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東部鮮卑聯盟的成立很快,各個鮮卑大人聚集部眾,組建聯軍,對抗匈奴東征軍。但面對“火力全切”的匈奴軍,卻實在有所不濟。匈奴人上下一心,劉淵又派出了不少勇將,在賀蘭當阜統領下,東部鮮卑連戰連敗,被一路向東趕去。

  前方的戰報頻頻傳回,入冬之前,賀蘭當阜便可兵至烏侯秦水。來年開春,便是與東部鮮卑聯軍決戰之時。對草原人來說,寒冬是最難熬的,為保險起見,劉淵果斷命令賀蘭當阜領軍西撤一些,在給東部鮮卑壓力的同時,也方便修整與得到後方的支持。

  跨過中平四年冬,春回大地,沉寂了許久的北方大地再起波瀾,草原、幽州同時陷入戰火之中。

  幽州叛軍,二張雖然聯合丘力居,但各自為戰。丘力居很狡猾,沒有管張純與張舉,自帶著烏桓突騎劫掠漢郡,騎軍來去自如,漢軍不能守,一度被其越過幽州,進入冀、青二周,收穫甚大。

  而漢軍的打擊重心則放在了二張這支漢人叛軍身上,尤其是在張純稱王,張舉“稱帝”後。此二人可犯了大漢忌諱,朝廷勒令幽州全力打擊此亂臣賊子,儘快平復地方。

  中平五年初春,準備充分的幽州漢軍,在孟益和公孫瓚的率領之下,開拔東進,尋張純、張舉叛軍而去。

  叛軍號稱十萬,卻分散各地,戰力低下。漢軍一路高歌猛進,沿途亂賊盡皆被剿滅,進駐遼西郡海陽縣。

  前番與賊交戰,立功頗多,公孫瓚打出了偌大的名氣,威望大增。以三千精騎為基,擴充了不少實力。此時東進擊賊,正是其意氣風發之時,想要再建大功。

  漢軍有三萬之中,孟益雖為統帥,但未立功勳,徒居高位,影響力反而不如公孫瓚,將士頗有不服者。

  “大兄勇武善戰,軍心所在,朝廷就該讓大兄為主將,討伐叛逆。那孟益何德何嫩,位在大兄之上!”暗地裡,公孫越大聲道,一臉的不服。

  “越弟慎言!朝廷自有考慮,我等只需盡好本職,為大漢討平叛逆,還百姓以安寧!”公孫瓚聞言止住公孫越,話說得漂亮,但其表情明顯對其言很是認同。

  “大兄,探騎來報,張純、張舉將叛軍聚集於北邊的孤竹城周邊,足有六七萬人,我軍得當心呀!”

  “無妨!”公孫瓚大手一揮,頗為豪氣道:“叛軍烏合之眾,就算真有十萬之眾,我漢軍兒郎又有何懼。正愁尋不著其主力,湊齊了正好,方便本將一舉破之!”

  話里話外,公孫瓚自信心爆棚,顯得有些自負,手下的精兵強將給了他這個底氣。

  ------------

  第123章 濡水大戰

  與此同時,在不遠處的孤竹城側,叛軍已然集結完畢。七萬餘人的大軍,僅憑人眾,也顯得氣勢洶洶。軍寨沿濡水而建,綿延十數里,“張”字大旗迎風招展。

  “舉兄,局勢不妙呀!漢軍大舉西進,來勢洶洶,周邊豪強世家多打了退堂鼓,坐觀你我成敗!幽東之地本就貧瘠,沒有他們的支持,我軍怕是難以為繼呀!”中央大帳中,張純憂心忡忡,對張舉道。

  張舉面色也不怎麼好看,二人有兵“十萬”,但自家人知自家事。除了各自的本族的私家部曲,與收編的馬匪、盜賊外,其餘兵眾多為新放下犁具的農民,還有不少強征入伍的士卒,戰力低下可想而知,否則之前也不會被公孫瓚三千騎軍攪得人仰馬翻。

  二張稱王稱帝,除了心中不切實際的野心之外,原有凝大勢,激勵士卒,提升士氣之意。誰料,竟起了反作用,原本許多暗中支持的豪強世家立刻收回了爪牙,軍中也多有逃散之卒。

  二人此時也知曉自己被欲望迷了眼,出了昏招。還有那烏桓人,自起兵後,就沒怎麼管過他們,自顧自得劫掠州郡,雖分擔了不少壓力,但此時,他們儼然已經成為漢軍標靶,逮著欲除之而後快。

  事已至此,也只能硬著頭皮堅持了。二張之前也是混到大漢郡守的人,並非一般平庸之人,對局勢也有著清晰的認識。摒退了一眾手下,一起思索破局之法。

  “那孟益倒是不足為懼,空據中郎將之位,在幽州又無根基。倒是這公孫瓚,本就是幽州世家出身,又頗具將才,手下精兵猛將善戰者眾,之前我軍就在其手上吃了大虧,不得不防呀!”沉吟許久,張舉微微一嘆。

  張純眉頭緊皺,突地狠狠道:“不管如何,我們得速做決定。漢軍近在眼前,是戰是退,必須下定決心。軍心本就不穩,再遷延下去,只怕就徹底散了!”

  猛拍一下桌案,張舉似是豁出去了一般,對張純道:“純兄說得不錯,漢軍逼迫在即,我們不可再猶豫下去。我軍主力就在此,七萬大軍豈有不戰自退之理。我意領軍南下,與其爭鋒。只要擊敗了漢軍,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

  “公孫瓚想要以我們的項上人頭拜將封侯,那就看他的牙口夠不夠鋒利!命令大軍,克日起行向南進軍!”

  張舉深知,以他們現在的情況,根本退不得,退便只有敗亡之途。

  “還有,派人通知烏桓人,告訴丘力居。我軍要是敗了,他們別想得好。至不濟,我們直接北上投奔匈奴而去,讓他看著辦!”張舉面露瘋狂之色,顯然是下定了決心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