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烤番薯已經風靡雲氏治下三地,甚至有向著外界發展的趨向。

  根據云逸的了解,一些番薯已經流通到大黎帝國其他區域,當初雲逸原本是想要控制一下番薯的,後來想了想還是算了,整個神州大地上的人類基本上都是一個人種說著相同的語言,只是屬於不同的國家罷了,在兩國交戰的時候,雙方都不會屠殺平民,因為很有可能這些平民未來就是他們國家的子民。

  ------------

  第266章 三地之發展

  這半年時間,雲氏治下三地一直處於休養生息中,才使得因為天災和戰亂遭受到巨大破壞的澤州恢復一些生氣,秋天的豐收也讓澤州的老百姓臉上多了許多笑容。

  一戶四口之家,兩個成年人,兩個未成年,一共有三十畝田地,平均每畝田地產二百斤粟,三十畝地就是六千斤,扣除一成農稅後還剩五千四百斤。

  雲氏商行和其他商人對粟的收購價是六枚銅幣到六枚半銅幣一斤,僅以六銅一斤計算,五千四百斤粟就是三萬二千四百銅,合三金二十四銀,若是農戶將手中所有的粟都賣出去,將會得到三金二十四銀,不過還需要扣除二成商稅,最終農戶的純收益是二金五十九銀。(成本不計算,一般農戶手中都留有種子)

  二金五十九銀,這恐怕是所有農戶一生中都沒有看到過的天文數字。

  在雲氏未掌控澤州之前,澤州的田地大部分都是世家和大小地主所有,擁護屬於自己田地的老百姓並不多,大半老百姓只能為成為地主的佃戶為地主耕種土地,豐年的時候還能吃飽飯,若是災年,那可就難過了,到處都是餓殍。

  擁有屬於自己田地的農戶日子過得也不咋的,大黎帝國的農稅也是十稅一,但是其他雜七雜八的稅就非常多了,還有地方官員私自亂收稅,農戶能剩下一半糧食都算是多的,甚至有些地區自耕農比佃戶的日子過得都慘,這些農戶最終不得不賣掉手中的田地成為佃戶,畢竟地主和世家與官府官員或多或少多有些關係,佃戶遭受的剝削要比自耕農稍輕一點。

  現在一切都改變,原本有些老百姓因為家人在戰亂中死去而悲傷,卻突然得到官府(雲氏)要給百姓分土地的事情,之後老百姓們又了解到官府收稅非常少,只有老百姓不將自己手中的糧食賣出去,就只收十稅一的農稅,沒有其他雜七雜八的賦稅,這樣億算下來,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恐怕是以前的兩倍以上,事實也的確是如此。

  豐收的喜悅讓老百姓們喜笑顏開,幸福的生活已經到來,在歡笑的時候,同時他們也沒有忘記感謝為他們帶來這一切的雲大人(雲逸,由底層小吏進行宣傳),紛紛在家中為雲逸立長生牌位。

  也因為手中有錢有糧,未來的生活不需要再憂慮,老百姓們都開始考慮多生幾個孩子,好傳宗接代。

  這也是雲逸在看到治下三地人口比較少好卻沒有下令鼓勵老百姓多生育的原因,不需要雲氏給予各種獎勵,在傳宗接代這根深蒂固的思維下,老百姓們只要能夠養得起,就會多生幾個孩子,現在老百姓們手中都有錢有糧了,自然會準備多生幾個。

  另外還有一些男人因為戰亂而死的農婦考慮尋找其他男人組建新的家庭,女人無論再怎麼能堅持,在男尊女卑的生活中都是弱勢群體,只有男人才能為他們遮風擋雨,重新組建一個新的家庭是最好的選擇,基本上每一次大規模戰爭中,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文人書生們也不好對這件事多說什麼。

  一個豐年,讓雲氏治下三地的老百姓都能夠吃飽飯,手中的錢財也多了起來,一部分錢財被老百姓存儲起來留作備用,剩下的錢財用來購買布料、牲畜、生活工具等各種東西,這些東西自然是要從商人手中購買,從而促進澤州的商業發展。

  少部分普通老百姓看到賺錢的機會,拿出一筆錢嘗試做生意,更多的卻是原本在雲華郡境內的商人們將自己的產業擴大到澤州各地,帶頭的就是雲氏和雲華系各個家族。

  雲氏商行的分號已經遍布雲氏治下三地,最起碼也覆蓋到縣級區域,將雲華郡乃至瀛州產出的各種工業產品諸如鏡子、白紙、廚具、農具等東西賣到各地去。

  至於將這些工業產品賣到大黎帝國其他區域去,雲逸暫時還沒有這個打算,一方面是因為缺少人力無法多建工廠,另一方面則是金錢對雲逸的重要性已經不大了,雲氏手中財富多達上千萬金,以後只會越來越多,雲氏根本就不會缺錢,發展商業的目的卻是為了讓雲氏治下三地的老百姓生活的更好,也能讓三地的老百姓如同潼州老百姓擁護光明教一般來擁護雲氏。

  在農業、商業發展的同時,完全由雲氏掌控的工業也在穩步發展著,受限於人力資源,除了鋼鐵廠、兵工廠、造紙廠、印刷廠等部分工廠規模進一步擴大外,其他的工廠增加的人力並不多,只是儘可能的提高生產效率,以此提升工業規模。

  暫時,各種工廠只會建立在雲華郡境內或者瀛州境內。

  從雲逸徹底掌控澤州後,雲逸手中的軍隊雖然沒有大規模擴編,但是也在穩定增編中。

  軍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 分是雲家軍,第二部分是城防軍。

  城防軍,即駐守三地各個城池的軍隊,每座城池少則一百來人,多則過千,裝備的均是冷兵器,總人數達到一萬八千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