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番肺腑之言,讓章禧帝大喜,「你所說是何人?」

  「此人正是臣的父親,從前的明威將軍,趙德忠。臣這一身武藝與兵道,皆是傳於家父,父親這半生常與臣說,不敢稱一顆碧血丹心,只願以身殉國,才不枉先帝與陛下治下昌明盛世。」

  此話一出,不免就會讓人想到,趙長胤這是想為趙家拉攏權利。

  章禧帝居高臨下,緊緊盯著跪在下首的趙長胤,也想看一看這位剛剛展露頭角的小將到底是抱的什麼心思。

  可他竟在趙長胤身上看不出一分貪求權柄的假仁假義模樣,一張英朗俊俏的臉,滿是即將上陣殺敵的躍躍欲試,整個朝堂滯澀的氣氛都因為這小將的忠國之言而熱血沸騰。

  「好!」章禧帝大手一攬,龍心大悅,「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蠻夷北蒙,必敗於朕的忠君良將手中!」

  「來人,傳朕旨意,封洋州刺史趙德忠為招討使,歸德中郎將趙長胤為行營兵馬都監,帶二十萬征北大軍,討伐犬戎,驅逐敵寇,一切軍務,皆由爾自行裁決,務必謹慎從事,以奏凱歌而還!」

  趙長胤應地聲如洪鐘,「是,臣等謹遵聖命!」

  *

  東宮

  得知趙長胤能與父親順利出征,趙鸞鸞緩緩呼出一口氣,她望著天上風雲變幻的雲彩,心道,她一直等的機會終於到了。

  此計驚險,但一石三鳥,既能救回永安,亦能讓趙氏東山再起,而戰爭最亦催動民心,若如她預料,只要北蒙被擊退一次,躲在北蒙背後的南遼,必然出手,屆時朝中再無人可用,便是太子收歸民心的大好機會。

  是以這些日子,東宮之內雖有條不紊,但略顯緊張。

  李鷲就坐在離趙鸞鸞不遠的榻上,一點點擦著手中已塵封許久的長劍,一舉一動如往常一樣賞心悅目,只是眉眼露著些許不同尋常。

  「在想誰?」

  趙鸞鸞慢慢起身,走到他身後,將手搭在他的肩上,眉目溫柔地看著面前神不思蜀的人。

  聽到喜愛之人的話,李鷲下意識回答。

  「想你。」

  趙鸞鸞有些奇怪,「嗯?」

  她知道李鷲手中這把劍是他大父所用佩劍,方才看他一直抱著這柄劍,本以為他是在想高氏曾經的事,亦或是先皇后,卻沒想到是她。

  李鷲反應過來自己將心裡話脫口而出時,無奈地笑了下,抬頭看到身後人美麗的面頰,伸手將人拉到了自己腿上,像是冬日汲取難得的溫暖,依賴地將臉深深埋在趙鸞鸞的胸前。

  眷戀許久,李鷲問道,「你可願隨我出征?」

  趙鸞鸞以為他是在擔心將她留在京城會出事,雖然她覺得李鷲不會這麼想不清,但念著他或許即將離開京都,心情不爽,便寬慰了句。

  「五皇子已就封,二皇子因其大父戰敗已然失寵,我留在京城,並沒有任何危險,況且你知道的,如今戰事接連,錢、鹽、糧的周轉,是最容易被人做手腳的,一旦開戰,這些都不容有失,我必須留在京都,況且有我在,其他皇子才不會輕舉妄動,如今陛下那裡,已然對我們有不滿,這個時候難免會有人乘人不備順手牽羊。」

  她留在京都,是趙家父子與李鷲能活著回來的保證。

  得到想像中的答案,李鷲無聲地嘆了口氣,又順從地點了點頭。

  美人甚得心,他若沒死,自然是好好金屋藏嬌,留在京城最好,但他若死,他想她陪著他一起死,與其留在京城被人斬殺,不如一起亡命南遼,死了也能成一對交頸悲鳴的苦命鴛鴦。

  不過還是留在京城最好,活下來才能見美人,老死也能順理成章,葬進天下尊貴龍脈,享受死後無盡漫長陪伴。

  *

  六月,趙德忠受到召命後,直接走水路又換陸路,與趙長胤在涼州會和後,調動周邊十州共計二十萬大軍,奔赴前線支援。

  武軍旗苦守焉城半月終被破城而入,北蒙前鋒軍正要搶奪焉城之地時,被趕來的征北大軍夾擊在城中,為振殘軍及援軍士氣,趙德忠直接下令將其全部坑殺,一個不留。

  焉城之內,是成千的北蒙人屍骨,堆積成山,也終於堆起了章朝萎靡下去的士氣。

  北蒙半月奪下焉城的計劃徹底失敗,又有二十萬征北大軍駐紮焉城周圍和內部,和舍里不敢冒進,兩軍於城外幾番試探,趙長胤出戰斬下和舍里副將金日輪的頭顱,再振大章軍威。

  幾次交戰未勝,就在北蒙軍勞累睏倦的一夜,趙長胤摔起兵燒了北蒙軍的糧草和營帳,順城內火光沖天,和舍里不得不選擇退守衛城。

  *

  捷報一經傳入京都,全朝臣子仿佛才終於喘了口氣。

  只是慶賀的宴會都沒來得及舉行,章朝南疆再次傳來動盪的消息,一戰未平,一戰又起,民間甚至傳出,是當今皇帝失德失道、不尊天意,才會導致戰火紛起,哀鴻遍野。

  百姓們不知道北蒙與南遼的結盟,只知道一旦戰爭爆發,她們只會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章禧帝也不知道,所以他坐在金鑾殿之上,當場召司天監監正張維觀天象、解天意。

