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
李瓏未再多看一眼,旋即轉身,弓弦再次繃緊。
隔著半透的茜紗窗,箭簇正對著殿內李霓裳的後心。
只待他射出,鋒利而堅硬的箭簇便將輕而易舉地穿過紗窗,釘入那個女子的身體裡。
他舔了舔因緊張而乾燥的唇,再次瞄準,手一松,有冰涼觸感抵上他的後腰。
他的身形猛地一扭,轉頭看去,見瑟瑟一雙染血的手,正死死交握著匕首,在用力地推進他的脊背。
在盡數沒入,再也無法推進之後,瑟瑟看著他,一面流淚,一面咬牙,狠狠地旋動匕把,在李瓏的身體裡攪了一圈。
他在宮中驚鳥鈴的叮咚聲中,當場氣絕,倒了下去。
李瓏的弓弦"嗡"地震顫,那箭矢斜射入梁,插在上方,驚落簌簌灰塵。
大長公主和李霓裳奔出,瑟瑟和李瓏一道倒在廊柱之下,兩人都是滿身的血。
老女官顫抖著,用手指在李瓏的鼻喜愛探了片刻,顫聲道:「他——他沒氣了——」
大長公主雙目空洞,盯著血泊里的李瓏,渾身瑟瑟發抖。
"嗬……"她的喉間擠出怪聲,像被掐住脖子的母獸。
「大長公主!大長公主!」
"啊——!"
突然,在一道終於發出的似哭似笑的尖厲聲中,她雙眼一閉,向後栽倒。
老女官撲上,呼喚大長公主,見她軟綿綿沒有反應,呆了一呆,突然,轉身又撲向血泊中的瑟瑟,枯爪般的手剛揪住瑟瑟衣襟,想要狠狠打她,寒光已至。
李霓裳拔出李瓏身上的匕首,一刀劃開她的咽喉。
瑟瑟月白的衫子染成絳色,胸口的血花還在慢慢擴大。李霓裳用力地壓住她的傷口。
"來人!太醫!傳太醫!"
她厲聲吼道。
第164章
164
深宮內發生的那一場喋血, 迅速被掩蓋了過去。
那日她的姑母因事關機密,提早清空了周圍的宮人,令李霓裳順利地暫時封鎖了消息, 對外聲稱大長公主與少帝相繼感染疫病, 一段時間內,不可理政,全部事務,暫由她代為處置。
誰都知道,李瓏雖然已登基稱帝, 但一應政務, 全部是由大長公主代理,他二人又關係親密,相繼病倒,雖覺意外, 卻也無人生出疑慮。至於李霓裳代事,更是理所當然,無人不服。
唯一知道實情的, 只有李長壽與胡德永二人。
李霓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決定分出部分兵馬, 前去支援河東南線。
李長壽收到密報後, 匆匆趕回,悲慟之餘,得知要分兵支援南線, 擔心洛陽安全, 畢竟,崔重晏是個極大的威脅。李霓裳告訴他,即便崔重晏當真會趁此機會來攻, 也有人會替洛陽阻擋兵鋒。那人便是陳士遜。他如今應已有些恢復元氣,怎可能坐視洛陽這塊肥肉落入宿仇之手。即便當真兵臨城下,憑著洛陽的防守,也必能支撐一段時日,等返兵回救。
李長壽領命,決定由孫兒北上,自己留下協防洛陽,畢竟,此事關乎基本,相比較而言,不容有失。
李霓裳接受。李忠節如今也已迅速成長起來,此次她姑母與何尚義之事,便是他探查所得,秘報到李霓裳跟前的。
事情議定之後,整兵完畢,這一日,李忠節領著兵馬,出發北上。
李霓裳親自為李忠節和將士送行,歸來途中,轉道去往平橋驛。
這裡是出洛都的一處送行之地。
