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頁
劉越覺得事情大了,皇帝陛下倒吸一口涼氣,緊急召集重臣入宮。
天色已晚,丞相府,太尉府……收到召令的重臣來不及打聽,一個個收拾動身,很快,他們見到了身穿素色軟袍,顯然剛準備入睡的陛下,神色當即凝重起來。
有大事發生了。
「諸公看一看這份奏疏。」劉越用筆寫下概述,親自遞給了曹丞相。
一個個輪過去後,沉默是今晚的未央宮。
半晌,陳平自言自語:「衛滿年過花甲,幼子剛滿三歲……嗯,不錯。」
樊噲坐在他身旁:「俺也覺得。」
曹參:「…………」
曹參重重咳了一聲:「陛下跟前,不得放肆。回神!」
第201章
眾臣如夢初醒。
迎著周昌投來的死亡射線, 陳平心裡暗罵樊噲那個學人精,連忙起身請罪:「丞相點醒的是。臣因太過驚詫,以致失了涵養, 還望陛下恕罪。」
劉越沒有怪罪的意思, 他很能理解……嗯, 的確老當益壯, 可惜落到奏摺中的下場。
內室又是一陣沉默, 劉越道:「諸公口乾了吧?先潤潤嗓子, 我們繼續商討。」
還是陛下體貼, 陳平感動地想。如此大事,怕是要議論到半夜, 通宵都有可能, 來杯甘甜的蜜水或者提神的清茶, 就很有必要了。
宮人陸陸續續地端上水碗,重臣們一邊潤喉, 一邊頭腦風暴,他們需要點兒思考的時間。
也不怪陳平關注點歪了, 事實上, 如果不是以蒯通的名聲擔保, 全體重臣都會以為這是假消息。
這才多久?
使團不過去了趟朝鮮, 就遇上陰謀與血肉齊飛的宮變——國主死了, 最有競爭力的幾個王子不死也殘——話劇都不敢編得這麼誇張!
一朝天翻地覆,大漢成了獲益最高的存在,只要牢牢把新王攥在手裡, 說得直白點兒,朝鮮怕是連藩屬都稱不上了,而是他們天子予取予求的後花園。
想到這兒, 將軍們的呼吸都興奮了,「蒯通」這個名字,仿佛都鍍上了一層金光。
他娘的,牛上天了。
還有重臣想起了自家兒孫,若是真的,簡直立下了稀世罕有的大功!雖說功勞大部分都是蒯正使的,但人家吃肉,兒孫也能跟著喝湯不是?
震驚歸震驚,激動歸激動,還是要走正常的議事流程。
由曹參帶頭,將蒯通的長篇奏疏緩緩讀了一遍,發現蒯通的許多落筆,都沒有詳寫細節。
譬如幾個王子為什麼會自相殘殺,上百人的使團,怎麼在宮變中活下來的?又譬如燕國軍隊為什麼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朝鮮,燕王請示長安了嗎??
還有那封傳位詔書是怎麼回事,為何沒有人質疑真假?衛滿難不成是病糊塗了?
百姓也許不知道,他們心知肚明,朝鮮早就不復從前恭敬了,絕無可能甘心當傀儡。他們雖把大漢稱作宗主國,瘋了才會將新王的人選,交由漢天子冊封!
蒯通模模糊糊的春秋筆法,讓許多大臣腦瓜子充滿疑惑,實在是疑點太多,拼邏輯拼不過。
但詭異的現象發生了,在場重臣,有志一同地繞過了對蒯通的質疑。有將軍率先道:「燕王為保使臣安危,派一千兵卒連夜渡江,可有上報?」
不怪他拿這個問題入手,諸侯王沒有徵得中央同意而對藩屬出兵,是絕對的大忌。儘管結果是好的——換句話說,只要軍隊晚到一天,都不會有這麼好的威懾效果,但律法如此,若是諸侯王果真觸犯,那大漢就亂了。
眾人對視一眼,這些時日他們忙著貨幣改革,哪有聽到燕國的上報?
丞相搖了搖頭,就在這時,劉越插嘴了:「是朕准許的。朕秘密吩咐八哥,一切以使團的安穩為重,必要時給予軍隊支援,同時也叮囑了郅副使,在使團經過燕國的時候,特意進宮與燕王交流暗號。」
「原是陛下未雨綢繆。」那沒事了,將軍登時心悅誠服。
劉越偷偷瞥了眼周昌,見後者陷入深思,暫且沒有噴人的意思,頓時放下了心。
大臣們也是同樣的想法,儘管還是有些不按流程走,但陛下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使團,聯想到使團里的自家子孫,如何能不感恩戴德?
