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熊少卿望著塔下逐漸縮小的城池輪廓,朱雀大街的車水馬龍已化作流動的金線。
記憶里母妃揪著她後領回家的場景突然清晰起來,那時她藏在袖中的槐花還沾著露水,此刻喉間卻泛起淡淡的苦澀。
「那年從第七層往下看,」她聲音低得像風,「能看見糖畫攤的老周頭收攤。」
暮色漫過湖面,柳寒月的船槳攪碎了滿天星斗。熊少卿斜倚在船頭,任由冰涼的湖水漫過指尖。
這裡比記憶中更清澈,能看見水草間游過的銀魚,像極了她十二歲那年偷藏在木盆里的小鯽魚。
「母妃總說湖水下面有水鬼。」她忽然笑出聲,水珠從指縫滴落時,驚起一隻停在船舷的飛蛾。
柳寒月將船槳輕輕橫在膝上,月光在她發間的茉莉簪上流轉:「現在跳下去,我替你把風。」
她的裙擺被夜露打濕,貼著小腿勾勒出柔和的線條,熊少卿望著她被水光映得發亮的眼睛,忽然想起御書房裡那幅未完成的《江山並蒂圖》。
原來最美的山水,從來都在身側人眼中。
離城那日,熊少卿的手掌久久貼在城門斑駁的磚面上。某道裂縫裡嵌著半片風乾的槐花,是她十四歲那年塞進去的,如今已褪成枯褐色。
柳寒月遞來的糖畫在晨風中輕晃,琥珀色的糖絲裹著兩隻交頸的鳳凰,尾部還墜著顆晶瑩的糖珠,像極了柳寒月昨夜落在枕上的淚。
「看,芙蕖在折花。」柳寒月忽然指向路邊的野薔薇叢。芙蕖的玄色勁裝半隱在花枝後,向來握劍的手正笨拙地編著花環,聽見動靜時猛地站直,卻把編了一半的花環掉在腳邊。
馬車碾過青石板的聲響漸遠,熊少卿掀開竹簾回望。天虞塔的塔剎在晨霧中若隱若現,第七層那個刻著熊字的窗洞裡,此刻正漏進第一縷陽光,將陳年的刻痕照得發亮。
她握緊柳寒月的手,感受著對方掌心傳來的溫度,那些被歲月掩埋的記憶,如今都化作車窗外掠過的繁花,而往後的路,無論通向何方,掌心的暖意都將是最清晰的地圖。
芙蕖的銀哨聲忽然從車轅傳來,驚起整樹的白蝶,撲稜稜飛向被朝陽染成金紅的天際。
湖光漫過畫舫舷窗,熊少卿的指尖正沾著柳寒月新調的荷露香膏。
她望著窗外接天蓮葉間晃悠的採蓮船,忽然想起幼時在虞國宮牆下偷摘的那朵半開蓮,被母親發現後追著跑過整條長廊。
「這香膏能防蚊蟲?」她蹭了蹭柳寒月手背,龍紋袖口掃過案上攤開的《江南風土記》。
柳寒月正替她別上荷花瓣做的胸針,珍珠步搖垂落的光映在書頁「採蓮女多能詩」的批註上,那是昨夜她借著艙頂燈寫的。
芙蕖立在船頭的陰影里,玄色勁裝下擺被水汽打濕。她盯著百米外搖櫓的漁夫,卻在看見柳寒月往熊少卿茶盞里偷偷加糖時,默默轉開了視線。
記憶里暗衛營的規矩說殺手不能分神,可此刻湖面上飄過的菱歌,和主子們交握在桌下的手,都讓她握劍的手不自覺鬆了松。
「去采朵並蒂蓮。」熊少卿突然拽著柳寒月跌進小船,船槳劃破水面的聲響驚起一群白鷺。
芙蕖的軟劍穗子剛要沾水,就被柳寒月笑著擺手制止:「在岸邊看著就好。」她望著兩人的小船晃進荷花深處,荷杆上的露珠紛紛墜下,在水面砸出一圈圈漣漪。
柳寒月的指尖剛觸到半開的粉蓮,熊少卿突然伸手摘下片大荷葉扣在她頭上。「當心蓮蓬里的蜜蜂。」
她的笑聲混著荷香飄過來,卻在看見柳寒月發間沾著的荷花瓣時,忽然伸手替她取下。