那件事對他的打擊應當頗為巨大,接到他的歸鄉之請後,李霓裳並未多加挽留,今日親自來送。
驛亭外,胡德永繫舟柳下,人在水邊,虔誠祭祀。
他脫下了新穿不過數月的朝服,腰上不見魚符,一身布衣,看去蒼老無比。
見李霓裳來,他顯得有些有些驚訝,急忙迎了上來,欲行拜禮,被李霓裳扶起。
李霓裳向他深深拜下:"胡公一生赤忱,忠節不改。是我無能,未能挽留賢臣,愧對老宰公這些年的奔波辛勞,如今到頭來,竟一場空。"
胡德永慌忙避禮,抬手在空中虛扶:"公主使不得!"他嘆息了一聲,"老朽殘軀,不過風中燭火,能親眼看到聖朝復立過,也算了卻平生,已無遺憾。如今龍鍾年邁,本就無用。想如此亂世,活到老朽這年歲,親歷兩朝,安然歸鄉,我已是大福之人了!」
李霓裳命隨從捧上為他準備的贐儀,與柳樹下設一便案,請他入座,親自為他斟酒,鄭重送行。
李德勇感恩拜謝,指著水邊道:「老朽想著就要走了,便在此通水處,祭拜一番先帝,也算是盡最後一程君臣之禮。」
李霓裳便也上去,接過線香,虔誠拜祭。胡德永在旁觀望,完畢,又喟嘆一聲:「不瞞公主,老朽早在獲悉那宇文縱橫死之事時,便已萌生退心。先帝一朝,同朝有交通者,其餘人早已相繼凋零,除老朽外,也就剩他一個。如今連他如此劍斷黃河的瀟灑人物,竟也如此收場,似我這等庸碌之徒,又有何放不開。」
雖向來敵對,或是因今日已辭官的緣故,胡德永的口吻,聽去竟頗有幾分惋惜。
李霓裳想起當日之事,心中一陣難過,道:「那日他也算是為我擋敵。老宰公若是願意,可否與我講講他當年之事?」
胡德永坐回柳樹下,道:「他甚為可惜。當年雖說起初鑄錯,但畢竟年少氣盛,情有可原。公主你可知道,他本差一點便可忠臣孝子,走上正道,可惜啊……」
李霓裳再為他斟酒。胡德永飲畢,接道:「他起兵叛出朝廷之初,兩方相持,先帝便命裴大將軍改勸降,裴大將軍果然勸成,他願意歸降。也不知是否當真或是以訛傳訛,誰知——」
胡德永忽然頓住,看一眼李霓裳,目光又瞟向水邊的靈位,遲疑了一下,起身道:「罷了罷了,方才老朽一時多言。時辰也不早了,多謝公主親自相送,不敢再耽擱公主了。老朽恭送公主。」
李霓裳怎肯就此作罷,又追問幾聲,見他目光又瞟河邊,若有所悟,道:「莫非是與先帝有關?若是,儘管說來!」
胡德永依舊含糊打岔,顯是懊悔自己方才多言。
李霓裳翻臉,冷聲道:「胡德永!我命你說,你敢不從?」
胡德永慌忙下跪,無奈,只得說道:「老朽聽聞,似乎是先帝又改了心意,或是聽了什麼人的讒言……擔心裴將軍和宇文縱勾結,便下令殺死進京的宇文縱全家,剩他一人逃脫,這才致令他徹底叛出朝廷,後來又與裴大將軍打了幾年,越走越遠,再無回頭可能了。」
李霓裳驚呆。
她此前全部聽來,都是因宇文縱造反失敗,全家被殺,他一個人逃走,因此他遷怒裴家。
怎的聽胡德永的意思,竟是叛亂後不久全家就被殺了,當中還牽扯到裴大將軍。
「你說的,都是真的?」她醒神過來,立刻追問。
畢竟事關她的父皇,胡德永已經後悔不已了,忙道:「此事全是先帝秘密所為,當時以我的官位,也是絲毫不知,直到幾年後,大將軍入獄,我從中奔走,這才略微知曉了些,至於全貌如何,箇中曲折,我一外人,更是不敢肯定。公主若想知更多,裴家叔祖裴隗。他是裴家人,輩分又最高,或知道些當年我不知之事,公主可以去問他。」
