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好不容易等到江從飯廳里出來,我一把揪著他跑到飯店門口,告訴他有更好的買賣了。一位西裝筆挺的男子走過來,張口開價“1750,這是新聞部定的官價”。一輛乳白色皇冠開過來,我們一頭扎了進去,一看手錶,早上8點整。
出巴格達向南,都拉煉油廠和都拉發電廠已成廢墟。兩輛t—72型坦克扼守著通往南方的8號公路,炮口對準公路盡頭。沿途不斷地有憲兵攔住我們,司機用阿語一解釋,立即放行。司機名叫蘇海爾,車開得挺猛,時速一直沒下過120公里,甚至敢鳴著喇叭超軍車。江亞平嘰里咕嚕地與司機交談,弄得本來會不了兩句半英語的司機蘇海爾直分神,車到尤斯費厄竟開錯了方向。幸虧我瞄了一眼坦克車後面的路標,大喊“stop”,才撥亂反正。
沿8號公路南下,不時可見路旁虎視眈眈的t—72坦克。這種蘇制t—72主戰坦克是7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戰後第三代坦克。火炮為125毫米滑膛炮,可發射穿甲彈、破甲彈及榴彈等多種炮彈,採用自動填裝機,火炮發射速度可達每分鐘八發。火控系統則配備有電子計算機、紅外夜視儀、雷射測距儀等裝置。火炮口徑大,火力強,初速高,裝甲防護性好,外形低矮,不易被擊中,最大時速60公里,涉水深可達1.8米。其前裝甲位置有一塊三角形鋼板,與t—62及中國的“59”和“59改”型迥然不同,極易識別。
在泰菲安橋頭,竟看見一輛法國造gct—120毫米裝甲自行火炮。巨型油罐車不時從我們車旁咆哮而過。成隊的大型平板拖車載著雙聯37毫米高炮、t—62坦克向北疾馳。路旁可見軍用帳篷和帳篷旁拾柴禾的黑袍阿拉伯婦女。
9點,我們離開8號公路向東拐入一條岔路,兩輛不明型號、重心極低的履帶裝甲車緊扼路口。右前方45度是一個龐大的無線電陣地。一隊軍車迎面飛速駛來,一輛平架著37毫米高炮的蘭德羅罕吉普開道,操槍的士兵頭戴尼龍軟帽,只露雙眼,大風鏡上是塗了迷彩的鋼盔,令人不寒而慄。
1o點鐘,我們由岔路拐上巴格達到巴斯拉的6號公路。顯然這條路正在運兵。大型平板拖車正將數不清的t—62、t—72和“59”、“59改”式坦克由南方運往北方。為了節油,軍用卡車則由直徑七八厘米、長五六米的鋼管做硬牽引,三四輛卡車一個編隊,由大馬力的man或奔馳、斯堪尼亞牌卡車牽引,余車熄火滑行,緊隨其後。路旁沙地上,一輛t—72坦克和一輛履帶裝甲車沿著公路往北狂奔,弄得飛沙走石,征塵滾滾。
10點45分,進入巴格達南160公里的庫特,關卡告訴我們,的確有伊拉克新聞部的兩輛紅車開過去。庫特城裡的大轉盤上停著一輛巨型坦克,好像是英國的“百人酋長”式。奇怪的是,由巴格達到庫特這段通向巴斯拉的公路竟未受到盟軍的空襲,連路旁的高壓輸電線也完好無損。
12點,距南部屯兵重鎮阿馬拉還有60公里,我們再次被共和國衛隊截住,司機蘇海爾打開車門鑽出車去,與士兵耳語了什麼,我們立即被放行。借停車撒尿之機,我仔細打量了我們的白皇冠,居然掛的不是紅色出租牌而是白色私車牌。我們的司機是個特務。
繼續前進,依然是數不清的坦克、自行火炮,右前方45度居然還有一架“米—4”直升機在盤旋,顯然,裝甲部隊正在這段瀕臨瀉湖區的快速路上集結,然後搭乘大型平板車北上。我注意到,一些軍車上畫有白底紅字的“紅新月”標誌,一輛法制gct自行火炮的側裝甲上竟畫了直徑一米的“紅新月”。