遠處芙蕖的身影在岸邊蘆葦間若隱若現,向來緊繃的脊背竟靠著棵老柳樹,手裡還轉著根剛折的蘆葦杆。
暮色漫過湖面,畫舫的艙門忽然被敲響。芙蕖捧著個竹籃站在門外,籃里是剛剝好的鮮蓮,水珠還在雪白的蓮肉上晃悠。
「南邊渡口有賣糖蓮子的。」她盯著地板縫裡的水漬,耳尖卻泛著紅,「要嘗嘗嗎?」
熊少卿接過竹籃,看見籃底墊著片新鮮荷葉,上面用蓮莖擺著個歪歪扭扭的 「並」字。
柳寒月忽然握住芙蕖的手,指尖划過她掌心新磨出的繭。那是學編蓮筐時留下的。
湖風卷著荷香湧進艙,熊少卿望著窗外漸漸亮起的漁火,忽然覺得這江南的夜,比任何奏摺都更鮮活。
瓊花觀的石階覆著層薄露,熊少卿的紋靴踩上去留下濕潤的印記。
她望著碑亭里那株傳說中的瓊花樹,枝椏上綴滿的白花像極了柳寒月去年冬日落在她披風上的雪。
只是這花在初夏的暖風中開得更盛,玉瓣層層疊疊,連墨色的枝幹都幾乎瞧不見了。
「據說此花每遇盛世才肯全開。」柳寒月的披風掃過石欄上的青苔,她替熊少卿將碎發掖到耳後,指尖蹭過她鬢角的薄汗,「舒國皇宮的瓊花,從未有過這般氣象。」
芙蕖立在三丈外的古柏下,目光掃過觀內焚香的居士,卻在看見熊少卿伸手去觸碰瓊花時,下意識踏前半步。那動作像極了當年在暗衛營,她準備撲過去擋暗器的前兆。
柳寒月輕輕搖頭,芙蕖才注意到瓊花枝頭掛著的紅綢帶,上面用金粉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幫我系個帶子。」熊少卿忽然解下腰間的同心結玉佩,紅繩在白花間晃了晃,露出柳寒月親手刻的「熊」「柳 」二字。
玉佩剛掛上枝椏,就有隻綠尾蜻蜓停在繩結上,翅膀在初夏的陽光里透出細碎的光。
芙蕖望著那個晃動的玉佩,忽然想起自己藏在靴底的銀哨。柳寒月說過,以後可以用它吹些江南小調。
暖風突然捲起滿地落瓣,柳寒月撐開緗色油紙傘時,瓊花如雪般簌簌落在傘面。熊少卿接住片墜在掌心的花瓣,發現這花竟帶著清甜的蜜香,像極了御膳房新做的荔枝膏。
「小時候聽乳母說,」她望著紛紛揚揚的花雨,聲音被風聲揉碎,「瓊花是天上的仙子把玉簪子插在土裡變的。」
芙蕖的靴底在濕滑的石板上碾出個圈,她望著主子們並肩站在花樹下的身影,傘沿滴落的露珠在青磚上匯成蜿蜒的水線,記憶里那些在暗夜潛行的日子突然模糊起來。
離開瓊花觀時,熊少卿回頭望了眼。那株瓊花樹在初夏的陽光里靜靜佇立,玉瓣映著天光,像極了柳寒月含笑的眼。
芙蕖忽然遞過個素布小包,裡面是剛從花樹下撿的瓊花干,花影間還壓著片荷葉。
顯然是她偷偷學來的存花法子。熊少卿接過時,聽見柳寒月輕笑:「看,芙蕖也偷藏了瓊花呢。」
馬車離城,熊少卿掀開車簾。路邊的桑椹樹結滿紫黑的果實,瓊花觀的飛檐漸漸消失在綠影中,唯有掌心那片瓊花乾的清香,還縈繞在袖間。
她握緊柳寒月的手,感受著對方指尖傳來的溫度,這江南的荷露與瓊花,終究是不如身側人眼中的光,來得更明媚,更長久。
回到舒虞府,熊少卿和柳寒月的心情依然沉浸在旅行的愉悅中。
二人走進御書房,首先檢查熊瑤的政績。書桌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摞摞政事報告,每一份都裝訂得一絲不苟。
