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淵未有強行入堡的意思,他此來,確實是為了衛氏,為了衛覬。見衛覬“識相”地出堡而來,就在軍中接見他。

  侍衛擺上一塊毯子,放上一小桌,上置酒器。席地而坐,劉淵打量著依舊保持著風度的衛覬,呵呵笑道:“衛氏族長,果然風采不凡!”

  周邊都是夏軍,衛覬可難表現地如劉淵那麼自在,簡單道一句:“夏王謬讚了!鄉野愚民,哪有什麼風采!”說完靜等劉淵反應。

  ……

  與衛覬攀談不過一刻多鐘,劉淵放其歸去,隨後夏軍便撤了,撤得毫不脫離帶水,未對衛氏有一草一木的侵害。

  其後,從安邑傳出劉淵王令,徵召衛氏族長衛覬為夏王長史,衛覬“欣然”赴任,同時向夏軍獻上不少財物糧食,犒軍。慢慢地,衛氏子弟,也多有降夏為官者。衛氏都降了,河東一下子安寧了許多,劉淵也制止了夏軍的繼續侵掠。

  其時,劉淵對衛覬也未多廢什麼話,只給了他兩樣東西,一把帶血短劍,一顆官印,讓他自己選。

  ------------

  第231章 安邑鹽池

  西南方向,在距離安邑城不到五十里路程的地方,巨大的安邑東池坐落於此。東西長六十餘里,南北寬五六里,實乃華夏內陸最大的鹽湖。

  河東鹽池,歷史悠久,足可追溯至先秦,歷年以來,河東以其鹽利帶動郡內經濟、文化發展,大小鹽池每歲產出數以十萬斤計的食鹽,成為國家官府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後漢自章帝起恢復鹽鐵官營專賣制度,為大漢王朝帶來海量的財政收入,但自和帝之後,鹽鐵專賣制度被廢除,施行徵稅制。允許民間私人產銷食鹽,這天然地給了地方世家機會,各地的大小鹽池都被當地世家豪強所瓜分。

  河東鹽池乃北方鹽池之首,夏國境內,像太原晉陽、雁門樓煩也有鹽池,但與安邑比起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如此“寶山”,早為世家們所眼饞,如今河東的鹽利,都為大小世家所瓜分,但夏軍之來,劉淵一聲令下,盡歸大夏官府,沒有絲毫商量可講。

  在東池之北,有鹽監小邑,為附近鹽工的安居場所。不止一萬的鹽工在此製鹽,受戰亂影響,這些年東池的鹽量產出少了許多,使得鹽價猛增,讓掌控鹽池的世家們賺了不少。

  如今夏軍之來,由原先世家私兵部曲組成的數百監工隊伍,殺的殺,降的降,逃的逃。劉淵至時,秩序已經穩定下來,劉淵派李樂率千五步卒負責此處布防。

  小城明顯是精心打理過的,窄小的街道上很乾淨,不少鹽工家眷被李樂強行驅趕過來,迎接夏王王駕。

  倒未有責怪李樂的擾民之舉,劉淵在車駕上朝外打量,老弱居多,一個個面黃肌瘦,瑟縮跪倒在地,帶著畏懼,不敢看一眼劉淵車駕。直到王駕車軲轆的聲音遠去,方敢偷偷抬頭,也只能望到在嚴密護衛下的王駕尾影。

  “河東鹽利之大,令人難以想像,這邊的漢民怎生如此窮苦?”在劉淵身旁,劉珩帶著點疑惑問道。

  聽長子發問,劉淵眼神一個閃爍,反問道:“你覺得呢?”

  劉珩沉吟一會兒,帶著點不確定答道:“是因為戰爭影響,收益不佳?”

  劉淵不置可否,轉頭問另一邊的劉珝與劉琤:“你們有何想法?”

  劉琤眼珠一轉,先是一亮,隨即收斂,瞥了劉珩與劉珝一眼,摸了摸腦袋,臉色有些發紅,低頭對劉淵道:“兒臣愚鈍,似有所得,卻是想不出為什麼。”

  劉淵眉頭輕皺,兩眼微眯盯了他一下,還未出言,旁邊的劉珝則微微一笑:“兒臣以為,這偌大的鹽利都被河東的世家豪族們占去了。他們對這這些鹽工,用其勞力,就如草原上的貴族們使用奴隸。奴隸能得一口飽飯已是難得,怎麼有能力,有膽量染指老爺們的盤中餐。”

  劉淵聞言,露出了笑容,輕笑道:“珝兒此言不錯!”

  得到了劉淵的肯定,劉珝眉開眼笑,瞥了身旁的兩兄弟一眼,嘴角微微掠起。劉珩拳頭緊握一下,偏過頭去。劉琤“恍然大悟”,點了兩下頭,而後沉默是金。

  在鹽監邑待了半個時辰,便在李樂的帶領下,往東池鹽場而去。他此來,就是要看看這安邑寶地。

  到了地點,劉淵下車,方被那漫無邊際的鹽湖給震住了。幾座鹽山之上,白花花一片,顏色不是特別亮眼,還混雜著異物,但也足以讓人感嘆。沿湖而去,開闢了不少鹽場,一塊一塊的,鹽工們正默默進行著製鹽工序,旁邊是夏軍士卒巡邏監察。

  “李樂,你做得不錯!”見一切秩序井然,劉淵對李樂道:“鹽工們可有反抗?”

  “回大王,我軍之來,殺了不少作奸犯科欺壓鹽民監兵。又分發了不少糧食給他們,他們怎會反抗!”李樂眼中帶著喜色對劉淵道。

  劉淵點了點頭,命李樂喚過一名鹽工上前問話。未及片刻,一名中年的鹽民被帶至眼前,身形瘦弱,皮膚黝黑,手上看著有一堆老繭。

  “拜見夏王!”老鹽工磕頭不止,很是懼怕。

  “起身回話!”劉淵語氣溫和道:“老人家在此做工多久了?”

  “小人家世代為鹽民,小人自成年後便一直於此製鹽,如今也有幾十年了,我的兩個兒子也俱為鹽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