「不早了,船家在等,老朽先去了,公主保證!」
胡德永說完,匆匆上船,立在船頭,拜別而去。
木舟已去,李霓裳的心情卻久久難以平復。
她立在祭拜的河邊,盯著殘留的香火,久久凝怔之際,身後傳來馬蹄之聲,轉頭,見一親衛匆匆趕來,說剛收到一封信,稱萬分火急,便送來此地,請她過目。
李霓裳接過,看完,心頓時砰砰急跳起來。
信中說,如今河東的北線的大戰進入最關鍵的時期,正在進行一場決定性的大決戰,戰事極為吃緊,君侯夫人白氏忙於籌措軍馬,好給前線補給,不料,行蹤被叛徒泄露,遭遇馬賊圍攻,那些馬賊疑是兵丁假扮,不但人數眾多,且戰力極強。君侯夫人就近退到定陽郡附近的一個小城中,正在堅守。
如今河東兩面受敵,且路程距離那地各都頗遠,會有她這裡,發兵過去,最為便捷,故大膽給她發信,懇請出手救援。
信至此為止,並無署名。
李霓裳問是誰送來的,親衛說對方也沒說,送到就走了。
李霓裳當即趕回城中,召來李長壽,也無商議,徑直便將事情告訴他,讓他把守此地,她立刻出發,追剛走不久的李忠節,先去解白氏之圍。
李長壽欲言又止,李霓裳道: 「我知曉你的所想。你是擔心萬一有詐。你放心,我會警惕。不管是真是假,此行我定要去一趟!」
李長壽只得應下,親自為她挑選一隊忠勇的衛隊。
救兵如救火,李霓裳當日出發上路,次日,追到了才出去沒多遠的李忠節,匯合後,當即掉頭,大隊先趕往定陽郡。<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5_b/bjZ9I.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隔著半透的茜紗窗,箭簇正對著殿內李霓裳的後心。
只待他射出,鋒利而堅硬的箭簇便將輕而易舉地穿過紗窗,釘入那個女子的身體裡。
他舔了舔因緊張而乾燥的唇,再次瞄準,手一松,有冰涼觸感抵上他的後腰。
他的身形猛地一扭,轉頭看去,見瑟瑟一雙染血的手,正死死交握著匕首,在用力地推進他的脊背。
在盡數沒入,再也無法推進之後,瑟瑟看著他,一面流淚,一面咬牙,狠狠地旋動匕把,在李瓏的身體裡攪了一圈。
他在宮中驚鳥鈴的叮咚聲中,當場氣絕,倒了下去。
李瓏的弓弦"嗡"地震顫,那箭矢斜射入梁,插在上方,驚落簌簌灰塵。
大長公主和李霓裳奔出,瑟瑟和李瓏一道倒在廊柱之下,兩人都是滿身的血。
老女官顫抖著,用手指在李瓏的鼻喜愛探了片刻,顫聲道:「他——他沒氣了——」
大長公主雙目空洞,盯著血泊里的李瓏,渾身瑟瑟發抖。
"嗬……"她的喉間擠出怪聲,像被掐住脖子的母獸。
「大長公主!大長公主!」
"啊——!"
突然,在一道終於發出的似哭似笑的尖厲聲中,她雙眼一閉,向後栽倒。
老女官撲上,呼喚大長公主,見她軟綿綿沒有反應,呆了一呆,突然,轉身又撲向血泊中的瑟瑟,枯爪般的手剛揪住瑟瑟衣襟,想要狠狠打她,寒光已至。
李霓裳拔出李瓏身上的匕首,一刀劃開她的咽喉。
瑟瑟月白的衫子染成絳色,胸口的血花還在慢慢擴大。李霓裳用力地壓住她的傷口。
"來人!太醫!傳太醫!"
