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黨育教授點頭,同蘇嬌楊說,“那蘇老師你多寫幾組配比吧,將與這些配比對應的金屬性質也寫上,我組織研究員進行實驗的覆核,如果結果吻合的話……蘇老師,我們的課題會推進一大步。”

  蘇嬌楊笑了笑,轉去隔壁課題組看關於鵬城的發展規劃研究去了。

  同國防部給的課題相比,鵬城、羊城、滬上、杭城這些地方委託來的研究課題經費不算多,但蘇嬌楊卻沒有丁點兒小覷這些項目的意思。

  這些項目關乎到一個城市在十年內、五十年內、一百年內的規劃,更關乎到幾十萬人的生活環境,容不得半點兒掉以輕心。

  負責鵬城建設規劃項目研究的人是宋忠堂教授帶出來的得意弟子顧書遇,當初與他一起來國防科大數學系挖人的楊翠梅則是負責滬上的發展規劃。

  宋瑮,那位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認出顧書遇和楊翠梅的可愛小師弟,因為一早就跟著宋忠堂教授做項目,蘇嬌楊提出發展經濟學理論的時候,宋瑮還跟著蘇嬌楊做了全程的驗證,故而他被蘇嬌楊委以重任,直接接受羊城與杭城兩個城市的建設規劃方案。

  羊城與滬上已經擁有了相對完善的發展模式,前者以對外貿易為主,後者以金融貿易握住,楊翠梅與宋瑮在這兩個項目上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思,只需要結合發展經濟學的理論為兩個城市的未來規劃把好關,提出重點扶持產業就好。

  可鵬城不一樣,鵬城是一張白紙,一整塊留白的地方都等著人們去規劃藍圖。

  故而顧書遇面臨的挑戰最大。

  *

  鵬城原先只是海邊的一個漁村,偉人在海邊畫了一個圈圈,這塊荒廢千年的土地就被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只不過同羊城、滬上這些本就有發展基礎的城市相比,鵬城到底還是缺了些許底蘊。

  顧書遇經過仔細的分析,結合中央下發的扶持政策以及鵬城的實際情況,做出了三種假設。

  第一種假設,與羊城的發展規劃相類似,以對外貿易為主,借著水運發達的先天條件來刺激鵬城經濟,有羊城的發展經驗在前面,就算只是照貓畫虎,也能將鵬城的經濟發展給帶動起來。

  可結合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去看,鵬城人口數量遠低於羊城,基礎建設也相對較差,想要開拓對外貿易市場,不是不能,而是困難太大,不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

  第二種假設,與滬上的發展規劃相類似,以金融經濟發展為核心立足點,可現如今的鵬城還是太荒涼了,哪怕人人都知道未來的鵬城前途不可限量,可又有幾個資本家敢拿身家去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資本家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他們既然能夠選擇滬上,然後十拿九穩地賺錢,就絕對沒人會願意去賭一個未來極有可能與滬上無比相似的鵬城。

  第三種假設,將鵬城定義為科技城市的建設第一站,以高新產業建設為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辦大事,將鵬城打造為國內第一座‘科技城’。

  蘇嬌楊本人更支持第三種假設,只不過最終的建設規劃方案不是她一拍腦門就能確定下來的,需要經過詳細地論證。

  蘇嬌楊去找顧書遇時,顧書遇正對著一堆數據發愁。

  “蘇老師,你的直覺沒有問題。如果將鵬城定義為科技城市,那我們就完全可以揚長避短,人口基數不足這個劣勢將扭轉成為優勢,科技城市也不要求企業集團的入駐量等等,只不過有一點我們無法保證,那就是鵬城能吸引多少科技企業入駐?我擔心一旦押錯了注,鵬城就變成一個重工業城市了。”

  蘇嬌楊忖了忖,道:“我記得濱工大那邊研究計算機很厲害,不過受限於濱城的地理位置,理論難以聯繫實際,你將計算機領域列為鵬城發展的第一注,至於第二注,你將信息產業列進去。”

  “暫時就先定這兩注,然後去算鵬城的發展速度,推算一下十年後的經濟發展情況,再同滬上發展十年、羊城發展十年相對比,科技發展城市前期的起步過程較為艱難,但科技發展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具體的曲線你是看過的,前面的五年六年可能都毫無寸進,但一旦熬過來轉折點,就會迎來爆炸發展階段。”

  “對了,我們這邊也要為鵬城發展加一注,超級列車項目,你也併到鵬城發展規劃中去。只要鵬城政府批准,我們的超級列車實驗基地就落戶在鵬城,以鵬城為起點,以拉薩為終點,修建一條橫跨東南與西北的超級主幹線出來。”

  鵬城原本就是蘇嬌楊規劃中的一個發展重點,超級列車落戶鵬城也是順其自然。

  顧書遇知道蘇嬌楊的超級列車項目有多麼厲害,聽到蘇嬌楊這麼說,他的眼睛立馬就亮了,“蘇老師,您是說真的?要是超級列車落戶鵬城,那鵬城的發展規劃方案完全可以敲定,只需要到時候再同鵬城當地發展改革委的人溝通確認就好了。”

  “那行,辛苦了,我去看看宋瑮那邊的研究進度怎麼樣。杭城的問題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卻難啃。在發展規劃方面,內地城市與沿海城市是完全不一樣的套路。”

  蘇嬌楊轉身要走,顧書遇卻將她喊住,擠眉弄眼地說,“蘇教授,咱國防科大有一個大蛋糕,你要不要去分一塊下來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