  事關皇帝的威望和民心,剛剛上任的張維斂容屏氣,好似胸有成竹地站出列,拱手拜道,「臣守於司天監中,水運儀象台晝夜自轉,不差晷刻,並無異常,陛下帶領大章所行之路必乃正道坦途。」

  隨即,他又轉了語氣,「臣又夜觀天象,日觀雲氣,北斗七星明亮且處於正位,東風強勁,皆預示戰爭於我軍有利,敵軍必將敗退。先帝征戰四方,有一匡天下之宏願,而今正是陛下繼承先帝遺志,使書同文,車同軌的大好時機,握圖臨宇之路一馬平川,皇上必能完成統一霸業!」

  群臣聽罷,齊齊跪下,異口同聲,「皇上必能完成統一霸業!」

  章禧

  帝也像是對這話深信不疑,他從寶座之上站起身,走到重臣面前,鏗鏘有力道。

  「昔日先帝在時,曾親口與朕說,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王之功名垂青史,先帝與朕,受天命而治天下,自當為大章克勤克儉,勵精圖治,而效仿秦王之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延禧元年,大章因十年戰爭,百姓苦痛,朕才暫且忍下,止戈興仁,延續大章生息,而今我大章民富力強,此時不征更待何時!①」

  眾臣又五體投地,三跪九叩,恭敬拜道,「陛下聖明,當征蠻族,一統南北天下,救生民於水深火熱!」

  「傳朕聖言,太子監國,狄繁為驂乘將軍,朕要御駕親征!」

  眾臣萬般惶恐,齊齊勸道,「陛下三思,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況萬乘之尊乎?陛下乃萬國之元首,天下之所系命,當委之良將,自可摧滅敵軍。」

  站在最前方的李鷲,也站了出來,作為兒子,必當孝心盈盈,「陛下親征,路途遙遠,鞍馬勞頓,恐有損龍體,然掃除天下,併吞大荒,乃祖父皇帝陛下的遺命,皇室子弟當全力以赴,兒臣願往,為大章鎮守後方軍心,為陛下、為祖父皇帝陛下獻忠。」

  章禧帝開口讓太子監國,便是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必然不敢,而皇帝親征,滿朝大臣怎會輕易同意,由太子代替皇帝親征,必然是最後的結果,順理成章。

  就在三提三阻後,章禧帝正式任命,「封太子李鷲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代朕出征,檄召南部諸道兵馬救援靜江府,興師討伐南遼,維護社稷安寧,願大軍旗開得勝,為我大章一統立下不朽功勳!」

  太子跪地接旨,「兒臣謹遵聖命!」

  *

  送太子出征後,趙鸞鸞坐鎮於東宮之中,無人敢動。

  雖幾次三番被宮妃藉口召入宮中,也都全身而退,這一切都源於她母族有力,太子得勝。

  趙家父子的血性在戰場上展露的一覽無餘,一路與和舍里糾纏,雖小有失利,但已成功收復衛城,邊疆民心安定。而太子與南遼數次交手,皆安坐於大軍後方,甚至殺白馬而與大軍盟誓,軍在他在,軍亡他亡,太子的行績傳入京城,從前對這位木頭太子不屑的學子作詩以贊稱愧,百姓萬人空巷去道觀為太子祈福,一時東宮民心鼎沸。

  南遼北蒙與大章的這一戰,一經打響,便是一年多的時間。

  延禧二十四年,九月

  太子帶徵南大軍擊潰南遼大軍於其京城崖州城外,南遼王遣使投降,願歸順大章,將南遼京都崖州城拱手奉上,並願為大章皇帝獻尊號為聖皇帝,至此自大章先皇帝開始的一統之路,再添一塊版圖。

  太子李鷲奉旨歸京,章禧帝帶大臣於長京城外親迎,並賞賜太子先帝所用御龍衛玄金甲,並於集英殿設凱旋宴,表彰太子與此次征南當中的有功之臣,獎賞不知凡幾。

  一時間,武官地位水漲船高,隱隱有壓文官一頭的趨勢。

  第45章 十五子鸞鸞40%丨梁師師40%丨太……

  而章禧帝對於這個替他出征,孝順至極且於國有功的太子,也不得不多次委以重任,他要做一個好君主,更要做一個好父親。<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30_b/bjZEh.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