她厲聲吼道。
第164章
164
深宮內發生的那一場喋血, 迅速被掩蓋了過去。
那日她的姑母因事關機密,提早清空了周圍的宮人,令李霓裳順利地暫時封鎖了消息, 對外聲稱大長公主與少帝相繼感染疫病, 一段時間內,不可理政,全部事務,暫由她代為處置。
誰都知道,李瓏雖然已登基稱帝, 但一應政務, 全部是由大長公主代理,他二人又關係親密,相繼病倒,雖覺意外, 卻也無人生出疑慮。至於李霓裳代事,更是理所當然,無人不服。
唯一知道實情的, 只有李長壽與胡德永二人。
李霓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決定分出部分兵馬, 前去支援河東南線。
李長壽收到密報後, 匆匆趕回,悲慟之餘,得知要分兵支援南線, 擔心洛陽安全, 畢竟,崔重晏是個極大的威脅。李霓裳告訴他,即便崔重晏當真會趁此機會來攻, 也有人會替洛陽阻擋兵鋒。那人便是陳士遜。他如今應已有些恢復元氣,怎可能坐視洛陽這塊肥肉落入宿仇之手。即便當真兵臨城下,憑著洛陽的防守,也必能支撐一段時日,等返兵回救。
李長壽領命,決定由孫兒北上,自己留下協防洛陽,畢竟,此事關乎基本,相比較而言,不容有失。
李霓裳接受。李忠節如今也已迅速成長起來,此次她姑母與何尚義之事,便是他探查所得,秘報到李霓裳跟前的。
事情議定之後,整兵完畢,這一日,李忠節領著兵馬,出發北上。
李霓裳親自為李忠節和將士送行,歸來途中,轉道去往平橋驛。
這裡是出洛都的一處送行之地。
那件事對他的打擊應當頗為巨大,接到他的歸鄉之請後,李霓裳並未多加挽留,今日親自來送。
驛亭外,胡德永繫舟柳下,人在水邊,虔誠祭祀。
他脫下了新穿不過數月的朝服,腰上不見魚符,一身布衣,看去蒼老無比。
見李霓裳來,他顯得有些有些驚訝,急忙迎了上來,欲行拜禮,被李霓裳扶起。
李霓裳向他深深拜下:"胡公一生赤忱,忠節不改。是我無能,未能挽留賢臣,愧對老宰公這些年的奔波辛勞,如今到頭來,竟一場空。"
胡德永慌忙避禮,抬手在空中虛扶:"公主使不得!"他嘆息了一聲,"老朽殘軀,不過風中燭火,能親眼看到聖朝復立過,也算了卻平生,已無遺憾。如今龍鍾年邁,本就無用。想如此亂世,活到老朽這年歲,親歷兩朝,安然歸鄉,我已是大福之人了!」
李霓裳命隨從捧上為他準備的贐儀,與柳樹下設一便案,請他入座,親自為他斟酒,鄭重送行。
李德勇感恩拜謝,指著水邊道:「老朽想著就要走了,便在此通水處,祭拜一番先帝,也算是盡最後一程君臣之禮。」
李霓裳便也上去,接過線香,虔誠拜祭。胡德永在旁觀望,完畢,又喟嘆一聲:「不瞞公主,老朽早在獲悉那宇文縱橫死之事時,便已萌生退心。先帝一朝,同朝有交通者,其餘人早已相繼凋零,除老朽外,也就剩他一個。如今連他如此劍斷黃河的瀟灑人物,竟也如此收場,似我這等庸碌之徒,又有何放不開。」
雖向來敵對,或是因今日已辭官的緣故,胡德永的口吻,聽去竟頗有幾分惋惜。
李霓裳想起當日之事,心中一陣難過,道:「那日他也算是為我擋敵。老宰公若是願意,可否與我講講他當年之事?」
胡德永坐回柳樹下,道:「他甚為可惜。當年雖說起初鑄錯,但畢竟年少氣盛,情有可原。公主你可知道,他本差一點便可忠臣孝子,走上正道,可惜啊……」
