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災民們愣了,都有啥檔次?

  “三個檔次,上等獨門獨院,每月五百。中等兩家一院,每月三百文……”書辦道。

  “啥,住宿還要錢?”災民們瞪大眼道。

  “住宿啥時候不要錢了?”那書辦眼睛瞪得更大:“你們住的房子,可是滄州百姓盡最大努力空出來,怎麼可能白住!”

  “咳咳。”一個年輕吏員咳嗽兩聲道:“沒錢也可以……”災民們還沒來得及高興,又聽他道:“先記著帳,用工時換也可以,只是這就沒有工錢發。”

  “嚇,”災民們不樂意道:“怎麼什麼都要錢,從沒聽說,安置災民還收錢的。”

  “別的地方都是搭窩棚,本州也在河邊搭了窩棚,”那書吏正是韓子棒,他面無表情道:“諸位不願住房,可以露宿,同樣是不要錢的。”儘管不情願,但到了這一步,何況房租真便宜,還可以先欠著,於是大家都選了住房。

  於是這十戶人領了一個牌牌,幹事們指了一個老頭,對那十戶人道:“這個人是倒糧集的里長,你和他去,做工和發糧,住宿都有他去管。”

  ————

  定時發布出問題了,晚一點,求大家多多評論。

  第九十二章 修路開始

  第九十二章 修路開始

  三萬九的災民,南皮先截留了一部分,還有三萬人被送到滄州城。花了半日,十戶一組,一萬災民登記造冊,被裡長領了回去。另外的兩萬,簡單做些調查,發了口糧送到海興和黃驊。

  翌日,修路工程不聲不響開始了。

  從滄州城南門開始,分出兩個方向,一個去南皮,一個去海興。原來已經有的路,填了坑,去了苞,再夲實路基,用磚石鋪就。一般的路上,最重的車也不會超過千斤之重,所以一般的紅磚就能很堅固。

  原來沒有路的,遇水搭橋,遇山繞一下。既要儘量的多聯繫鄉鎮,也要儘量節約路程。

  大工程啟動之時,領導照例是要視察一番的。徐清在城外邊住了一夜,次日天還沒亮,穿上便服,帶著幾名隨從一路看過去。

  但見遠處太陽的紅彤彤,照著大地,照著田野。每行不遠的路,就能看見數十名光著膀子的漢子在路上忙活。此時已過中秋,天氣不太暖,大家可都是冒著陡峭的寒風在路上幹活。

  見這這一幕,徐清心底有些感動。多難興邦,殷憂啟聖,我華夏自古多難,但也鑄造了華夏百姓不屈的個性。

  徐清看著這熱火朝天的一幕,心底感慨,對隨從點點頭道:“這很好嘛,本官一會要去看看民工早上吃什麼?”

  以往接濟災民,能有一日一餐就不錯了,只要餓不死就往死里餓。而徐清搞的以工代賑可是保證了包了三頓,堪稱業界良心。

  在徐清看來,這修路做工,那辛苦更甚於耕田種地,吃得不好不要緊,修出來的路人踏幾步都爛,這就白費了功夫。徐清要修一條“新十年,舊十年,修修補補又十年”,至少管三十年風吹日曬,人走馬踏車攆的好路。

  走到一處集子旁邊,見到集子裡的農民才帶著鋤頭出門。這時候糧食快熟了,要趕緊去曬田,做最後一次增收努力。徐清的隨從去找來里長,暗中對里長說,天大的官來了,然後晃一晃公文。里長不疑有他,恭恭敬敬迎了出來。見著徐清立即拜:

  “拜見上官,上官進來喝口水吧?”

  徐清搖搖頭道:“不忙,先帶我看看民工吃的什麼。”

  里長笑著道:“今日吃黑面蒸餅,黑面烤餅,一人蒸餅一個,烤餅兩個。”

  黑面比白面差多了,是粗加工的糧食,也是老百姓最普通的吃食,也就是說,災民和普通百姓吃的一樣。但這樣的飯,已經是比其他災區的官員好了不知多少倍了。

  里長繼續道:“這是白天吃的,中飯加一碗湯,晚上的飯我們不做,和工錢糧一起發給民工自己帶回去。”

  徐清又問:“那民工干多長的活?”

  里長道:“五更起來幹活兒,太陽出來就吃飯,吃了飯給他們屙屎的空擋,中午歇個把時辰。晚上歇得早,太陽紅了就散工。”

  徐清點點頭道:“很好,你說說民工的事,這些民工都在幹什麼?”

  “是,”說到修路的事,里長眼睛放光,臉上是神采奕奕:“他們正在整地,這修路前要先將地上的草皮除去,在坑坑窪窪之處需填補整齊,民役們方可打石硪夯實。自有人燒磚,拉磚過來和濕泥碼上。太陽曬三天,這路就邦邦硬!”

  “上官請隨小人一看。”

  徐清跟著里長來至路邊,湊近了看。

  此時民工正埋頭苦幹,各個汗流浹背。太陽一出,照著民役們油光發亮的赤銅色肌膚上,透著一股陽剛之美。

  十幾名民工在一大圓石盤的四面穿上繩子。穿好繩子後,八名大漢就各持繩一端。

  里長上前道:“要行硪了,上官小心些。”徐清知道這幾百斤大石舉起,一不小心可很是危險,於是退後了幾步。

  但見行硪頭子咳了幾聲,持硪的八名大漢各自彎腰曲背,手把硪杆,準備起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