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金十三銀,一金十三銀,一金十三銀……」農婦在聽到自家這些番薯能夠賣出一金十三銀這個「天價」後,已經驚訝到極點,口中不停的喃喃著「一金十三銀」,連董鑫說的最後一句話都沒有聽到。

  要知道一戶普通人家一個月有十五銀就能過得不錯,貧困人家一個月生活費用基本上低於十銀,王二小一家人的生活介於普通人家和貧困人家之間,農婦可從來沒有見過一金以上的金錢,一金幣對農婦來說就已經是難以想像的一筆巨大數字,現在她只是將家中一半多的番薯賣出去就能得到一金十三銀,而她家中還剩下最少兩千斤番薯,農婦的腦海中好像是在下金幣雨。

  看著有些呆滯的農婦,董鑫提高一些音量又重複說道:「你可願意。」

  這是農婦才清醒過來,不好意思的向董鑫回道:「小人願意,小人願意。」

  董鑫又道:「那好,一金十三銀,你是要一張一金券、十三銀券還是十一張十銀券、三張一銀券?」

  農婦稍微思考一下才回到:「大人,小人要十一張十銀券、三張一銀券。」

  普通人家都是按銅幣花錢,何曾直接用過金幣。

  「嗯,好,你在這張收購單上摁個手指印,這一百一十三銀券就是你的了。」說著,董鑫給農婦開出一張雲氏商行收購她手中三千七百五十二斤番薯的單據,只要農婦在這上面摁個手指印董鑫再將一百一十三銀券給農婦,這宗交易就正式成立,而且因為收購方是雲氏商行,農婦不需要繳納一點商稅。

  農婦按照董鑫的話在收購單上摁下一個手指印,董鑫則數出十一張十銀券、三張一銀券,遞給農婦,這項交易正式完成。

  農婦捧著這價值一金十三銀的銀券,淚水控制不住的流出。

  這樣類似的場景,在瀛州還有許多,光是董鑫就看到過好幾次。

  交易完成後,董鑫帶著兩車番薯離開了,等到這個村子中的番薯收購到幾十馬車後,車隊就會將番薯運到瀛州城去,或是直接在瀛州城的糧倉儲存,或是通過雲氏船隊運回雲華郡去。

  ……

  在今年的夏天,雲逸主導創建雲氏錢莊,由曾負責造紙廠、印刷廠的雲朗擔任雲氏錢莊的大管事,二管事和三管事則是雲逸從雲氏商行中選擇兩個有些經驗的老人擔任。

  雲氏錢莊剛剛創建時,就在雲氏治下三地同時開設超過一百家分號,澤州的每一縣都有一家雲氏錢莊分號。

  雲逸創建的雲氏錢莊和這個時代的錢莊有許多不同之處,按照雲逸給雲氏錢莊的規劃,雲氏錢莊會向著雲逸前世中的銀行發展,存款、貸款、發行紙幣等等。

  雲氏錢莊建立後第一件事就是發行代幣券。

  代幣券,顧名思義,就是能夠替換等值金幣、銀幣、銅幣的紙券,其他大型錢莊也有自己的金票,可以持金票在這家大型錢莊的分號兌換金幣,卻沒有銀票和銅票這些東西,以金幣的價值,大型錢莊的金票流通性比較小,基本上只有達官顯貴才會使用金票。

  神州大地上各個國家的金幣、銀幣、銅幣的規格都相同,雖然金幣、銀幣、銅幣三種金屬幣體積不同,但是三者的重量是相同的,一枚金屬幣重量都是二錢(十克),那五十枚金屬幣就是一斤,想一下,若是一個人拿一銀幣去買價格為一銅幣的東西,不但賣家找錢麻煩,買家得到找回的九十九枚銅幣後攜帶更麻煩,要知道這可是近兩斤的重量,誰願意拿著兩斤重的東西在大街上閒逛?

  這個問題誰都能看得懂,但是各大錢莊卻不會弄出銀票或者銅票這種東西,畢竟印製銀票和銅票的成本在那裡,而銀票和銅票卻不能取代銀幣和銅幣的地位,成為貨幣。

  不過雲氏錢莊不一樣,雲氏已經擁有初步的工業能力,造紙和印刷代幣券的成本大大下降,而且在印刷代幣券的同時,雲逸已經在考慮未來用紙幣取代金屬幣,要知道銅也是工業生產中用到較多的金屬,但是現在卻將銅作為貨幣,這就讓人非常無語。

  所以雲逸在雲氏錢莊建立之前,就親自設計出代幣券這種東西,在未來,等到未來人們使用代幣券多過使用金屬幣的時候,雲逸就會正式發行紙幣。

  注1:實際上現在的鉛筆都不含鉛,主材料是石墨,且墨筆和算盤都是雲逸『發明』的

  ------------

  第263章 雲氏錢莊與紙券(下)

  雲氏錢莊的代幣券分為三種,分別是金券、銀券和銅券,同時三種紙券又分成不同的面額。

  銅券面額有:一、五、十、五十共四種;銀券面額有:一、五、十、五十共四種;金券面額有:一、五、十、五十、一百共五種,總計共十三種面額的代幣券。

  印刷代幣券的紙張是一種特殊研製出來的紙,這種特殊紙比雲華紙稍厚,更耐磨。

  十三種面額的代幣券,其長寬比例都是二比一,從最小面額的一銅劵長三寸寬一寸半到最大面額的一百金券長五寸快二寸半,按照面額的遞增,代幣券的長寬也相應增加。

  銅券的主體是青銅色,銀券的主體是銀色,金券的主體當然是金色,在代表券正面中間部分寫著大大的「某(數字)某(金銀銅)券」,正面最上方的中間部分寫著「雲氏錢莊發行」六個小字,在右下角寫著代金券的印製年份,正面的其他部分就用各種花紋來填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