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郭汜似乎覺得自己此議甚妙,見有人贊同,底氣足了很多,手指東面,直視李傕:“弘農至多不過兩三萬人,夏王劉淵在那兒,我們若全力去攻,破了夏營,殺了劉淵,夏軍必然崩潰,關中之危頓解!何必大老遠去對付已經渡河的夏國偏師!”

  李傕與郭汜是徹底對上了,各執己見,爭論不休。不少人頭一次發覺,原來二人竟有如此“口才”。

  爭論到最後,還是有了個結果。既然各有想法,那便各行其是吧。李傕得到了李蒙等將領的支持,領軍近四萬,北上。郭汜有樊稠、王方等人助陣,合兵五萬東出,欲全力擊破面前的夏軍。

  此次,關中聯軍動作倒很快,點兵而出。至於營壘,只有段煨率領本部堅守,以為後援。

  “叔父!何故哀嘆?”大營中,空蕩了許多,已經完全養好傷的段凌有些不解地望著愁容滿面的段煨道。

  “事有不妙啊!”段煨搖搖頭:“值此危局,全力北進或東出皆可,只是李、郭等人其心不齊,兩頭皆顧,只怕討不了好。這些時日,聯軍消耗甚多,軍中糧食不多,關中又民亂四起,我有預感,關中怕是真要落下夏軍之手了。劉淵與我們對峙這麼久,怕是就等著這樣的局面,一出手,便陷我等於如此窘境!”

  重重地嘆了口氣:“你帶隊巡視外營,不得放鬆,盯著郭汜那邊情況。但願他們真能擊潰敵軍吧,否則……”

  劉淵這邊,很快得到了關中諸將的決議,眼見著郭汜等將來攻,不憂反喜。他方發覺自己計劃的漏洞,若是關中賊將留些兵馬守關隘,而全力北去對付渡河偏師,那麼關中那邊恐怕也難取得太大的進展。而他這邊,恐怕就真的要徹底受阻於華陰之外了。

  原本還在思慮,左右敵軍已經都被吸引東來,要不要北撤回河東,全軍由蒲坂渡河,入了關中,再行與他較量。這邊李、郭等人就給了他一個驚喜。

  “天助孤也!”興奮喚一聲,迅速命令營中諸將,收縮營壘,緊守大營。一樣的套路,將手中還留著的近萬鐵騎散出去,從後從側牽制拉扯郭汜軍。

  兩萬餘步卒,棄了外圍幾座營寨,穩守最堅固的中軍營壘。郭汜等人,原見夏軍後移,更漲氣焰,趁勢發起猛攻,撞了個滿頭包。攻堅之事,他們本沒有作足準備,攻擊了半晌,沒有結果。

  反倒是夏軍這邊,越守越穩擋,越守壓力越輕。前有牢不可破的夏軍營壁,後有夏軍鐵騎不甚其擾,派麾下騎軍應對,被尋機打了幾波,損失慘重。夏軍這邊,時不時地,劉淵派出侍衛軍與乞活軍發起一波反衝鋒,將郭汜的氣焰打壓下去。

  連攻兩日,損失慘重,郭汜,無奈回軍。

  北邊,李傕進展也不大。連日行軍,耗費了不少時間,北渡至蒲坂附近。果然,夏軍偏師已然全渡,劉淵令檀柘、呂布、張濟領步騎大軍一萬二北上,此次須卜赤弇親自出馬,於河東境內再集三千郡兵,在徐晃的接應下渡河。

  向西占據了臨晉縣城,自領萬餘步卒守備城邑,另派檀柘、呂布統率所有騎軍,西向長安。此時的關中空虛,夏軍近萬騎軍肆掠,毫無還手之力。

  李傕攻臨晉未果,南歸華******中之戰,隨著夏軍偏師北渡蒲坂,迎來轉折點。局面,倒向夏軍。

  ------------

  第267章 幽州、徐揚、關中

  初平四年的夏季已經過去一大半,與炎熱的天氣相和,大漢諸侯們攻伐兼併,也進入新一波的**。

  幽州方面,劉虞身亡,公孫瓚於州內當再無對手,本該趁勢進擊,全據州內,整頓兵馬,南向應對袁紹的威脅,但公孫瓚的情況並不妙。袁紹在冀州的動作,並不算隱蔽,渤海的麴義軍,中山的高幹軍,原先待在涿郡的公孫瓚,對近在眼前的威脅實實在在地感到莫大的壓力。

  自敗歸幽州後,初時公孫瓚還想著他日再南下與袁紹扳扳手腕,但隨著時間慢慢向後推移,袁紹統治下的冀州越發強大,越發具有攻擊性。到此時,公孫瓚早熄了南下冀州的心思,攻滅了劉虞,能安穩守住幽州,當個“燕王”已然足矣。

  沒有了當初豪情雄心的白馬將軍,即使想做個自守之徒都難,大爭之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公孫瓚想守,袁紹則早磨刀霍霍向幽燕。

  劉虞的死,在幽州造成的影響太大了,鮮于輔等人牽頭起義兵,“諸郡皆反”,令公孫瓚耗費大量精力與兵馬彈壓,疲於奔命。

  準備了許久的袁軍北進,集兵七萬,一邊聯絡劉虞舊將,再加東邊的烏桓人在蹋頓的統率下前來助陣。西邊的万俟槿也趁機東侵入代郡作亂,北邊蘭黎統漠東都督府軍亦有南下的跡象。

  一時間,公孫瓚有著四面皆敵的感覺,且除了劉虞舊部那些“烏合之眾”,沒一個是好對付的。在這場幽州亂戰中,最先起兵的鮮于輔等人反倒成了配角。

  麴義高歌猛進,公孫瓚派單經領軍率南擊,幾戰幾敗,一路過涿郡,向廣陽逼近。感受到南面危急的公孫瓚艱難做下決定,放棄對付鮮于輔,率主力南來對付袁軍。

  公孫瓚軍五萬,袁紹軍六萬餘,雙方於廣陽城周邊苦戰五日。這是公孫瓚對袁紹發起的最猛烈的反擊,可惜袁紹此次也是下了血本,不惜傷亡與之對戰,苦戰之中屢次親歷廝殺前線激勵士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