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初聽之下,徐清便明白了兒歌里的意味,“兩人”“余”,是徐,“水”和“青”是清,加起來就是徐清了。如果第一首兒歌還有牽強附會的意思的話,那麼下一首,就肯定是說徐清了。

  又聽見那群兒童唱道:

  “徐公子,是宿星

  下凡來,把田均

  肚飽力足安耕田

  家家戶戶機杵聲”

  這幾句話一出,牛吃草也明白了, 是說徐清來了之後,吃得飽了,力氣也足,耕完田地還能做些別的手工活兒,牛吃草咧嘴一笑:“少爺,他們在唱你呢!”

  徐清倍感欣慰,這就是民心啊,看來我做的事情還是有作用的。這也許就是成就感吧?

  可這些兒歌是誰傳唱的?難道是百姓有感而發,徐清搖搖頭,心道滄州這些地方還是有人才的。

  在被幾首兒歌刺激了一下後,徐清忽然這個刺史當得挺有味道的,於是愈加有興趣去思考如何開發海興了。

  圍著幾天的打探下來,徐清瞧出來了一些端倪。

  農業社會嘛,制約經濟發展的無非就是土地,種糧食不能多產,那個地區就會窮。徐莊在沒有徐清的大改造之前,也是貧困得不行,一旦修了渠,挖了井,立即改天換地。

  海興海興,依海而興,有了這個名,卻不副那實。

  海興由於近海,境內三分之一的土地是灘涂,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鹽鹼地,剩下的可耕之地不多,還是比較貧瘠的土地。從而出產就少得可憐,果腹也很勉強。

  那有人問,怎麼不搬遷出去呢?要知道,在後世,還有些貧困村莊的人,有許多“鄉土情節”的人,窮到穿開襠褲也不肯遷移。

  徐清想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興面對著這麼一大片富饒的海洋,就算是靠著撈海貨也不必如此貧困啊。

  只是徐清不知道,因為交通和保鮮技術不行的,加上下海風險太大,宋以前,華夏古代海洋漁業一直不發達,偶爾有幾個漁夫,也只是比棄民好不了多少。

  思量片刻,徐清覺得,海興縣的出路還是要從海洋上找。因為有一種安全易得的東西,在這一片海取之不盡,且利潤頗高。

  騎著驢,徐清慢慢行近海邊。

  事實上,徐清還是挺激動的。來唐之前,他還沒見過真正的大海呢……

  看電視裡面,那個海邊:細沙碧浪,闊遠無邊,咸風徐徐……撿貝殼,拾海螺,聽海的呼喚!多美……

  可……徐清問清了路線,跟著指引到海邊一看,傻了眼:“牛吃草,你看見海了嗎?”

  “沒有……”牛吃草搖搖頭。

  “你給了那指路人多少錢?”

  “五文錢……”

  “一文錢就行了,你給這麼多幹嘛,錢多啦?”

  “不是你讓我多給的嗎,還……還說什麼就當作門……門票啥的……”

  “昂,好像是有這麼回事。”徐清無奈,騎著驢左看右看,除了一片濃茂的森林,哪裡有一絲海的樣子?連水都沒有……看不見,徐清靜下來聽,果然,有幾分海浪拍擊的聲音。徐清忽然想起來了人與自然還是貝爺求生裡面說過,海邊通常是有一大片紅樹林的,面前這些樹應該就是類似的。

  徐清走了五六里,艱難的找到一處海崖,爬了上去,往東一眺望,是海!

  沒有徐徐風,細細浪,只有波濤洶湧,白浪滔天,捲起來,有如千堆雪,拍擊海岸。

  目極之處竟然有一漁船,張帆撒網,與這大海斗得正凶,絲毫不肯屈服。

  壯美啊!

  白浪滔天落幽燕,秦皇島外打魚船。

  片帆流知向誰邊?一片汪洋都不見……

  秦皇魏武同臨此,揮鞭碣石有遺篇。

  ……

  “唉……”徐清本來想抄抄偉人詩詞的,還改編了一下,卻沒想到中氣不足,才氣不濟,最後一聯久久念不出來。有倒是有幾句,可那股氣勢,遠不能比上前文半點。

  畢竟,偉人要做的,是改天換地的大事,徐清想做的,只不過是想好好活下去,順便做點改天換地的事情……

  “少爺,下去吧,這裡風大……”

  “唔,我們去海興縣縣城,我有辦法了。”徐清心想,只有一個辦法了,伐林造鹽田。不僅為了海興百姓考慮,也為了那一張空白聖旨所欠下的債。

  “少爺做的,都是大事,嘿嘿……”牛吃草憨憨的笑。走到崖下,徐清看見,栓住的驢旁邊站了一個斗笠漁翁。

  “喂,兀那漁翁,幹嘛呢?”牛吃草以為有人偷驢,急忙喝到。

  “牛將軍勿驚,小老兒是找刺史大人的……”那斗笠翁嘶啞著聲音說到。

  徐清面色一沉,手已經摸到了懷中的火槍,道:“你是怎麼知道我的?”

  2017/10/2 6:52:27|43026293

  第二十六章 詭運(2)

  第二十六章 詭運(2)

  紅樹林旁邊,徐清與斗笠翁對視著,各自都想對方先轉移視線。徐清看著斗笠翁的面龐,有著久經風雨的痕跡。發了一問:“你是怎麼知道我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