於是擅自出兵這個炸彈,輕飄飄地揭了過去,人們七嘴八舌,開始討論有關朝鮮的劇變。
什麼?你說下一任新王的人選是朝鮮家事而不是國事?笑話,都讓漢天子指定繼承人了,那就是他們大漢自己的事。
有人問道:「衛滿怎麼會寫下那樣的傳位詔書?」
如果不是了解朝鮮王,他們還以為此人是忠實的漢臣,身在朝鮮心在漢呢。
好問題,劉越隱隱約約有了想法,卻也不敢肯定,只等呂祿回來告知他真相,才能一解謎團了。
若說皇帝有了想法,眾臣就是一竅不通,他們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後一致認為衛滿摔壞了腦子,不是痴傻就是偏癱。
劉越:「……」
劉越琢磨了會,不錯,身為大漢的叛徒,臨終前摔壞了腦子很符合天譴,他贊同地點了點頭。
事實上,眾臣真的不清楚,詔書有偽造的可能嗎?
或者說偽造的可能性高達百分之九十,只是無人戳破而已——
笑話,他們的兒孫與使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讓蒯通背上矯詔的罪名有什麼好處?
雖然矯的是別國內政,但一旦傳出,名聲可就再也回不去了。不僅傳出心狠手辣的名聲,最重要的,是引來君主的排斥,先帝晚年,不正是如此麼?這對以辯才出名的縱橫大家,唯有負面影響,對青年使臣更是。
見陛下點頭,大臣們心裡美滋滋,蒯通啊蒯通,你回來可得感激我。
他們討論得更熱烈了,很快轉到下一個話題,朝鮮的亂局誰去善後,冊封的新王誰當。
「唯有親身經歷過動亂的正副使,才能更好地借宗主國之態,安撫朝鮮臣民。」 那一千漢軍也不是當擺設去的,不趁機攪風攪雨、不,收買人心,如何對得起軍費的消耗?
襄侯韓信提的這個建議,得到了多數人的附和,他意氣風發,緊接著道:「至於新王人選,臣贊同蒯正使的提議,六王子年紀最小,不諳世事,有足夠的時間將他培養成親漢之人。」
「襄侯所言極是,」陳平笑了笑,「六王子接受冊封后,大漢需往朝鮮派遣幾位老師,教導新王成材。」
他在心裡補充,若是成長的途中不聽話,換一個就好。
叔孫通趁熱打鐵:「陛下,臣以為六王子娶親之後,若誕下後代,還可以來我大漢進學……」
這不就是先秦時候的質子麼?劉越大為贊同奉常的高瞻遠矚,再看叔孫通的神色,怕是連人家學什麼都想好了。
不錯,叔孫通想,朝鮮就是太沒有禮義廉恥了些,對儒學還不夠精通,故而造成子弒父,子殺子,簡直駭人聽聞!
若是來長安學個十年八年,他保證,能為陛下教出一個聽話的朝鮮王,要知道,儒家也是有自己的特殊手段的。
不過這個野望還遠得很。只見陛下朝他微微頷首,叔孫通一下就滿足了,繼而道:「臣也贊同襄侯……」
最後統計出來,六王子的票數一騎絕塵。
若不是六王子年紀小,也不會奪得如此高的支持率,曹丞相見大勢已定,笑道:「教授朝鮮六王子……不對,是朝鮮王的人選,一定要慎重。」
老師如師如父,足夠造成終身的影響,大臣們欣然應是,準備回頭就把名單提交給陛下。
深夜會議開到這裡,也就告一段落。劉越將迎接蒯通等人的重擔交給典客衙署,此番出行,大漢使團不聲不響便幹了大事,必須好好褒揚。
至於褒揚的理由,當然不是什麼矯詔,而是阻止朝鮮陷入更深的內亂,促使漢與朝鮮的友誼更進一步。
皇帝陛下滿意地點點頭,方才無人戳破蒯師傅的所作所為,讓他不用費盡心思地打圓場,很好。
蒯通,不愧為和平大使!
……
全然不知天子心理活動的眾臣,陸陸續續地出宮回府。
萬籟俱寂,長安城陷入了安眠,舞陽侯樊噲快步坐進馬車,用鼻子噴出一口氣:「呼——」
在陛下跟前憋著太難了,為了不讓同僚覺得他大驚小怪,他已經盡力調整了自己的坐姿,以圖不要太出格,現在好了,終於可以放鬆了。
他娘的,蒯通那小子的心居然能黑到這個地步!