熊少卿隨手拿起一份,翻開細細閱讀。報告上字跡工整,內容詳實,從民生到政務,事無巨細,皆記錄在案。
「運河縴夫的冬衣款,她用鹽引差價補了。」狼毫筆在「需防貪墨」處頓了頓,熊少卿望著策論末尾畫的小簡筆畫,歪歪扭扭的漕船旁,還蹲著個給縴夫送熱粥的小人。
柳寒月遞來的青梅茶盞碰在鎮紙上,發出清泠的響。
「御史台彈劾她越級調糧。」柳寒月展開熊瑤的《賑災密報》,頁邊批註的「粥棚需設醫官」墨跡尚新,「但她附了百姓按的指印,倒把老御史們堵得沒話說。」
她指尖划過 「流民安置司」的紅章,那是熊瑤請旨設立的,印泥還透著潮氣。
芙蕖立在書架陰影里,玄色勁裝下擺掃過新到的《商君書》。她望著熊少卿突然勾起的嘴角,想起出發前這孩子偷偷塞給她的傷藥,說是按柳寒月的方子配的,能去陳年疤痕。
「去把她叫來。」熊少卿突然將策論拍在案上,卻在看見柳寒月蹙眉時,放柔了力道,「讓廚房燉些雪蛤,她總熬夜。」
熊瑤跨進門檻,廣袖上還沾著墨點。她望著主位上的兩人,忽然想起九歲那年,也是這樣的暮色里,熊少卿第一次讓她在御書房磨墨,柳寒月偷偷往她掌心塞了塊桂花糕。
「漕運的摺子……」她下意識攥緊袖中的算盤,那是處理流民帳目時用的。
「縴夫冬衣做得不錯。」熊少卿推過盞青梅茶,看著她耳尖泛紅的模樣,「但鹽引差價要入冊,下次別學你母后,總把私房錢貼進去。」
柳寒月忽然替熊瑤理正髮簪,珍珠步搖掃過她鬢角:「聽說你給每個粥棚都配了識字先生?」
熊瑤的眼睛亮起來,像落滿了星光,正準備滔滔不絕,卻被熊少卿遞來的《河工圖》打斷。
記憶里母妃揪著她後領回家的場景突然清晰起來,那時她藏在袖中的槐花還沾著露水,此刻喉間卻泛起淡淡的苦澀。
「那年從第七層往下看,」她聲音低得像風,「能看見糖畫攤的老周頭收攤。」
暮色漫過湖面,柳寒月的船槳攪碎了滿天星斗。熊少卿斜倚在船頭,任由冰涼的湖水漫過指尖。
這裡比記憶中更清澈,能看見水草間游過的銀魚,像極了她十二歲那年偷藏在木盆里的小鯽魚。
「母妃總說湖水下面有水鬼。」她忽然笑出聲,水珠從指縫滴落時,驚起一隻停在船舷的飛蛾。
柳寒月將船槳輕輕橫在膝上,月光在她發間的茉莉簪上流轉:「現在跳下去,我替你把風。」
她的裙擺被夜露打濕,貼著小腿勾勒出柔和的線條,熊少卿望著她被水光映得發亮的眼睛,忽然想起御書房裡那幅未完成的《江山並蒂圖》。
原來最美的山水,從來都在身側人眼中。
離城那日,熊少卿的手掌久久貼在城門斑駁的磚面上。某道裂縫裡嵌著半片風乾的槐花,是她十四歲那年塞進去的,如今已褪成枯褐色。
柳寒月遞來的糖畫在晨風中輕晃,琥珀色的糖絲裹著兩隻交頸的鳳凰,尾部還墜著顆晶瑩的糖珠,像極了柳寒月昨夜落在枕上的淚。
「看,芙蕖在折花。」柳寒月忽然指向路邊的野薔薇叢。芙蕖的玄色勁裝半隱在花枝後,向來握劍的手正笨拙地編著花環,聽見動靜時猛地站直,卻把編了一半的花環掉在腳邊。
馬車碾過青石板的聲響漸遠,熊少卿掀開竹簾回望。天虞塔的塔剎在晨霧中若隱若現,第七層那個刻著熊字的窗洞裡,此刻正漏進第一縷陽光,將陳年的刻痕照得發亮。