12點34分,我們駛過底格里斯河下游的一座舊橋,進入位於巴格達東南450公里處的軍事要塞阿馬拉。底格里斯河從該城穿流而下,經過巴斯拉後注入波斯灣。阿馬拉不僅扼守巴格達到巴斯拉的水陸路交通,而且東距伊朗邊界僅40公里,是伊拉克南部的重要軍事要塞。據伊拉克當局介紹,不久前一些受伊朗支持的什葉派穆斯林控制了該城,直到3月16日伊政府軍才收復了該地。
阿馬拉城外,一座五米高的伊拉克士兵塑像被榴彈打成三截匍匐在地。像沿途一樣,這裡也嚴禁照相。雕像背後的十字街頭有槍戰過的痕跡。一座兩層樓被火箭彈擊穿一個一米見方的圓洞,屋角坍塌下來。伊拉克政府軍士兵蹲在雙聯23毫米高炮後面,炮口平伸,當做戰防炮使用。
在阿馬拉市電訊中心的廢墟旁,我們終於追上載有伊拉克政府新聞部官員和其他外國記者的兩輛紅車。而所謂其他“外國記者”不過是西方新聞媒介雇用的伊拉克雇員而已,因為伊拉克早已下令所有外國記者必須離境,連cnn大名鼎鼎的皮特•阿內特也被趕到了耶路撒冷。
一位名叫阿卜杜拉的官員不客氣地拉開我們車門,一屁股坐在司機旁邊,揚起右手,讓我拍阿馬拉市被炸毀的通訊中心,“這些全是美國人幹的,所以伊拉克沒有電話了”。我跳下車,蹲在路邊,等有幾個伊拉克士兵進入畫面時按下快門。不料阿卜杜拉鑽出汽車直指我的鼻子:“不許拍軍隊,我警告你,你拍了兩張。”我解釋說我需要有些活動的人作前景,可阿卜杜拉強硬地說:“這我不管,但決不許拍軍人。”
在阿馬拉市政府門前,我們奉命停車。此次我學乖了,先問阿卜杜拉可以拍哪兒。市政府斜對面馬路中央,一輛掛黑色軍牌的汽車被燒成一堆烏鐵。阿卜杜拉說:“從現在開始全是穆斯林什葉派的暴行。”據他介紹,“3月2日至16日,受伊朗支持的穆斯林什葉派叛亂分子在此燒殺搶掠。他們乾脆就是伊朗人,連阿拉伯話都不會講”。
出巴格達向南,都拉煉油廠和都拉發電廠已成廢墟。兩輛t—72型坦克扼守著通往南方的8號公路,炮口對準公路盡頭。沿途不斷地有憲兵攔住我們,司機用阿語一解釋,立即放行。司機名叫蘇海爾,車開得挺猛,時速一直沒下過120公里,甚至敢鳴著喇叭超軍車。江亞平嘰里咕嚕地與司機交談,弄得本來會不了兩句半英語的司機蘇海爾直分神,車到尤斯費厄竟開錯了方向。幸虧我瞄了一眼坦克車後面的路標,大喊“stop”,才撥亂反正。
沿8號公路南下,不時可見路旁虎視眈眈的t—72坦克。這種蘇制t—72主戰坦克是7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戰後第三代坦克。火炮為125毫米滑膛炮,可發射穿甲彈、破甲彈及榴彈等多種炮彈,採用自動填裝機,火炮發射速度可達每分鐘八發。火控系統則配備有電子計算機、紅外夜視儀、雷射測距儀等裝置。火炮口徑大,火力強,初速高,裝甲防護性好,外形低矮,不易被擊中,最大時速60公里,涉水深可達1.8米。其前裝甲位置有一塊三角形鋼板,與t—62及中國的“59”和“59改”型迥然不同,極易識別。
在泰菲安橋頭,竟看見一輛法國造gct—120毫米裝甲自行火炮。巨型油罐車不時從我們車旁咆哮而過。成隊的大型平板拖車載著雙聯37毫米高炮、t—62坦克向北疾馳。路旁可見軍用帳篷和帳篷旁拾柴禾的黑袍阿拉伯婦女。
9點,我們離開8號公路向東拐入一條岔路,兩輛不明型號、重心極低的履帶裝甲車緊扼路口。右前方45度是一個龐大的無線電陣地。一隊軍車迎面飛速駛來,一輛平架著37毫米高炮的蘭德羅罕吉普開道,操槍的士兵頭戴尼龍軟帽,只露雙眼,大風鏡上是塗了迷彩的鋼盔,令人不寒而慄。
