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強攻猛打,徒耗軍力,莽夫所為也。心思一轉,公孫瓚果斷對身邊傳令兵道:“傳本將令,讓北城的公孫范撤出去,留出一道口子,讓敵軍撤退!”

  稍一頓,又大聲道:“命令公孫越,統率騎軍,待敵軍出城之後,從側襲擊,銜尾而追,將其沖潰擊散。其餘各門,給本將加緊進攻,將叛軍打廢!”

  “還有,注意著烏桓人,人死多少,逃多少,本將不管,但戰馬,有多少就給我留下多少!”

  隨著公孫瓚大令一下,來自西、南、東門的壓力劇增,叛軍更是難以支持。公孫范領軍後撤,將北門空了出來,見到空擋的叛軍士卒頓時一窩蜂地便朝外衝去。張舉漢軍此舉乃是詭計,想要阻止混亂的軍士,但一幫尋到“生機”的困獸,哪裡是他能夠止住的。

  “舉兄,撤吧,不管他城外有多少埋伏,衝出去總比枯守等死強!”張純在旁勸道。

  無奈,張舉帶著親信士卒,隨眾湧出北門。烏桓人那邊發現了北邊的異常,丘力居也是果斷,糾集身邊的四千多人馬,也不管背後的攻擊了,直直地朝外猛衝而去。

  北門擁擠,直接下令砍殺衝擊,從堵在城門的數百叛軍身上碾過。

  隨著二張與丘力居領軍突圍,漢軍更加遊刃有餘了。一邊下令截斷北門,將剩餘的幾萬叛軍再次圍困,派人叫降。一面調集兵力,往北而去,剿殺出城的二張與丘力居。

  城中的叛軍軍心早就潰散,又沒了首領,身心俱疲,抵抗意志衰弱到最低點。面對漢軍的圍攻逼降,很識時務地放下武器投降。大局已定,漢軍也不再多加殺戮,派關靖收尾,公孫瓚率領親軍往北奔去。

  出了城的叛軍,果然也不好受,張舉與張純只得四千多人外逃。剛出城不久,便被準備多時的幽州鐵騎衝散,公孫越領軍攻殺,雖有預料,二張仍然應對不及。

  張舉中流矢而亡,被公孫越梟了腦袋。張純運氣好,趁亂領著數百人,朝北亡命狂奔,在漢軍將注意力放在烏桓人身上之後,得以脫身。

  丘力居在率人衝出城後,迅速被公孫范帶人纏住,而後源源不斷的漢軍趕來。一面應對漢軍步卒的遲滯,一面承受幽州鐵騎的攻擊,烏桓人抵擋不住,最終丘力居只得數百殘兵狼狽北去。

  公孫瓚領軍追擊上百里,一直到蹋頓領上萬軍來援,方才止住。按照公孫瓚的性格,原本是要繼續追擊進攻的,但考慮到激戰時久,將士疲敝,烏桓人又有生力軍,放棄了擒胡首獻俘於陛前的誘惑,領軍回歸。

  石門一戰,張舉納命,張純遁逃,叛軍徹底被消滅,幽州動亂平定。丘力居再次大敗虧輸,烏桓人損失不小。

  公孫瓚則賺了個盆滿缽滿,數千匹戰馬,數萬戰俘,都被他毫不客氣收歸麾下。攜平叛驅胡之大功,風光無限,威望於幽州一時無兩。

  ------------

  第132章 建國

  湳水之畔,經過新一輪的擴充,美稷城又大了一圈,城中足可居住五萬餘人口。經過劉淵十年發展,這座邊塞小城越發具有塞上王城的風采,成為匈奴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入夜,已至宵禁時分,街巷之間寂靜無聲,只有一隊隊巡城衛士時而巡邏而過。王柔府邸後院閣樓之中,幾座燭台擺在兩側,明亮的燭火在輕風中晃動,將屋內映得昏黃。

  王柔與一中年男子抵足而坐,相談甚歡,關係明顯很親密,二人膝下還坐著兩個男童,聽二人暢談。

  該男子三十多歲,身上散發著書卷氣息,頗為儒雅,面上俄而露出一絲上位者的威嚴。此人正是王柔弟弟,原代郡太守王澤。

  “季道,還是為兄連累了你呀!前些年你於代郡治政養民,勸課農桑,力卻外敵,仕途本該一路平坦,若不是為兄效命匈奴,你也不至於被罷官削職了!”望著一臉淡然的王澤,王柔不由得感嘆道。

  聞王柔之言語,王澤卻是淡淡然地答道:“兄長不必自責,代郡也非小郡,閹宦之輩看中了,尋個由頭罷免吾罷了。所幸,我這顆項上人頭還在。況且,如今的大漢,為官何曾容易。小弟可沒有那麼多錢財‘捐’給雒陽的天子!”

  越說越豁達,到最後,王澤竟有些嘲諷之意。“若不是白波黃巾作亂太原上黨,小弟於家中讀書習文,不亦樂乎?”

  “倒是兄長,在這匈奴,如魚得水?”望著王柔,王澤玩味道。

  王柔面露苦笑,搖了搖頭,反問道:“季道此來,對如今的匈奴有何感觀?”

  “文人雅集,商賈不絕,百畜興旺,比起大漢各州的動亂,此地不失為一‘人間樂土’!”王澤面目恢復嚴肅:“匈奴單于劉淵之名,吾早有耳聞,如今親至美稷,方明白其乃胡人不世出之雄主。”

  “只是,胡人有如此領袖,對大漢來說,可不是好事啊。這些年他屢掀戰亂,大肆擴張,如今更是吞併了鮮卑。只怕下一個目標就是大漢了吧!”

  “罷了!不提此事,季道既然投奔為兄而來,有何打算?”王柔試探問道:“是否願在美稷為官,吾可向大單于推薦!”

  王澤沒做回答,只是舉杯相邀,一飲而盡,顯是拒絕了。王柔也不甚在意,低頭望向旁邊正昏昏欲睡的兩個孩童,露出笑容望向其中一個十分靈動的孩子:“昶兒,困了就與機兒一同下去休息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