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胡宗南的原籍,是浙江鎮海,於三歲時隨其父叔遷居浙西孝豐之鶴鹿溪,所以人黃

  埔軍校時,報的籍貫是孝豐。

  胡宗南幼年與王微(字顯之),章雲(字旭初)等同學,後又就讀於湖州中學。他

  讀中學時,曾由章雲家加以資助。他在湖州中學畢業後,曾在孝豐的一所小學教書,後

  來他的部屬中,有許多孝豐人,而且都是他的學生,像他的左右劉大鈞、蔣竹三、程開

  椿,以及曾任“空軍華北區司令”的徐康良等人都是。連用人的方法,他也早就深得蔣

  介石的衣缽了。

  在孝豐時,他曾與王微爭奪小學校長的位置,結果,因王是孝豐本地產,而胡只屬

  過江人(即錢塘江以東的客籍人),競爭失敗,校長一職歸了王微。胡宗南乃負氣跑到

  上海去,寄身於章雲家裡所開的毛竹行。時適黃埔軍校招收第一期生,胡於失意中,忽

  萌投筆從戎之念,乃由章雲贈以旅費,到廣東投考。因他身材矮小,在體格檢查時就被

  淘汰;幸面遇到當時的黨代表廖仲悄先生,聽見他說話激昂,也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就

  特別准他參加考試,終於僥倖獲取。

  胡宗南在北伐期間,曾在胡公冕部下當過營氏。當胡公冕調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

  副官長時,就保胡宗南接他的團長職務。是以胡公冕和胡宗南既有長官部屬關係,胡公

  冕亦有恩於胡宗南。就因為這種關係,後來胡宗南便與胡公冕和章雲兩人,結為金蘭之

  交。

  一九三七年淤滬抗戰發生,胡宗南曾指揮第一師、七十八師、一①二師及稅警總團

  參加。退守錫澄線(南起太湖,經無錫北達江陰)時,雖有永久性國防工事為依託,但

  也打得很不像樣。但他打了敗仗反而升了官,一九三八年三月,蔣介石即任他為第十七

  軍團軍團長,叫他移駐西安,整編由華北各戰場敗退人陝的部隊。從此,他就把別人的

  力量變而為自己的資本,資本愈厚,官亦愈高,到一九三九年,蔣又升他為三十四集團

  軍總司令。假手於黃埔學生,逐漸收拾非嫡系部隊,本來是蔣介石一向的手法。這時他

  借著抗戰之機,就把他的“得意門生”胡宗南扶植起來了。

  胡部退人陝西以後,即以“鞏固河防”為理由,實際上即屯兵西北,執行蔣介石消

  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他日忙夜忙的,並不是對付日寇,而是對陝西革命根據地構

  築碉堡線,嚴密封鎖陝甘寧邊區,同時開設軍分校,辦理訓練班,布置特務網,設立集

  中營,倒行逆施愈來愈多,他愈來愈獲得蔣介石的寵信。有些人對胡宗南所受的“隆恩

  厚遇”有所不解,實則很簡單,是因為他絕對地、徹底地執行了蔣介石對外對內的方針。

  而從胡宗南在西北的一切設施上,也就可以具體地看到蔣介石方針的實質。

  抗戰愈糟,官升愈高,這兩句話,堪為胡宗南的官運寫照。他升任三十四集團軍總

  司令後不久,又被蔣介石擢升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其時,司令長官為朱紹良,司令

  長官部駐在蘭州,下設兩個副司令長官部:一為傅作義的副司令長官部,設在綏遠,代

  字為“綏”;一為胡宗南的副司令長官部,設在西安,代字為“秦”。胡宗南的部隊分

  布於陝西、甘肅兩省,其勢力遠遠滲人到新疆;寧夏、青海“四馬”(馬步芳、馬步青、

  馬鴻逵、馬鴻賓)等部雖不隸屬於胡,但亦受他的挾制,朱紹良的司令長官,不過徒負

  虛名,只當傀儡而已。蔣介石之所以仍然要擺個朱紹良在胡的頭上是因為胡僅系黃埔第

  一期學生。“資望”還差,若在其時就任他為戰區司令長官,恐招非議,故不得不用未

  來掛個名。而論到實權,胡已大大超過一般的司令長官之上。

  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期間,胡宗南的副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前為羅列,後

  盛文)、副參謀長(前為李昆崗,後為沈策)以下,設有參謀處、情報處、軍務處、副

  官處、經理處、人事處、軍醫處、軍法處、軍械處、機要處等處。所轄正規部隊,有李

  延年的第三十四集團軍(後由李文任總司令),陶峙岳的第三十七集團軍,范漢傑的第

  三十八集團軍(范曾一度調任副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和李鐵軍的第二十九集團軍;外加

  不在集團軍戰鬥序列的直屬軍、師及直屬炮兵、工兵、騎兵、裝甲兵、通信、汽車等特

  種兵旅、團。由此可見胡的副司令長官部組織的龐大和兵力的眾多,均非別的司令長官

  所能比擬。

  那時候,胡軍的一般編制是:集團軍轄三個軍,軍轄三個師,師轄三個步兵團。軍

  又有炮兵團、輜重兵團、工兵營、通訊營;搜索營、特務營等直屬部隊。

  當時胡宗南所指揮的正規部隊及直屬部隊,共有四十多個師,約為四十五萬人。警

  察、憲兵、地方團隊和蔣特別配屬給他指揮的空軍等等,還未計算在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