矯詔借兵,恐怖如斯,恐怖如斯啊,樊噲越腦補越是悚然,這到底是啥境界,出使一趟,朝鮮王室差點死乾淨了。
夸歸夸,卻不能忽視人家的可怕。他打了個哆嗦,決定把蒯通列為「日後不能得罪」的前三名,嘴毒的人心也毒,等回府了,他也要好好同妻兒說道說道……
相比樊噲,陳平就有文化多了。
曲逆侯在車裡感嘆:「簡直是一人篡一國,朝鮮還要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裡吞。」<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5_b/bjZ9J.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天色已晚,丞相府,太尉府……收到召令的重臣來不及打聽,一個個收拾動身,很快,他們見到了身穿素色軟袍,顯然剛準備入睡的陛下,神色當即凝重起來。
有大事發生了。
「諸公看一看這份奏疏。」劉越用筆寫下概述,親自遞給了曹丞相。
一個個輪過去後,沉默是今晚的未央宮。
半晌,陳平自言自語:「衛滿年過花甲,幼子剛滿三歲……嗯,不錯。」
樊噲坐在他身旁:「俺也覺得。」
曹參:「…………」
曹參重重咳了一聲:「陛下跟前,不得放肆。回神!」
第201章
眾臣如夢初醒。
迎著周昌投來的死亡射線, 陳平心裡暗罵樊噲那個學人精,連忙起身請罪:「丞相點醒的是。臣因太過驚詫,以致失了涵養, 還望陛下恕罪。」
劉越沒有怪罪的意思, 他很能理解……嗯, 的確老當益壯, 可惜落到奏摺中的下場。
內室又是一陣沉默, 劉越道:「諸公口乾了吧?先潤潤嗓子, 我們繼續商討。」
還是陛下體貼, 陳平感動地想。如此大事,怕是要議論到半夜, 通宵都有可能, 來杯甘甜的蜜水或者提神的清茶, 就很有必要了。
宮人陸陸續續地端上水碗,重臣們一邊潤喉, 一邊頭腦風暴,他們需要點兒思考的時間。
也不怪陳平關注點歪了, 事實上, 如果不是以蒯通的名聲擔保, 全體重臣都會以為這是假消息。
這才多久?
使團不過去了趟朝鮮, 就遇上陰謀與血肉齊飛的宮變——國主死了, 最有競爭力的幾個王子不死也殘——話劇都不敢編得這麼誇張!
一朝天翻地覆,大漢成了獲益最高的存在,只要牢牢把新王攥在手裡, 說得直白點兒,朝鮮怕是連藩屬都稱不上了,而是他們天子予取予求的後花園。
想到這兒, 將軍們的呼吸都興奮了,「蒯通」這個名字,仿佛都鍍上了一層金光。
他娘的,牛上天了。
還有重臣想起了自家兒孫,若是真的,簡直立下了稀世罕有的大功!雖說功勞大部分都是蒯正使的,但人家吃肉,兒孫也能跟著喝湯不是?
震驚歸震驚,激動歸激動,還是要走正常的議事流程。
由曹參帶頭,將蒯通的長篇奏疏緩緩讀了一遍,發現蒯通的許多落筆,都沒有詳寫細節。
譬如幾個王子為什麼會自相殘殺,上百人的使團,怎麼在宮變中活下來的?又譬如燕國軍隊為什麼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朝鮮,燕王請示長安了嗎??
還有那封傳位詔書是怎麼回事,為何沒有人質疑真假?衛滿難不成是病糊塗了?
百姓也許不知道,他們心知肚明,朝鮮早就不復從前恭敬了,絕無可能甘心當傀儡。他們雖把大漢稱作宗主國,瘋了才會將新王的人選,交由漢天子冊封!
蒯通模模糊糊的春秋筆法,讓許多大臣腦瓜子充滿疑惑,實在是疑點太多,拼邏輯拼不過。
但詭異的現象發生了,在場重臣,有志一同地繞過了對蒯通的質疑。有將軍率先道:「燕王為保使臣安危,派一千兵卒連夜渡江,可有上報?」
不怪他拿這個問題入手,諸侯王沒有徵得中央同意而對藩屬出兵,是絕對的大忌。儘管結果是好的——換句話說,只要軍隊晚到一天,都不會有這麼好的威懾效果,但律法如此,若是諸侯王果真觸犯,那大漢就亂了。
眾人對視一眼,這些時日他們忙著貨幣改革,哪有聽到燕國的上報?
丞相搖了搖頭,就在這時,劉越插嘴了:「是朕准許的。朕秘密吩咐八哥,一切以使團的安穩為重,必要時給予軍隊支援,同時也叮囑了郅副使,在使團經過燕國的時候,特意進宮與燕王交流暗號。」
「原是陛下未雨綢繆。」那沒事了,將軍登時心悅誠服。
劉越偷偷瞥了眼周昌,見後者陷入深思,暫且沒有噴人的意思,頓時放下了心。
大臣們也是同樣的想法,儘管還是有些不按流程走,但陛下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使團,聯想到使團里的自家子孫,如何能不感恩戴德?
