。

  青州棉花種植出來之後,宿誼與慕晏商議,莊園中收穫棉花並未販賣,又從民眾手中收購棉花, 製成棉衣, 運往北疆。

  此事自然得了皇帝允許,也是皇帝名義, 官方採購。

  慕晏和宿誼並非想要什麼功勞,不過是有了禦寒之物,就想著北疆將士用得著而已。

  皇帝在得到棉花製品, 肯定其作用之後,已經下令, 明年開春, 北疆軍屯, 就要將麻全部換成棉花。北疆種植的大麥小麥等,也大部分換成土豆玉米之類。邊疆將士最主要的是先吃飽,其次再說口感。而且土豆玉米的口感也是不錯的,至少比粗製的麵粉口感好。

  別說普通士兵, 哪怕是將領,正在駐守期間,也不可能頓頓細糧。

  如今邊疆駐守的將士是真苦。要說腐化墮落, 大概要等著好幾代皇帝之後。

  有了禦寒的衣物,北疆將士也能過個好年。他們在前線浴血奮戰,後方軍備得準備充分。

  不過或許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就在過年當天,遼東出現戰事。

  高句麗趁著昱朝過大年,戒備鬆懈之際,連下遼東幾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