她握緊柳寒月的手,感受著對方掌心傳來的溫度,那些被歲月掩埋的記憶,如今都化作車窗外掠過的繁花,而往後的路,無論通向何方,掌心的暖意都將是最清晰的地圖。
芙蕖的銀哨聲忽然從車轅傳來,驚起整樹的白蝶,撲稜稜飛向被朝陽染成金紅的天際。
湖光漫過畫舫舷窗,熊少卿的指尖正沾著柳寒月新調的荷露香膏。
她望著窗外接天蓮葉間晃悠的採蓮船,忽然想起幼時在虞國宮牆下偷摘的那朵半開蓮,被母親發現後追著跑過整條長廊。
「這香膏能防蚊蟲?」她蹭了蹭柳寒月手背,龍紋袖口掃過案上攤開的《江南風土記》。
柳寒月正替她別上荷花瓣做的胸針,珍珠步搖垂落的光映在書頁「採蓮女多能詩」的批註上,那是昨夜她借著艙頂燈寫的。
芙蕖立在船頭的陰影里,玄色勁裝下擺被水汽打濕。她盯著百米外搖櫓的漁夫,卻在看見柳寒月往熊少卿茶盞里偷偷加糖時,默默轉開了視線。
記憶里暗衛營的規矩說殺手不能分神,可此刻湖面上飄過的菱歌,和主子們交握在桌下的手,都讓她握劍的手不自覺鬆了松。
「去采朵並蒂蓮。」熊少卿突然拽著柳寒月跌進小船,船槳劃破水面的聲響驚起一群白鷺。
芙蕖的軟劍穗子剛要沾水,就被柳寒月笑著擺手制止:「在岸邊看著就好。」她望著兩人的小船晃進荷花深處,荷杆上的露珠紛紛墜下,在水面砸出一圈圈漣漪。
柳寒月的指尖剛觸到半開的粉蓮,熊少卿突然伸手摘下片大荷葉扣在她頭上。「當心蓮蓬里的蜜蜂。」
她的笑聲混著荷香飄過來,卻在看見柳寒月發間沾著的荷花瓣時,忽然伸手替她取下。
遠處芙蕖的身影在岸邊蘆葦間若隱若現,向來緊繃的脊背竟靠著棵老柳樹,手裡還轉著根剛折的蘆葦杆。
暮色漫過湖面,畫舫的艙門忽然被敲響。芙蕖捧著個竹籃站在門外,籃里是剛剝好的鮮蓮,水珠還在雪白的蓮肉上晃悠。
「南邊渡口有賣糖蓮子的。」她盯著地板縫裡的水漬,耳尖卻泛著紅,「要嘗嘗嗎?」
熊少卿接過竹籃,看見籃底墊著片新鮮荷葉,上面用蓮莖擺著個歪歪扭扭的 「並」字。
柳寒月忽然握住芙蕖的手,指尖划過她掌心新磨出的繭。那是學編蓮筐時留下的。
湖風卷著荷香湧進艙,熊少卿望著窗外漸漸亮起的漁火,忽然覺得這江南的夜,比任何奏摺都更鮮活。
瓊花觀的石階覆著層薄露,熊少卿的紋靴踩上去留下濕潤的印記。
她望著碑亭里那株傳說中的瓊花樹,枝椏上綴滿的白花像極了柳寒月去年冬日落在她披風上的雪。
只是這花在初夏的暖風中開得更盛,玉瓣層層疊疊,連墨色的枝幹都幾乎瞧不見了。
「據說此花每遇盛世才肯全開。」柳寒月的披風掃過石欄上的青苔,她替熊少卿將碎發掖到耳後,指尖蹭過她鬢角的薄汗,「舒國皇宮的瓊花,從未有過這般氣象。」
芙蕖立在三丈外的古柏下,目光掃過觀內焚香的居士,卻在看見熊少卿伸手去觸碰瓊花時,下意識踏前半步。那動作像極了當年在暗衛營,她準備撲過去擋暗器的前兆。
柳寒月輕輕搖頭,芙蕖才注意到瓊花枝頭掛著的紅綢帶,上面用金粉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幫我系個帶子。」熊少卿忽然解下腰間的同心結玉佩,紅繩在白花間晃了晃,露出柳寒月親手刻的「熊」「柳 」二字。
玉佩剛掛上枝椏,就有隻綠尾蜻蜓停在繩結上,翅膀在初夏的陽光里透出細碎的光。