李霓裳再為他斟酒。胡德永飲畢,接道:「他起兵叛出朝廷之初,兩方相持,先帝便命裴大將軍改勸降,裴大將軍果然勸成,他願意歸降。也不知是否當真或是以訛傳訛,誰知——」
胡德永忽然頓住,看一眼李霓裳,目光又瞟向水邊的靈位,遲疑了一下,起身道:「罷了罷了,方才老朽一時多言。時辰也不早了,多謝公主親自相送,不敢再耽擱公主了。老朽恭送公主。」
李霓裳怎肯就此作罷,又追問幾聲,見他目光又瞟河邊,若有所悟,道:「莫非是與先帝有關?若是,儘管說來!」
胡德永依舊含糊打岔,顯是懊悔自己方才多言。
李霓裳翻臉,冷聲道:「胡德永!我命你說,你敢不從?」
胡德永慌忙下跪,無奈,只得說道:「老朽聽聞,似乎是先帝又改了心意,或是聽了什麼人的讒言……擔心裴將軍和宇文縱勾結,便下令殺死進京的宇文縱全家,剩他一人逃脫,這才致令他徹底叛出朝廷,後來又與裴大將軍打了幾年,越走越遠,再無回頭可能了。」
李霓裳驚呆。
她此前全部聽來,都是因宇文縱造反失敗,全家被殺,他一個人逃走,因此他遷怒裴家。
怎的聽胡德永的意思,竟是叛亂後不久全家就被殺了,當中還牽扯到裴大將軍。
「你說的,都是真的?」她醒神過來,立刻追問。
畢竟事關她的父皇,胡德永已經後悔不已了,忙道:「此事全是先帝秘密所為,當時以我的官位,也是絲毫不知,直到幾年後,大將軍入獄,我從中奔走,這才略微知曉了些,至於全貌如何,箇中曲折,我一外人,更是不敢肯定。公主若想知更多,裴家叔祖裴隗。他是裴家人,輩分又最高,或知道些當年我不知之事,公主可以去問他。」
「不早了,船家在等,老朽先去了,公主保證!」
胡德永說完,匆匆上船,立在船頭,拜別而去。
木舟已去,李霓裳的心情卻久久難以平復。
她立在祭拜的河邊,盯著殘留的香火,久久凝怔之際,身後傳來馬蹄之聲,轉頭,見一親衛匆匆趕來,說剛收到一封信,稱萬分火急,便送來此地,請她過目。
李霓裳接過,看完,心頓時砰砰急跳起來。
信中說,如今河東的北線的大戰進入最關鍵的時期,正在進行一場決定性的大決戰,戰事極為吃緊,君侯夫人白氏忙於籌措軍馬,好給前線補給,不料,行蹤被叛徒泄露,遭遇馬賊圍攻,那些馬賊疑是兵丁假扮,不但人數眾多,且戰力極強。君侯夫人就近退到定陽郡附近的一個小城中,正在堅守。
如今河東兩面受敵,且路程距離那地各都頗遠,會有她這裡,發兵過去,最為便捷,故大膽給她發信,懇請出手救援。
信至此為止,並無署名。
李霓裳問是誰送來的,親衛說對方也沒說,送到就走了。
李霓裳當即趕回城中,召來李長壽,也無商議,徑直便將事情告訴他,讓他把守此地,她立刻出發,追剛走不久的李忠節,先去解白氏之圍。
李長壽欲言又止,李霓裳道: 「我知曉你的所想。你是擔心萬一有詐。你放心,我會警惕。不管是真是假,此行我定要去一趟!」
李長壽只得應下,親自為她挑選一隊忠勇的衛隊。
救兵如救火,李霓裳當日出發上路,次日,追到了才出去沒多遠的李忠節,匯合後,當即掉頭,大隊先趕往定陽郡。<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5_b/bjZ9I.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