於是擅自出兵這個炸彈,輕飄飄地揭了過去,人們七嘴八舌,開始討論有關朝鮮的劇變。
什麼?你說下一任新王的人選是朝鮮家事而不是國事?笑話,都讓漢天子指定繼承人了,那就是他們大漢自己的事。
有人問道:「衛滿怎麼會寫下那樣的傳位詔書?」
如果不是了解朝鮮王,他們還以為此人是忠實的漢臣,身在朝鮮心在漢呢。
好問題,劉越隱隱約約有了想法,卻也不敢肯定,只等呂祿回來告知他真相,才能一解謎團了。
若說皇帝有了想法,眾臣就是一竅不通,他們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後一致認為衛滿摔壞了腦子,不是痴傻就是偏癱。
劉越:「……」
劉越琢磨了會,不錯,身為大漢的叛徒,臨終前摔壞了腦子很符合天譴,他贊同地點了點頭。
事實上,眾臣真的不清楚,詔書有偽造的可能嗎?
或者說偽造的可能性高達百分之九十,只是無人戳破而已——
笑話,他們的兒孫與使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讓蒯通背上矯詔的罪名有什麼好處?
雖然矯的是別國內政,但一旦傳出,名聲可就再也回不去了。不僅傳出心狠手辣的名聲,最重要的,是引來君主的排斥,先帝晚年,不正是如此麼?這對以辯才出名的縱橫大家,唯有負面影響,對青年使臣更是。
見陛下點頭,大臣們心裡美滋滋,蒯通啊蒯通,你回來可得感激我。
他們討論得更熱烈了,很快轉到下一個話題,朝鮮的亂局誰去善後,冊封的新王誰當。
「唯有親身經歷過動亂的正副使,才能更好地借宗主國之態,安撫朝鮮臣民。」 那一千漢軍也不是當擺設去的,不趁機攪風攪雨、不,收買人心,如何對得起軍費的消耗?
襄侯韓信提的這個建議,得到了多數人的附和,他意氣風發,緊接著道:「至於新王人選,臣贊同蒯正使的提議,六王子年紀最小,不諳世事,有足夠的時間將他培養成親漢之人。」
「襄侯所言極是,」陳平笑了笑,「六王子接受冊封后,大漢需往朝鮮派遣幾位老師,教導新王成材。」
他在心裡補充,若是成長的途中不聽話,換一個就好。
叔孫通趁熱打鐵:「陛下,臣以為六王子娶親之後,若誕下後代,還可以來我大漢進學……」
這不就是先秦時候的質子麼?劉越大為贊同奉常的高瞻遠矚,再看叔孫通的神色,怕是連人家學什麼都想好了。
不錯,叔孫通想,朝鮮就是太沒有禮義廉恥了些,對儒學還不夠精通,故而造成子弒父,子殺子,簡直駭人聽聞!
若是來長安學個十年八年,他保證,能為陛下教出一個聽話的朝鮮王,要知道,儒家也是有自己的特殊手段的。
不過這個野望還遠得很。只見陛下朝他微微頷首,叔孫通一下就滿足了,繼而道:「臣也贊同襄侯……」
最後統計出來,六王子的票數一騎絕塵。
若不是六王子年紀小,也不會奪得如此高的支持率,曹丞相見大勢已定,笑道:「教授朝鮮六王子……不對,是朝鮮王的人選,一定要慎重。」
老師如師如父,足夠造成終身的影響,大臣們欣然應是,準備回頭就把名單提交給陛下。
深夜會議開到這裡,也就告一段落。劉越將迎接蒯通等人的重擔交給典客衙署,此番出行,大漢使團不聲不響便幹了大事,必須好好褒揚。
至於褒揚的理由,當然不是什麼矯詔,而是阻止朝鮮陷入更深的內亂,促使漢與朝鮮的友誼更進一步。
皇帝陛下滿意地點點頭,方才無人戳破蒯師傅的所作所為,讓他不用費盡心思地打圓場,很好。
蒯通,不愧為和平大使!
……
全然不知天子心理活動的眾臣,陸陸續續地出宮回府。
萬籟俱寂,長安城陷入了安眠,舞陽侯樊噲快步坐進馬車,用鼻子噴出一口氣:「呼——」
在陛下跟前憋著太難了,為了不讓同僚覺得他大驚小怪,他已經盡力調整了自己的坐姿,以圖不要太出格,現在好了,終於可以放鬆了。
他娘的,蒯通那小子的心居然能黑到這個地步!
矯詔借兵,恐怖如斯,恐怖如斯啊,樊噲越腦補越是悚然,這到底是啥境界,出使一趟,朝鮮王室差點死乾淨了。
夸歸夸,卻不能忽視人家的可怕。他打了個哆嗦,決定把蒯通列為「日後不能得罪」的前三名,嘴毒的人心也毒,等回府了,他也要好好同妻兒說道說道……
相比樊噲,陳平就有文化多了。
曲逆侯在車裡感嘆:「簡直是一人篡一國,朝鮮還要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裡吞。」<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5_b/bjZ9J.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