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一九四八年陳去南陽時,又看過張所寫的八幅尺屏,留有相當深的印象。只是久聞大名,
未嘗上一面。那天段國傑告訴陳克非張鍅在成都,陳便與段一起去看他。
寒暄過後,陳克非便問張:“在這兵慌馬亂的時候,張老先生怎麼還能安心住在這
里呢?”
張說:“我是大半輩子過的戎馬生涯,兵慌馬亂是見慣了的。這次在成都,蔣老頭
想要胡宗南和共軍作一次決戰,我準備到灌縣去暫避一下,侍時局平靜再回來。”
陳又問:“灌縣距離這裡有多遠?有什麼條件能使張老先生得到安全呢?”
張說:“灌縣離成都雖僅一百多里,但是接近山區,非軍事必爭之地。而且那裡有
我的朋友鄧錫侯的部隊,他們具有地利、人和的條件,對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安排,是
不成問題的。到情況緊急時,我就作這樣的打算。”
張提到鄧錫侯,陳覺得正好把聽到的消息向他問一下。就說:“張老先生和鄧錫侯
是老朋友,當然無話不談,外間謠傳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人已聯名通電起義,不
知果有其事麼?”
張說:“那是真的,不是謠傳。我自己有個兒子(張光居)當團長,就在鄧錫侯那
里起義的。起義的日期是在蔣老頭走後的第二天。”停了一會,又用慎重而嚴肅的態度
說:“克非兄啊!我們的蔣先生這一輩子算完了,沒辦法了。你看共產黨的軍隊由西北
到東北,進了關又解放了北平;決定性的淮海戰役,國民黨又打敗了;南京、上海相繼
解放後,又席捲兩湖、兩廣。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國民政府在大陸已無立足之地,依
我看來,是完了,沒有辦法了。這不是我為共產黨當宣傳員,因為植材(段國傑)過去
同我是同事,現在他是你的部下,直接間接都是一家人,為我們自己本身的利害關係,
不妨說說知心話。”及後又說:“畢竟我是一個軍人性格,說話總有些顛三倒四的,不
妥之處,還請原諒。”
陳說:“張老先生太謙虛了,你過的橋比我走的路多,你所談的都是事實,是值得
我們今後注意的。尤其你把我當作一家人看待,更使我感到不勝榮幸。我是一個不學無
術的軍人,還望張老先生多加指教。”
這一席話,使陳克非知道劉文輝等人確實已經起義。張鉸對大局的看法,也引起了
他的很多考慮。
那時胡宗南的總部,對於陳部的戰力調查,催報甚急。陳克非為了整理部隊,掌握
實力,以便承擔新任務,就由成都到郫縣去,忙著進行各種工作。但部隊的“吃、穿、
打、走”四個字,都很難得到解決。他覺得,如果“吃”字不能解決,部隊會餓死;
“穿”字不能解決,嚴冬就過不了;武器不能補充,去“打”等於送死;不發給部隊鞋
子,也會把他們拖死。
但胡宗南卻不理這些,只管給陳克非以任務,在十二月十七日以後的一天,他突然
親自給陳克非去電話說:請你馬上準備,負責在明天拂曉,解決鄧錫侯的部隊。我部負
責在明天拂曉解決劉文輝的部隊。掃清內優,便於爾後作戰,兔除內應外合之隱患。”
陳克非說:“報告胡先生,我初到此問,忙於對部隊的調整和別的事情的處理,對
友軍(指鄧錫侯)的兵力位置和實地情況,還沒有注意了解,事前不明企圖,臨時又匆
促,這樣去撲滅鄧部,無異打草驚蛇,恐怕不能完成任務,還請考慮。”
胡宗南說:“你們的駐地同鄧錫侯的駐地不是靠近嗎?部隊鄰近的情況,難道都不
清楚嗎?”
陳說:“我們的第十五軍和一一八軍雖是同鄧部相距颶尺,但都忙於自己的事,只
知那裡是友軍,卻沒有留心有多少部隊。我想隔一兩天,只要我們不動聲色,他也不會
跑掉,我們把情況摸清,一舉撲滅,不是更好嗎?”
胡說:“照你這樣說。如果今晚準備,明天拂曉動手是沒有把握的了。那未,如果
隔一兩天他不跑的話,你部解決他們有沒有把握呢?”
陳說:“我部雖殘破不全,但解決鄧部的力量還是有餘的。”
胡說:“現在這樣決定了,解決鄧部的責任由你部負擔。至於時間的遲早,還是以
共匪未接近成都以前為妙。要保守機密,妥為計劃,愈近愈妙,愈快愈好。我和你在電
話中所說的話和所交代的任務,就是命令,不另行文了。”說到這裡,又再慎重地問了
一句:“你對我的話聽清楚了沒有?請你復誦一遠。”
陳說:“剛才胡先生所說的話和交給我的任務,我絕對負責;請放心吧。”
胡宗南又說:“我還順便告訴你一件事情,今天顧總長上飛機去台灣時說,希望各
將領在保衛成都的戰鬥中,予共匪以重創,一定要獲得勝利。我想,只要我們在蓉各將
未嘗上一面。那天段國傑告訴陳克非張鍅在成都,陳便與段一起去看他。
寒暄過後,陳克非便問張:“在這兵慌馬亂的時候,張老先生怎麼還能安心住在這
里呢?”
