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蘇嬌楊把自個兒的想法同北河省的領導說了之後,北河省的領導跟著就陷入了沉思。

  蘇嬌楊不會無的放矢,但京城的區劃是早已確定的,那是不是可以說明,北河省緊靠著京城而占據的這個地理位置優越性,並不是那麼的一無是處?

  如果北河省政.府能夠重視‘環京圈’,北河省是不是會迎來下一次發展的春天?

  北河省政.府糾結了幾天之後,答應了蘇嬌楊的要求,讓蘇嬌楊自個兒選擇地方,並且他們願意主動承擔《研究》編輯部的全部建設經費,附加條件是,由國重發展經濟研究組為他們提供一份‘環京圈’的發展規劃建設報告,精確估計‘環京圈’的發展潛力,評估出最適合‘環京圈’的發展模式。

  能替國重省下這麼大一筆建設經費,蘇嬌楊欣然答應。

  第二天,國重這邊負責發展建設的人就找上了滬上市濟同大學,由濟同大學建築系的楊群教授帶領研究團隊來設計《研究》學術系列期刊的編輯部大廈。關於這個編輯部大廈,國重給出的條件只有一個——科技感。

  蘇嬌楊對《研究》學術系列期刊的定位,是奔著想《nature》與《sce》看齊的標準去的,而且《研究》旗下設有很多的子刊,一棟寒酸的小破樓怎麼能夠襯托得起這種逼格?

  濟同大學建築系的楊群教授也算是國重的資深合作夥伴了,國重下轄的很多研究機構都是由楊群教授帶人設計的,包括並不限於大型分析測試中心、煤炭資源研究所、材料研究所、高能電池研究所、可控核聚變研究院等。

  楊群教授的審美感很高級,設計出來的圖紙也十分貼近蘇嬌楊的預想,同蘇嬌楊關係不錯,如今有了新的建設項目,蘇嬌楊自然不會忘記這個老朋友。

  雖然蘇嬌楊當初在建設數學理論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時候,從濟同大學挖了不少人才,但這些年蘇嬌楊也給濟同大學送了不少項目過去,濟同大學與國重的關係一改再改,早非當初那劍拔弩張的惡劣關係了,如今說是如膠似漆也不為過,濟同大學很多教授都在國重承擔著研究職務,他們手中拿著的很多項目都是國重承接了大項目之後,給他們分撥的子項目。

  而楊群教授則是最大的受益者,至於原因嘛,他同孫主任的關係不錯,借著‘裙帶關係’認識了中建局那邊的人,加上他個人素質過硬,承接了中建局絕大多數建築項目的設計工作,年齡只比蘇嬌楊大五六歲的他已經變成了國內建築界的最大浪頭,不僅將一大群老前輩都給拍死在了沙灘上,還踩著老前輩們的肩膀站了起來,隱隱已經成為了國內建築界的第一人。

  ————————————————

  《研究》系列學術期刊編輯部所在的大廈雖然還沒有建好,但編輯部組建完成之後,便可以準備收稿工作了。

  若是一般的學術機構,還真不敢貿貿然地成立一個學術期刊,畢竟成立的學術期刊就等於是潑出去的水,自個兒說成立就成立了,但若是沒人信,沒人願意將稿子給投過來,期刊因為無稿可登而不得不停刊,那不就涼涼了?

  國重不一樣。

  國重下設有那麼多的研究組,就算其他學術機構的人都不給《研究》投稿,那《研究》也不會缺少稿件,頂多是將該學術期刊的格局適當地縮小些,原先的打算是辦一個面向全球的學術期刊,實在不行就辦成面向全國的,如果還是不行,那就辦成面向整個國重所有研究員的內刊。

  蘇嬌楊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沒想到是她自個兒嚴重低估了自個兒的影響力。

  國外的那些研究人員且先不談,單單是國內,數學理論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很多研究人員的象牙塔,蘇嬌楊要創辦學術期刊的消息剛傳出去,很多與國重有合作關係的研究所、研究機構就給蘇嬌楊安排上來——他們讓自個兒手下的研究員都總結總結最近的學術成果,給《研究》編輯部投一兩篇學術論文過去捧場。

  別看蘇嬌楊當年為了組建國重而四處挖人時得罪了不少人,後來這些年她手掌著難以計數的項目,也同不少研究機構、研究員交好,尤其是核工程領域。

  因為蘇嬌楊帶領全國的核工業人才突破了可控核聚變,全國上下的核工業人才都十分尊重蘇嬌楊,故而蘇嬌楊創辦《研究》的消息才剛出去,散布於全國各地的核工業人才就控制不住自己蠢蠢欲動的手了。

  他們都商量著要給將自個兒最近的研究成果捋一捋、理一理、爭取拿出一片乾貨滿滿,能夠拿的上檯面的論文來,去給蘇嬌楊捧場子。

  華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掌控了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國.家,全世界的研究員都等著看華國核工業人才發表的論文呢,結果這些研究員全都齊齊噤聲了。

  類似於核工業研究所等機構,當初都是為了向國重看齊,這才將‘發表國際性學術期刊’列入了研究員的考評標準之中,如今國重都將‘發表國際性學術期刊’這一條給撤銷了,他們還跟著做什麼?

  反正他們就代表著全球核工程領域的頂尖,他們研究的就是前沿,他們想用什麼語言寫論文就用什麼語言寫論文,又不需要求別人看,何苦為難自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