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彈劾案”案中,那些人大喊特喊道:“查胡宗南以師長進駐陝甘,薦至專駐,

  地位不為不高;界以防共戡亂之事權,責任不為不重;軍政大權一手操持,大小軍官由

  其委任,倚界不為不專;關中控制延綏,綰毅隴蜀,俯視中原,有若建瓴,形勢不為不

  要;平時養兵四十五萬,部隊不為不多;新式武器占全國三分之一(各倉庫所儲,其數

  尤多),配備不為不精;國家所給餉項未欠絲毫,地方供應糧秣十足輸納,加之臨時征

  而又征,借而又借,軍需不為不裕(國防部、財政部、糧食部,田糧處皆有帳可查);

  三十七年冬春兩度徵調,西安省垣,挖掘三五丈深寬之壕溝一百六十里,沿壕一帶炮壘

  相望,即其司令部四周,莫不修築工事,用民不為不勞(三十八年五月十八日退出西安

  時,民工尚在機場周圍工作);自駐軍西北以至放棄,將近二十年蒞事不為不久……”

  若果不以人廢言,他們這一大段說胡宗南的話,都是事實;而且文章也作得鏗鏘可讀,

  足供欣賞。

  那些“監察委員”於數落子胡宗南一番之後,還引經據典一番,說:“荊吳之爭,

  子囊以眾寡不敵,全師而遁,恐人效尤,自請伏劍,楚君從之,以成其義。”意思是:

  胡宗南既已“喪師失地”,那就應該自殺。這類事情,不過是灣官場中,因派系利害之

  爭而演成的滑稽戲。原因是,胡宗南在蔣面前一向特別得寵,有些人便怕他逃到台灣之

  後,會奪去他們的地盤,是以給他先來一頓棍棒,造成所謂“社會公論”和壓力,作為

  抵擋手段罷了。

  無論從哪方面看,胡宗南在蔣介石將領中,都帶有代表性。在向蔣介石學步方面,

  胡宗南更具有典型性。所以,在結束本書之前,不妨再談談這個人的種種情形。

  抗戰末期,在蔣介石的軍事官員中,流行著“陳胡湯”之語。陳者,指陳誠;胡者,

  指胡宗南;湯者,指湯恩伯。蓋經過八年抗戰,蔣介石在軍隊中,已將非嫡系部隊消滅

  漸盡,主要只留下了這三大系統的部隊。別的方面,即使還保留著一部分力量,但蔣也

  想借所謂“整編”之名,而加以併吞,以致引起了若干殘存的地方勢力的反感,是故

  “陳胡湯”一語。意含譏刺,且帶著悻悻與不平。

  蔣視此“陳胡湯”為保身救命之湯。而在這三味補藥之中,胡宗南這一味,又特別

  為蔣介石所珍愛。因為胡既是黃埔出身,在抗戰期間,又一味注意於反共,悉力包圍陝

  甘寧邊區,視共產黨尤甚於日寇。胡也惜此而保存實力,擴充實力。為蔣家天下作長遠

  之謀,君臣之間,特別相得。原因胡宗南與特務頭子戴笠勾結得極為緊密,外則重藩,

  內由閹衛,互相溝通入彼此支持,更使胡宗南在蔣介石集團中,寵固權專,為陳誠、湯

  恩伯所不及。

  在解放戰爭中,陳、湯部隊之被完全消滅,也在胡宗南部隊之前。等到胡部全歸瓦

  解之時,蔣介石在大陸的政權,亦已到了最後結束之日。就這一點來看,又可以說蔣存

  則胡存,胡亡亦蔣亡,關係也特別密切。從胡宗南在黃埔第一期畢業後,即編人教導第

  一團充見習官,東征之役,才得任重機槍班班長,北伐軍興,即次第以營長、團長升為

  師長。抗戰發生後,實在沒有打過多少仗,卻又被蔣介石升為十六軍團軍團長。他在河

  南吃了敗仗之後即退到陝西去,蔣又令他擴編軍隊,成立三十四集團軍,由胡當總司令。

  數年之間,又將軍隊再擴為三十六、三十八兩個集團軍,。而他也由集團軍司令晉升為

  戰區司令長官。除陝西一省之外,並將實力伸展到河南、甘肅和新疆,在整個西北的蔣

  統區中,不但手握兵權,而且控制省政,乃有“西北王”之稱。就這樣,胡宗南以抗戰

  為名,反共為實,在蔣集團中,成為發展最快的一個,也成為蔣介石最寵信的一個。蔣

  介石甚至把“二太子”也放到他的麾下去。使不少人望之眼紅,羨之為“異數”之臣。

  這個“異數”之臣,不但一切惟蔣之命是從,在生活表現上,也處處以蔣為模仿對

  象,蔣愛裝模作樣,他也愛裝模作樣。甚至蔣喜歡其部下稱之為“先生”,他也一樣喜

  歡其部下稱之為“先生”,於是南京有“蔣先生”,西安也有“胡先生”,被稱者恬然

  自安,稱之者亦恬不為怪。有其“校長”,亦有其“學生”,胡宗南這個“學生”,學

  蔣介石竟學到十足。

  蔣介石流氓出身,卻隨時隨地要作偽君子。胡宗南也有這種德性,在蔣系軍人中,

  時時要顯得與眾不同。甚至在結婚問題上,也要吹一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儘管

  在私生活上暗裡胡來,發現之後拒見生身之父,但表面上卻裝得象個正人君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