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反覆看了幾次之後,終於確定,方和並沒有這種心思。從他的內心戲來看,他的確很單純。單純的遵守規則,單純的報仇,單純的在最後接受法律的制裁。他只是覺得該怎麼做而已,其中沒有摻和任何其他因素。

  為什麼我這麼認為?因為對一個世界有怨恨有不滿,那就證明他屬於這個世界,接受這個世界,期待這個世界。而方和呢?他在還未踏入這個世界,接受這個世界之前,就斷絕了和世界接觸的途徑。

  沒有同理心,不僅僅表現在愛和喜悅,也在恨和痛苦。具體來說,他‘不為任何事物’所動。他的眼中沒有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人對他做任何事,他都不會產生任何情緒。反之,他對這個世界任何人做任何事,他也不會產生任何情緒。所以方和不會報復社會,因為他對社會沒有恨,怎麼會報復?

  方和活著的規則,就是小時候父母給他灌輸的為人處世的規則。他理智上受這些規則約束,然後走完了自己一生,像一個正常的人類一樣。但他並不是一個正常的人類。他在違反規則的時候,顯得十分輕鬆,他在報仇的時候,並沒有釋然。他仿佛,只是在做一件自己需要做的事,而不是想要做的事。

  我有時候想,或許他對殺害父母的仇人也沒有憤怒和仇恨,只是他覺得自己應該報仇,所以就去報仇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方和簡直就像是一個機器人了。他的所有思考和行為都是基於邏輯運算,並非出自不可控的‘感情’,而這一套邏輯程序,就是他父母給他設置的‘正義’。

  包括自毀程序。

  說完了方和的性格,這裡隨意說一下這部文藝電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商業成功,我的一點小看法吧。

  這部電影商業成功第一個功臣自然是導演姚燕。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它的劇本不一定出色,甚至是流水化套路化的劇本,也可以獲得商業成功。電影商業成功,需要的是讓觀眾看得‘慡’。姚導演對影片的節奏把握,十分的出色,如果拋開影片背後的深意,這仍舊是一部非常好的商業電影。

  電影並非是冗長的心理分析,也沒有運用各種抽象的畫面和劇情來表達方和心裡的掙扎。它大部分劇情,的確就像是一步商業犯罪片,觀眾們可以在電影院看著方和犯罪前的各種準備,以及在犯罪過程中各種刺激的行為。

  隱蔽、打鬥、飛檐走壁、各種高科技設備輔助……當方和炸掉他的仇人的時候,揚長而去的時候,觀眾們甚至會非常扭曲的產生一種‘好慡好酷’的感覺。

  這就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犯罪片的感覺。即使我們知道那是錯誤的,仍舊會被主人公吸引。

  在刺激的犯罪行動之後,姚導演並非繼續陰暗的劇情,而是讓方和繼續旅遊,警察們在緊張查案,而我們的主人公方和卻在開開心心的旅遊,觀賞當地美麗的自然風光。

  攝影師的功底相當不錯,在方和旅遊的途中,每一幀的畫面都可以截圖出來當壁紙,風景美的仿佛這部電影變成了旅遊宣傳片,如果將其單獨截取出來,誰也不會相信,這是一部犯罪片或者文藝片。

  觀眾們緊張的心情在這一瞬間放鬆,看著美麗的景色,看著方和的笑容,看著遊客們的熱鬧的時候,仿佛一切陰暗壓抑都在這一瞬間灰飛煙滅。

  然後迎接下一波的緊張。

  這部電影一共有兩個小時,對於文藝片聞言,大概屬於會讓大部分觀眾昏昏欲睡的時間。但看這部影片,真的是毫無尿點,完全不會有想睡的心情,無論是看著方和非常酷炫的製造爆炸案,或者是跟著方和去旅遊或者回到家休憩的溫馨日常,都會讓人覺得移不開目光。

  所以說,這部電影商業上的成功,姚導演當屬首功。恭喜華國影視界,迎來一個新的天才導演。

  第二個功臣,不用說,當然是藺昕這位主演。

  藺昕的演技,在他之前的作品中觀眾們都有目共睹。他目前飾演的角色性格都不同,總的來說,形象都是很正面的,他的感情也是很充沛的。這次飾演一個犯罪者,還是‘無機質’的犯罪者,藺昕的演技又有很大提升,提升到一個讓人驚訝的地步。

  或許換一個人來演,大家不會有這麼深的感觸。

  藺昕對角色的心理把控到一種令人驚詫的地步。他飾演的方和,無論從哪個畫面來看,都是一個好人,一個單純的好人。別的高智商罪犯雖然也在笑,但他們笑得毛骨悚然。而藺昕,他的笑容或陽光開朗,或溫馨治癒,即使在影片的一開始,就點出了他是兇手的事實,觀眾們在觀看的時候,仍舊認為他是個好人。哪怕藺昕在製造爆炸的時候,在殺人的時候,臉上也帶著笑,但觀眾仍舊覺得,這個人是好人,而不是個變態。

  不僅是笑容,藺昕的眼神戲也非常棒。他的眼神十分澄澈,沒有一絲一毫的陰霾,這也是姜泰至始至終不肯相信他是犯罪者的原因。

  可這一切,觀眾並未覺得藺昕飾演的‘好人’方和不對,反而覺得方和就是這樣的人。一直笑著,說明他不知道笑的含義;眼神澄澈,說明他心中毫無波瀾。藺昕並非用面癱或者微表情來表達他的‘不合群’,反而是用微笑和真誠來表達他的不容於世。

  為什麼方和顯得那麼單純,那麼善良,那麼美好,有時候似乎像一個還未接觸社會的孩子一樣幼稚可笑?因為他從未接納這個世界,他不屬於這個世界。

  正義,是方和父母對他的約束,是方和自己對自己的約束。

  但,正義,本該是這個世界上所有人們,應該接受的約束。

  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接受這個世界,融入這個世界,卻認為時時刻刻堅守著‘正義’是一件令人發笑的事。

  方和不接受這個世界,沒有融入這個世界,不能感知這個世界,卻將‘正義’作為自己的‘自律程序’,最後因為‘正義’啟動自毀。

  這個影片到底在講什麼?到底想告訴人們什麼?我可以說出成千上百種理解,可以說出許多大道理,可以說出一連串的‘反思’。

  但我,又確實不知道,這個故事真正想告訴我什麼。

  所以,等心情平復之後,我準備去再看一次。”

  這個影評,刊登在華國《電影周刊》上。影評人是《電影周刊》特約供稿人。《電影周刊》被稱為華國第一電影資訊雜誌,作為特約供稿人,這位影評人在業內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他顯然對《正義》評價十分高,甚至覺得這部電影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藝術性上,都可以封神,並且對導演姚燕和主角藺昕評價也十分高,認為這兩人如果不出意外,將是華國影視界的新星。

  《電影周刊》發行之後,這個影評也很快轉載到網上,成為最熱門的一篇《正義》的影評,也是影迷們公認的,對電影剖析的最透徹的一部影評。許多影迷都說,和這篇影評產生了共鳴。

  “我看第一遍的時候也覺得方和是不是走投無路才選擇自己報仇,再看的時候又產生了疑惑,以方和的智商,他完全可以找到兇手的對家,將證據交給他,這樣也能夠報仇,還不會搭上自己。後來我對自己說,如果照我這麼想,影片就拍不下去了。現在看了影評,我才知道,影片並非沒考慮到這個邏輯,方和也並非沒想到這一點,他就是單純想自己動手。雖然他不給父母留下的‘正義’束縛,但父母去世之後,他的束縛實際上已經消失了,他的行為已經違背了‘束縛’。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