芙蕖望著那個晃動的玉佩,忽然想起自己藏在靴底的銀哨。柳寒月說過,以後可以用它吹些江南小調。
暖風突然捲起滿地落瓣,柳寒月撐開緗色油紙傘時,瓊花如雪般簌簌落在傘面。熊少卿接住片墜在掌心的花瓣,發現這花竟帶著清甜的蜜香,像極了御膳房新做的荔枝膏。
「小時候聽乳母說,」她望著紛紛揚揚的花雨,聲音被風聲揉碎,「瓊花是天上的仙子把玉簪子插在土裡變的。」
芙蕖的靴底在濕滑的石板上碾出個圈,她望著主子們並肩站在花樹下的身影,傘沿滴落的露珠在青磚上匯成蜿蜒的水線,記憶里那些在暗夜潛行的日子突然模糊起來。
離開瓊花觀時,熊少卿回頭望了眼。那株瓊花樹在初夏的陽光里靜靜佇立,玉瓣映著天光,像極了柳寒月含笑的眼。
芙蕖忽然遞過個素布小包,裡面是剛從花樹下撿的瓊花干,花影間還壓著片荷葉。
顯然是她偷偷學來的存花法子。熊少卿接過時,聽見柳寒月輕笑:「看,芙蕖也偷藏了瓊花呢。」
馬車離城,熊少卿掀開車簾。路邊的桑椹樹結滿紫黑的果實,瓊花觀的飛檐漸漸消失在綠影中,唯有掌心那片瓊花乾的清香,還縈繞在袖間。
她握緊柳寒月的手,感受著對方指尖傳來的溫度,這江南的荷露與瓊花,終究是不如身側人眼中的光,來得更明媚,更長久。
回到舒虞府,熊少卿和柳寒月的心情依然沉浸在旅行的愉悅中。
二人走進御書房,首先檢查熊瑤的政績。書桌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摞摞政事報告,每一份都裝訂得一絲不苟。
熊少卿隨手拿起一份,翻開細細閱讀。報告上字跡工整,內容詳實,從民生到政務,事無巨細,皆記錄在案。
「運河縴夫的冬衣款,她用鹽引差價補了。」狼毫筆在「需防貪墨」處頓了頓,熊少卿望著策論末尾畫的小簡筆畫,歪歪扭扭的漕船旁,還蹲著個給縴夫送熱粥的小人。
柳寒月遞來的青梅茶盞碰在鎮紙上,發出清泠的響。
「御史台彈劾她越級調糧。」柳寒月展開熊瑤的《賑災密報》,頁邊批註的「粥棚需設醫官」墨跡尚新,「但她附了百姓按的指印,倒把老御史們堵得沒話說。」
她指尖划過 「流民安置司」的紅章,那是熊瑤請旨設立的,印泥還透著潮氣。
芙蕖立在書架陰影里,玄色勁裝下擺掃過新到的《商君書》。她望著熊少卿突然勾起的嘴角,想起出發前這孩子偷偷塞給她的傷藥,說是按柳寒月的方子配的,能去陳年疤痕。
「去把她叫來。」熊少卿突然將策論拍在案上,卻在看見柳寒月蹙眉時,放柔了力道,「讓廚房燉些雪蛤,她總熬夜。」
熊瑤跨進門檻,廣袖上還沾著墨點。她望著主位上的兩人,忽然想起九歲那年,也是這樣的暮色里,熊少卿第一次讓她在御書房磨墨,柳寒月偷偷往她掌心塞了塊桂花糕。
「漕運的摺子……」她下意識攥緊袖中的算盤,那是處理流民帳目時用的。
「縴夫冬衣做得不錯。」熊少卿推過盞青梅茶,看著她耳尖泛紅的模樣,「但鹽引差價要入冊,下次別學你母后,總把私房錢貼進去。」
柳寒月忽然替熊瑤理正髮簪,珍珠步搖掃過她鬢角:「聽說你給每個粥棚都配了識字先生?」
熊瑤的眼睛亮起來,像落滿了星光,正準備滔滔不絕,卻被熊少卿遞來的《河工圖》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