1o點鐘,我們由岔路拐上巴格達到巴斯拉的6號公路。顯然這條路正在運兵。大型平板拖車正將數不清的t—62、t—72和“59”、“59改”式坦克由南方運往北方。為了節油,軍用卡車則由直徑七八厘米、長五六米的鋼管做硬牽引,三四輛卡車一個編隊,由大馬力的man或奔馳、斯堪尼亞牌卡車牽引,余車熄火滑行,緊隨其後。路旁沙地上,一輛t—72坦克和一輛履帶裝甲車沿著公路往北狂奔,弄得飛沙走石,征塵滾滾。
10點45分,進入巴格達南160公里的庫特,關卡告訴我們,的確有伊拉克新聞部的兩輛紅車開過去。庫特城裡的大轉盤上停著一輛巨型坦克,好像是英國的“百人酋長”式。奇怪的是,由巴格達到庫特這段通向巴斯拉的公路竟未受到盟軍的空襲,連路旁的高壓輸電線也完好無損。
12點,距南部屯兵重鎮阿馬拉還有60公里,我們再次被共和國衛隊截住,司機蘇海爾打開車門鑽出車去,與士兵耳語了什麼,我們立即被放行。借停車撒尿之機,我仔細打量了我們的白皇冠,居然掛的不是紅色出租牌而是白色私車牌。我們的司機是個特務。
繼續前進,依然是數不清的坦克、自行火炮,右前方45度居然還有一架“米—4”直升機在盤旋,顯然,裝甲部隊正在這段瀕臨瀉湖區的快速路上集結,然後搭乘大型平板車北上。我注意到,一些軍車上畫有白底紅字的“紅新月”標誌,一輛法制gct自行火炮的側裝甲上竟畫了直徑一米的“紅新月”。
12點34分,我們駛過底格里斯河下游的一座舊橋,進入位於巴格達東南450公里處的軍事要塞阿馬拉。底格里斯河從該城穿流而下,經過巴斯拉後注入波斯灣。阿馬拉不僅扼守巴格達到巴斯拉的水陸路交通,而且東距伊朗邊界僅40公里,是伊拉克南部的重要軍事要塞。據伊拉克當局介紹,不久前一些受伊朗支持的什葉派穆斯林控制了該城,直到3月16日伊政府軍才收復了該地。
阿馬拉城外,一座五米高的伊拉克士兵塑像被榴彈打成三截匍匐在地。像沿途一樣,這裡也嚴禁照相。雕像背後的十字街頭有槍戰過的痕跡。一座兩層樓被火箭彈擊穿一個一米見方的圓洞,屋角坍塌下來。伊拉克政府軍士兵蹲在雙聯23毫米高炮後面,炮口平伸,當做戰防炮使用。
在阿馬拉市電訊中心的廢墟旁,我們終於追上載有伊拉克政府新聞部官員和其他外國記者的兩輛紅車。而所謂其他“外國記者”不過是西方新聞媒介雇用的伊拉克雇員而已,因為伊拉克早已下令所有外國記者必須離境,連cnn大名鼎鼎的皮特•阿內特也被趕到了耶路撒冷。
一位名叫阿卜杜拉的官員不客氣地拉開我們車門,一屁股坐在司機旁邊,揚起右手,讓我拍阿馬拉市被炸毀的通訊中心,“這些全是美國人幹的,所以伊拉克沒有電話了”。我跳下車,蹲在路邊,等有幾個伊拉克士兵進入畫面時按下快門。不料阿卜杜拉鑽出汽車直指我的鼻子:“不許拍軍隊,我警告你,你拍了兩張。”我解釋說我需要有些活動的人作前景,可阿卜杜拉強硬地說:“這我不管,但決不許拍軍人。”
在阿馬拉市政府門前,我們奉命停車。此次我學乖了,先問阿卜杜拉可以拍哪兒。市政府斜對面馬路中央,一輛掛黑色軍牌的汽車被燒成一堆烏鐵。阿卜杜拉說:“從現在開始全是穆斯林什葉派的暴行。”據他介紹,“3月2日至16日,受伊朗支持的穆斯林什葉派叛亂分子在此燒殺搶掠。他們乾脆就是伊朗人,連阿拉伯話都不會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