張說:“我是大半輩子過的戎馬生涯,兵慌馬亂是見慣了的。這次在成都,蔣老頭
想要胡宗南和共軍作一次決戰,我準備到灌縣去暫避一下,侍時局平靜再回來。”
陳又問:“灌縣距離這裡有多遠?有什麼條件能使張老先生得到安全呢?”
張說:“灌縣離成都雖僅一百多里,但是接近山區,非軍事必爭之地。而且那裡有
我的朋友鄧錫侯的部隊,他們具有地利、人和的條件,對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安排,是
不成問題的。到情況緊急時,我就作這樣的打算。”
張提到鄧錫侯,陳覺得正好把聽到的消息向他問一下。就說:“張老先生和鄧錫侯
是老朋友,當然無話不談,外間謠傳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人已聯名通電起義,不
知果有其事麼?”
張說:“那是真的,不是謠傳。我自己有個兒子(張光居)當團長,就在鄧錫侯那
里起義的。起義的日期是在蔣老頭走後的第二天。”停了一會,又用慎重而嚴肅的態度
說:“克非兄啊!我們的蔣先生這一輩子算完了,沒辦法了。你看共產黨的軍隊由西北
到東北,進了關又解放了北平;決定性的淮海戰役,國民黨又打敗了;南京、上海相繼
解放後,又席捲兩湖、兩廣。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國民政府在大陸已無立足之地,依
我看來,是完了,沒有辦法了。這不是我為共產黨當宣傳員,因為植材(段國傑)過去
同我是同事,現在他是你的部下,直接間接都是一家人,為我們自己本身的利害關係,
不妨說說知心話。”及後又說:“畢竟我是一個軍人性格,說話總有些顛三倒四的,不
妥之處,還請原諒。”
陳說:“張老先生太謙虛了,你過的橋比我走的路多,你所談的都是事實,是值得
我們今後注意的。尤其你把我當作一家人看待,更使我感到不勝榮幸。我是一個不學無
術的軍人,還望張老先生多加指教。”
這一席話,使陳克非知道劉文輝等人確實已經起義。張鉸對大局的看法,也引起了
他的很多考慮。
那時胡宗南的總部,對於陳部的戰力調查,催報甚急。陳克非為了整理部隊,掌握
實力,以便承擔新任務,就由成都到郫縣去,忙著進行各種工作。但部隊的“吃、穿、
打、走”四個字,都很難得到解決。他覺得,如果“吃”字不能解決,部隊會餓死;
“穿”字不能解決,嚴冬就過不了;武器不能補充,去“打”等於送死;不發給部隊鞋
子,也會把他們拖死。
但胡宗南卻不理這些,只管給陳克非以任務,在十二月十七日以後的一天,他突然
親自給陳克非去電話說:請你馬上準備,負責在明天拂曉,解決鄧錫侯的部隊。我部負
責在明天拂曉解決劉文輝的部隊。掃清內優,便於爾後作戰,兔除內應外合之隱患。”
陳克非說:“報告胡先生,我初到此問,忙於對部隊的調整和別的事情的處理,對
友軍(指鄧錫侯)的兵力位置和實地情況,還沒有注意了解,事前不明企圖,臨時又匆
促,這樣去撲滅鄧部,無異打草驚蛇,恐怕不能完成任務,還請考慮。”
胡宗南說:“你們的駐地同鄧錫侯的駐地不是靠近嗎?部隊鄰近的情況,難道都不
清楚嗎?”
陳說:“我們的第十五軍和一一八軍雖是同鄧部相距颶尺,但都忙於自己的事,只
知那裡是友軍,卻沒有留心有多少部隊。我想隔一兩天,只要我們不動聲色,他也不會
跑掉,我們把情況摸清,一舉撲滅,不是更好嗎?”
胡說:“照你這樣說。如果今晚準備,明天拂曉動手是沒有把握的了。那未,如果
隔一兩天他不跑的話,你部解決他們有沒有把握呢?”
陳說:“我部雖殘破不全,但解決鄧部的力量還是有餘的。”
胡說:“現在這樣決定了,解決鄧部的責任由你部負擔。至於時間的遲早,還是以
共匪未接近成都以前為妙。要保守機密,妥為計劃,愈近愈妙,愈快愈好。我和你在電
話中所說的話和所交代的任務,就是命令,不另行文了。”說到這裡,又再慎重地問了
一句:“你對我的話聽清楚了沒有?請你復誦一遠。”
陳說:“剛才胡先生所說的話和交給我的任務,我絕對負責;請放心吧。”
胡宗南又說:“我還順便告訴你一件事情,今天顧總長上飛機去台灣時說,希望各
將領在保衛成都的戰鬥中,予共匪以重創,一定要獲得勝利。我想,只要我們在蓉各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